明日大寒,是今年的最後一個節氣,我們也將迎來這個冬天最冷的時刻。
大寒節氣處在三九、四九時段,此時寒潮南下頻繁,南北寒氣侵襲,氣溫將會在這一天驟降。
寒風凜冽之中,帶著一整年的期盼,也預告著新春的來臨。
大寒「有文化」
自古以來,有關大寒的詩詞不勝枚舉。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文化人是怎麼來慶祝大寒的。
《詠廿四氣詩·大寒十二月中》
唐·元稹
臘酒自盈樽,金爐獸炭溫。
大寒宜近火,無事莫開門。
冬與春交替,星周月詎存?
明朝換新律,梅柳待陽春。
《大寒吟》(宋)邵雍
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階前凍銀床,檐頭冰鍾乳。
清日無光輝,烈風正號怒。人口各有舌,言語不能吐。
《大寒》(宋)陸遊
大寒雪未消,閉戶不能出。可憐切雲冠,局此容膝室。
吾車適已懸,吾馭久罷叱。拂麈取一編,相對輒終日。
亡羊戒多岐,學道當致一。信能宗闕里,百氏端可黜。
為山儻勿休,會見高崒嵂。頹齡雖已迫,孺子有美質。
大寒有三「候」
一候雞乳:雞開始孵化小雞,這是由於母雞在低溫環境下能夠提高產蛋率。
二候征鳥厲疾:此時鷹隼等猛烈的鳥類因寒冷而變得更加活躍,它們在天空飛翔尋找食物以補充能量並抵禦嚴寒。
三候水澤腹堅:湖泊和水面的冰層開始凝結並變得越來越厚實和堅固,表明天氣非常寒冷。
大寒有「習俗」
所謂「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農曆新年這段時間,民間會有一系列活動。
作為年尾最後一個節氣大寒,雖是農閒時節,但家家都在「忙」——忙過年,即「大寒迎年」。
歸納起來有十大風俗:
1.「食糯」:吃糯米製作的食物。
2.「縱飲」:指放開宴樂,縱情喝酒。東漢蔡邕《獨斷》稱:「臘者,歲終大祭,縱吏人宴飲也」。
3.「做牙」:亦稱「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的儀式,俗稱的美餐一頓為「打牙祭」即由此而來。
4.「掃塵」:又稱「除陳」、「打塵」,就是大掃除:「家家刷牆,掃除不祥」,把窮運掃除掉;反之,「臘月不除塵,來年招瘟神。」除塵一般放在臘月二十三、二十四進行,即「祭灶」日,除塵時要忌言語,講究「悶聲發財」。
5.「糊窗」:用新紙裱糊窗戶,「糊窗戶,換吉祥。」為了美觀,有的人家會剪一些吉祥圖案貼在窗戶上,故又稱「貼窗花」,一般放在臘月二十五進行。
6.「腊味」:把肉類以鹽或醬腌漬後,再放於通風處風乾。年尾十二月被稱為「臘月」,這時的天氣雲量較少且少雨乾燥,西北季候風開始流行,肉類不易變質且蚊蟲不多,最適合風乾製作腊味。臘月已近年,為過年臘制年餚。
7.「趕婚」:臘月底諸神上天「彙報一年工作情況」去了,這時的人間百無禁忌,趕在這時婚娶不用挑日子,又是農閒,所以舊時民間景象是「歲晏鄉村嫁娶忙」。
8.「趁墟」:亦作「趁虛」或「趁虛」,南方謂趁墟,北方謂趕集。墟市,也叫「墟場」,古時,日中為市,以便貿易。
9.「洗浴」:與「除塵」有相同用意,是搞好個人衛生,寓意洗去一年煩惱和晦氣。所以年底再忙也得理個髮、洗個澡,即老話所說的「有錢沒錢,洗澡過年」。
10.「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稱為貼年紅。貼年紅是中華傳統過年習俗,增添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過完大寒,就是除夕啦。
不管多遠,都要記得回家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