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腳下尋古城——晉陝長城人文地理考察 | 活動報名

2023-10-26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長城腳下尋古城——晉陝長城人文地理考察 | 活動報名

長城腳下尋古城——晉陝長城人文地理考察 | 活動報名

活動詳情

·

活動時間:

2023年11月6日—12日(7天)

·

活動地點:

山西、陝西

·

活動組織方:

中國國家地理科學考察部

·

報名諮詢:

(010)64865566-227/229

(工作日9:00-18:00)

活動聯繫人:周梓溢 18816922708

cngexpedition

它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工程奇蹟

它的修建歷經多個朝代

時間跨度接近兩千餘年

它在中國大地上綿延21196.18公里

幾乎遍布北方所有省區

無論是高山、河流

亦或是荒漠、戈壁

都沒有阻止它延伸的腳步

它地跨半濕潤與半乾旱區

試圖將遊牧與農耕兩種文明相分隔

在它的兩側

戰爭的刀光劍影與和平的茶馬互市反覆上演

它曾被視為戰爭與暴力的象徵

卻也是民族交融與經貿往來的見證

它就是

萬里長城

夜色下的金山嶺長城

偉大的牆

The Great Wall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

為抵禦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

亦或是為了防守本國的疆土

齊、秦、楚、趙等多個諸侯國便已開始修築長城

在此後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裡

多個朝代不斷對長城進行增築或修補

儘管時至今日

大自然的風吹日曬以及頻繁的人類活動

已經對它的保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但它仍然是一條覆蓋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404個縣(市、區)

牆壕遺存總長度達21196.18千米

關、堡2211座的偉大工程

無論是東北的白山黑水

山海關

還是華北的崇山峻岭

雪後雁門關 攝影/楊東

亦或是西北的大漠孤煙

大漠之中的烽燧遺存

都能見到長城的身影

它以及大大小小散落於長城沿線的雄關要塞

共同組成了一套綜合的防禦體系

其中,明王朝不僅將長城的修築推向了一個高峰

也讓長城建築藝術達到了極致

由於此時的都城北京城恰好位於邊界地帶

缺乏廣闊的防禦縱深

而邊界另一側

還有來自游牧民族所構成的軍事威脅

人們通常把這種局面稱為

「天子守國門」

由北京跨越燕山山脈便是遼闊的內蒙古高原

在此基礎之上

一條用於拱衛都城的堅固防線必不可少

京師北防線核心段落及沿線分布的關隘、衛所、軍堡示意圖

它們或通體磚砌,極為堅固

金山嶺長城

或下部石砌結合上部磚砌,增加穩定

居庸關長城

再結合防禦需求

增設烽火台、敵樓、望樓、垛口等不同結構

注重實用的同時,也兼具了美觀

長城各結構及功能示意圖

長城畢竟長達萬里

不是每個地區都有著如京城一般雄厚的經濟基礎

以及足夠的材料去修築磚石結構的長城

大部分的長城往往就地取材

它們或藉助山體,