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臭味」地圖,聞一聞就知道到了哪兒

2023-06-26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中國「臭味」地圖,聞一聞就知道到了哪兒

苦夏來襲,胃口一般,

但有些獨特的 酸臭風味卻無比開胃——

展開這張 中國「臭味地圖」,

有的人只需聞一聞、想一想,

就能知道自己正身處何方;

一口 鄉愁有可能也是一種 鄉「臭」

對於隻身在外的遊子

以及口味獨特的老饕,

中國這些「大臭寶」,真香!

發酵一年以上,用鳳仙花製成的貴州素臭酸

圖源:b站 @稻來紀錄片實驗室

以小帶魚製成的溫州魚生,適合配白飯白粥

圖源:b站 @胖胖美食

福建永春縣,用童子尿烹煮的尿肉尿蛋

浙江名菜「蒸雙臭」臭味的靈魂——臭鹵本尊

圖源:紀錄片《奇食記》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有些東西聞著那麼臭,

吃著卻很香??

因為人體的味覺只有 5種:咸酸甜鮮苦, 舌頭其實很「乏味」的,連臭味都嘗不出;但鼻子靈敏很多,大約有 1000多種嗅覺受體,受體還能相互組合,讓大腦分辨更多豐富氣味,當然也能聞到各種臭;

再者,舌頭雖嘗不出臭,但能嘗出 蛋白質因發酵分解後產生的「鮮」(谷氨酸等鮮味物質),因此「聞著臭,吃著香」達成。

當你凝望深淵時,連眼睛也產生了嗅覺。

圖為浙江紹興, 一壇珍藏近十年的臭菜鹵。

圖源:紀錄片《奇食記》

入門:本文最不臭的——肥腸

「食臭」之旅真正開始前,先用入門級的「肥腸」熱身。

浸在紅油中的「江油肥腸」,白米飯的畢生剋星。

圖源:b站 @大師的菜

肥腸有種特殊「微臭」,它像來自遠方的火車鳴笛,雖然細微,總隱隱浮現; 既是噪音,又讓人魂牽夢縈。

上海草頭圈子

無論是經過反覆煮炸燒煨、 山東濟寧的九轉大腸,還是疾火快攻、速戰速決的 東北溜肥腸;無論 上海的草頭圈還是 北京的滷煮肥腸,全國各地任誰出手,都無法完全去掉肥腸的全部本味。

東北溜肥腸

北京滷煮肥腸

紀錄片導演、美食專欄作者陳曉卿酷愛肥腸,有一次正在四川吃肥腸時突發地震,他本想逃跑卻還是決定捨命吃完,足見對肥腸之愛,而作為一位肥腸資深人士,他說: 「(四川)江油是全世界肥腸的故鄉,中國最好吃的肥腸在江油。」

四川江油的紅燒肥腸

圖源:b站 @肚子等待大嘴

肥腸的臭是天生,但從下面開始,我們的「臭味地圖」正式展開,它們之中絕大部分都是 後天被故意「搞臭」,說白了,它們都被故意放「壞」了。

「臭寶,我想吃魚了!」

民間常用 「臭魚爛蝦,送飯的冤家」來形容臭魚下飯的威力,那麼這趟臭食之旅,就從 「臭魚」正式開始——

·安徽臭鱖魚·

鱖魚在春天最肥美,在當地被稱為「桃花鱖」,而臭鱖魚也是本文聞起來 最「香」的發酵臭物,它的臭味攻擊性相對最弱, 只比普通腌肉臭一丟丟,基本上屬於 「裝臭」但正宗吃法會搭配臭得多的毛豆腐,臭氣會飆升,兩者合稱「徽州雙臭」

安徽地區濕潤多雨,氣溫較高,人們自古為了儲存美食而諳熟發酵, 這條臭鱖魚,也成了召喚安徽人的「穿雲箭」,一口下去,安徽血統被點燃。

台山梅香鹹魚

梅香鹹魚蒸肉餅

廣東沿海地區傳統腌制美食,通常用黑䱽、馬鮫、馬友、三牙、蜮魚等海魚製作。梅香鹹魚具有 刺鼻的霉臭、腥臭;所謂 「梅香」就是 「霉香」

梅香鹹魚

圖源:b站 @市場博物

人們有時會將肥豬肉墊在鹹魚底下蒸熟食用,做法多種多樣,喜歡吃的人覺得本品咸香下飯,尤以鹹魚茄子煲為甚。

梅香鹹魚茄子煲

圖源:b站 小喵粑粑

·去東北撿臭魚·

如果安徽的臭鱖魚是 「裝臭」,那麼東北的大臭魚就是 「真臭」

圖源:b站,@農村小飛陽

每年 4月東北開江季,人們會去江邊 「撿臭魚」,那時冰雪消融,但冰面還封凍,水體與空氣隔絕,魚在水中因缺氧等原因死去後被凍在冰層里,在低溫中發酵變臭、半硬不硬,形成鬆軟有彈性的蒜瓣肉,撿回去腌制數日後或燉或煎,是當地一道奇特美味。

腌制臭魚

圖源:b站,@農村小飛陽

·溫州魚生·

這裡的 「魚生」指小帶魚,農曆三月的帶魚太細,五月又太硬,四月的小帶魚剛好適合。魚生中除了帶魚還會放菜頭絲或白蘿蔔絲,食物整體因在發酵前加了紅曲米,而呈現難以描述的紅色,第一眼看上去還以為 「血肉模糊」

圖源:b站 @胖胖美食

溫州魚生主打 「咸」香,與同樣有臭味的溫州蝦醬類似,都屬 咸貨。喜歡的人能吃出咸鮮、酒香和酸甜,非常下飯;不喜歡的人會聞到濃濃的爛臭死魚味道。

溫州魚生

圖源:b站 @胖胖美食

·海南魚茶·

這是一道黎族傳統「美食」,更是黎族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主打一種 鑽腦殼的酸與餿

發酵好的海南魚茶

圖源:b站 海南三姐

魚茶並不是「茶」,而是魚鮓(zhǎ,腌制的魚)的諧音,其主料是米飯和海南本地淡水魚,發酵兩周即可食用,時間越長,酸臭更濃;一個多月後,裡面的生魚塊腥氣加倍,餿米飯已餿成刺鼻的酸; 黎族人認為越酸越臭越夠味,北京的豆汁兒見了魚茶都得拱手說一聲: 「是在下輸了!」

臭豆腐大家族

豆腐在臭食界絕對不算最臭,但肯定最普及,天底下又有誰沒吃過臭豆腐呢?

·長沙臭豆腐·

「臭乾子」。豆腐因在臭臭的黑滷水中浸泡後變成黑色(滷水由瀏陽豆豉、冬筍、香菇等發酵45天以上形成), 臭味則源於滷水中的3-甲基吲哚,即糞臭素,聞上去有淡淡的下水道味道。

將臭豆腐油炸至酥脆後,塞入湯水和醬料,口感外酥里嫩、鹵香濃郁,咸鮮酸辣的汁水還會從豆腐內部爆出,是 最地道的「長沙滋味」之一

·紹興臭豆腐·

紹興臭豆腐是白色,與長沙臭豆腐一同被看作臭豆腐界 「黑白雙煞」,但紹興臭豆腐明顯更臭。

泡在臭鹵中的紹興臭豆腐

圖源:b站 穀雨中國

它的臭味,來自本地臭莧菜梗經年累月發酵而成的滷汁,這對有些人來說就是 噩夢的味道,但炸制金黃後配特製醬料食用,風味與長沙臭豆腐截然不同,會有香甜感覺,值得嘗試。

專門記錄清代掌故軼聞的《清稗類鈔》談到「各處食性之不同」,還特意提到 紹興人嗜好食「臭」,發明了許多鄉土發酵食品,且愛用「霉」來稱呼這些散發「奇臭」的食物,以至出現了有名的 紹興「十霉菜」,「霉豆腐」「霉千張」「霉麵筋」等等,都是世代相傳。

紹興名菜霉千張

嘉興傳統美食蒸雙臭

·安徽毛豆腐·

毛豆腐的長毛以純白色為最好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12年01期

攝影/馬宏傑

毛豆腐作為「徽州雙臭」之一,與「黑白雙煞」有相近的臭意,根據絨毛長短色澤不同,還可分為 虎皮毛、鼠毛、兔毛、棉花毛等品種,可紅燒、香煎或醬燴,吃法多樣,是「臭名遠揚」的好食材,坊間有 「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說法。

·臭豆腐之王——「青方」腐乳·

它比前面提到的三位都豪橫,刺鼻得很純粹;它外觀不黑不白,而呈青灰,又名 「青方」,這是一種獨特的 「老北京風味」,臭氣直插鼻孔,聞起來像夏日鄉村的無名野廁,熏烈的硫化氫味仿佛數日不清理的野糞。

它味道主打一個齁兒咸,不適合單吃, 但若將油炸過的窩頭片搭配食用,會有奇特的清爽感臭不可聞的氣味進入口腔,會翻滾著變幻為好幾層不同感受的咸鮮,回味無窮。

下飯神「臭」

·大西南折耳根·

有人說 「頭一回吃折耳根,差點折了我的根」;也有人表示——

「咀嚼的一瞬間,眼眶開始濕潤,

你能看到大樹的根脈,

看到正在翻開泥土的蚯蚓,

看到恐龍化石,也看到了哈雷彗星。」

還有人形容它的味道:那是三年沒換的魚缸水,去沖服一塊腐爛的生薑——毋庸置疑, 折耳根,催生了無數敏感的民間詩人。

折耳根那種特殊的「清新」,一直是貴州人的特殊執念,也成了整個中國西南部的「仙丹靈藥」和「風味名片」, 太多外鄉人難以接受,太多家鄉人又無法割捨。折耳根又名魚腥草,會有強烈的腥臭直衝口腔鼻腔各種腔,順便還辣個眼,這種味道其實是 癸醯乙醛,即魚腥草素。

新鮮的魚腥草

·廣西酸筍·

與其說嗦粉,嗦得其實是酸筍——柳州螺螄粉的餘韻自帶 「泔水」氣質,像某種核污染,會自動縈繞在公共場所良久不散。其實很多人都知道,這是錯怪了螺螄粉,甚至比螺螄粉更酸臭的 南寧老友粉,它們共同的臭味都指向同一個東西—— 酸筍。

比螺螄粉還要臭的南寧老友粉

酸筍的臭味,來源於竹筍發酵過程中形成的硫化氫和糞臭素。紀錄片《奇食記》中曾有段對陳年酸筍的精確描寫,須知,那是一枚號稱 「柳州最臭」酸筍,已在數十年的老酸水中泡了三年——

「前調猶如腥臭的雞屎直衝腦門,

中調如變質英雄牌藍黑墨水,

尾調則是臭味麻木後的回甜,

無言清香中藏著繾綣愛意。」

圖源:紀錄片《奇食記》

·北京豆汁兒·

喜歡的人說清冽入喉,提神酸爽後還會 回甘;反感的人則說像喝了餿水泔水,酸臭之後確實 回「泔」

北京豆汁兒

豆汁兒由發酵後的綠豆製成,其中酸類和含硫類化合物最為關鍵,共同造就豆汁兒迷之風味。

深深眷戀豆汁兒的,很多都是老北京人。 人們聚在清晨冒著熱氣兒的胡同口,無論貴賤、無論身份,享用大抵相同的吃食;一碗豆汁兒就倆焦圈兒,配小碟鹹菜,一口口咕嘟進肚,酸爽開胃。

豆汁兒、焦圈與鹹菜是標配

·臭屁醋·

臭屁醋號稱「液體榴槤」——原料是糯米與粘米,釀製三月後而得。此醋並不是山西特產,而來自廣東珠江三角洲。

顧名思義, 臭屁醋聞起來像屁,一般人聞兩下就不想說話了,難以分辨這究竟是「醋味的屁,還是屁味的醋」。

但懂的都懂,臭屁醋是又臭又好吃的模範,用它煮粥、煲湯、燉肉,一頓飯功夫就能讓許多人黑轉粉,有網友表示——

「半小時前:我就是餓死,也不喝這聞著化糞池般的臭屁醋!

半小時後,真香!臭屁醋應該作為粵菜代表上國宴!」

·獨山三酸之「臭酸」·

在貴州,萬物皆可「酸」——其中的「獨山三酸」更在百酸之中獨樹一幟,也是布依族的特產,三酸分別是蝦酸(小河蝦腌到發臭後混入辣椒生薑糯米酒等製成,可以做蝦酸火鍋)、鹽酸(不是化學式「hcl」,口味偏酸甜,青菜晾蔫兒用鹽揉出水分,加入醪糟、白酒、紅糖、辣椒、蒜之後封壇腌制,適合做鹽酸扣肉),以及最難接受的—— 臭酸(鳳仙花葉莖入壇發酵成 深綠污水,再跟木姜子炒麥子拌勻繼續腌)。

用鳳仙花發酵一年多製成的素臭酸

圖源:b站 @稻來紀錄片實驗室

臭酸在烹制過程中,真的會臭;但烹制完成後臭味大部分揮發,菜品別有風味。

·寧波三臭·

寧波三臭,臭得比博燃!它們系出名門,來自 臭界天花板——浙江;而寧波的三臭,又是浙江臭食界皇冠上的明珠,兩者相互輝映,它們分別是:

臭莧菜梗、臭冬瓜、臭芋艿蓊!

寧波三臭,從左至右依次為臭莧菜梗、臭冬瓜、臭芋艿蓊。

很多人覺得, 臭莧菜梗能稱得上全國最臭食物之一,比長沙臭豆腐臭出一個級別的紹興臭豆腐,也只配去臭莧菜的滷汁里泡一泡,就能讓半條街都充斥臭意,威力可想而知。

在臭莧菜汁中泡過的紹興臭豆腐

圖源:b站 @我們紹興

臭冬瓜,是老寧波人真正的「大臭寶」和人間至味——但是在無法欣賞的人眼中, 上菜的服務員離你越近,就感覺周圍空氣越凝固;即便如此,臭冬瓜仍苦苦保留住自己身為冬瓜的一絲清香,且清熱降暑,營養豐富—— 冬瓜的本心仍在,但不多。

寧波三臭之臭冬瓜

圖源:b站 小食神叨叨

臭芋艿蓊(又稱臭菜心)是芋頭的稈,被認為是「三臭之王」。三臭往往以臭莧菜梗鋪底,臭冬瓜承上啟下,最後以臭芋艿蓊壓軸,三種不同的臭味在蒸鍋內交叉相融: 從軟塌塌,到香糜糜,再到臭兮兮,三臭各司其職,環繞立體。

你可能已經發現,為什麼那些著名的「臭寶」——比如三臭、三酸、螺螄粉、臭鱖魚…… 為什麼它們大多來自南方?是北方人天生不愛吃「臭」嗎?

當然不是,南方多雨潮濕,食物更難保存、更易腐爛,酸臭食物工藝的出現大大延長食物保存時間,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酸臭食物慢慢成為特色美食;而在 紹興、寧波等梅雨帶地區,「酸臭」美食甚至非常盛行。

由於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此時,由於長時間的時雨時晴高濕天氣,家中器物容易發霉,民間亦稱為「霉雨」。

北緯30度附近,地處亞熱帶向溫帶過渡區,氣候溫熱,降雨充沛,溫度適宜;因此,眾多發酵美味也在這條神奇緯線附近大量出現:紹興臭豆腐、安徽臭鱖魚、四川大醬、貴州酒麴……正是北緯30度區間獨特的氣候條件,成就了發酵美食,而恰到好處的臭也讓鮮味倍增。

終極「臭寶」登場:你不要過來啊!!

·貴州牛癟,你牛你先吃·

牛癟火鍋

貴州,又是您,不愧「臭寶王座」的有力競爭者。黔東南特色美食—— 牛癟,是未完全消化的牛糞,美其名曰 「百草湯」,與 寮國國寶「牛屎醬」有異曲同工之妙。

牛癟本癟

圖源:b站 @小食光光

適時再來上一碗癟湯泡飯,點菜時安慰自己人生總有第一次,上菜後就會認識到人生只有一次。

·四川臭豬肉,「木乃伊」味兒?·

一頭存放已有53年的臭豬肉

圖源:央視紀錄片《遠方的家》

臭豬肉是四川雅江縣、道孚縣一帶著名特色食品,也是當地人招待貴賓的 「寶物」、居家待客的最高禮節

道孚縣亞卓鎮一頭同樣存放五十多年的臭豬肉

圖源:b站 @探索吧芋圓

烹制臭豬肉

圖源:b站 @探索吧芋圓

臭豬肉熏制後整隻掛在房梁, 懸掛時間十年起步,有的甚至持續半個多世紀!!時間越久越珍貴。

圖源:央視紀錄片《遠方的家》

·雷山庵湯,臭出三界·

我願稱之為最強......

苗家的臭食如果認真起來, 會臭出三界,所謂 「一湯傳三代,人走湯還在」,就是咱們—— 雷山庵湯。

圖源:紀錄片《奇食記》

別讓我聞,我不配。正因有它,貴州的雷山才成了 臭食界的「掃地僧」,早已不與什麼「天花板、扛把子」處於同一維度—— 敢問「剩」了上百年的菜飯,你想嘗一口嗎?

圖源:紀錄片《奇食記》

幾百年來,苗族人民的生活都沒離開過這份撲面而來的臭味,以及連帶而來入口的醇香。如果一罐庵湯吃得見底,就在老湯中續上新的肉菜米酒,便能一直食用下去。

所謂的憶「苦」飯,原來是「臭」的

紹興安昌古鎮腌魚乾

你可能已經發現,上面絕大部分或奇特、或下飯的臭食,都因從前貯藏手段受限、物資條件匱乏、氣候溫暖濕潤等原因才被迫形成,所以我們常說的 「憶苦思甜」,某種程度應該是 「憶酸思臭」,因為在過去,很多食物都不得已地發酵了。

中國通過腌制、發酵等手段保存食物的手法源遠流長,早在《周禮》《周易》中已有關於「肉脯」和「腊味」記載;而如果追溯到更遙遠的 400萬年前,人類祖先們那時已經開始吃聞起來臭的東西,這樣才能為「耗電」的大腦提供充足營養; 長久以來,人類也分辨出了哪些臭食能吃,哪些不能。

南方古猿吃發臭肉類假想圖

所以,喜歡吃臭,可能是寫在人類基因里、我們共同的味覺記憶,你剛剛吃下的一口 「鄉臭」,喚起的不僅是一份獨屬於你的 「鄉愁」,也能喚起伴隨整個人類史的—— 所有「大臭寶」

【參考文獻】

[1]《人類食肉簡史及其對當前健康的影響》 肉類科學雜誌 2018年10月 P169-179

[2]《江油肥腸》江油市人民政府網站 2023年4月20日

[3]《為什麼有些東西聞著臭吃著香?》中國食品報融媒體 2023年5月24日

[4]《肇源水鄉漁韻》黑龍江日報 2021年5月24日

[5]《異味的意味》中華遺產2018年11期

[6]《終極黑暗料理挑戰賽,最後一個讓人渾身發涼》 中國國家地理 2021年3月27日

[7]《中國人花樣吃臭大賽,絕了》城市漫遊計劃 2020年3月9日

[8]《鳥屁股、吃臭奶酪,為什麼會有人喜歡臭味食物?》賽博食錄 2022年5月26日

[9]《這些黑暗料理,絕不是你的吃喝底線》 地道風物 2019年9月15日

[10]《吃過一次折耳根,才明白大自然的殘酷》 地道風物 2021年9月5日

[11]《聞過寧波臭冬瓜,就找到了嗅覺的上限》地道風物 2022年4月26日

[12]《吃過廣東臭屁醋,才明白生化武器的威力》 不相及研究所 2022年7月28日

[13]《逛吃貴州丨外地客來貴州,臭酸、蝦酸大概難以下咽,我推薦你試下鹽酸》動靜貴州 2023年6月17日

[14]《南方人為啥愛吃酸臭美食》生命時報 2018年7月13日

因微信近期推送規則改版

未加「星標」就無法展示完整封面

將會錯過我們精挑細選的大圖封面

後續精心編輯內容

也很容易被淹沒

若您喜歡我們的文章

請為我們添加愛的「星標」

中國國家地理視頻號

大美中國,山河錦繡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Jubei

設計:巍巍

圖片:視覺中國、圖蟲

話題

你吃過最臭的東西是什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1ab8158d0430aeec070ddb23a068c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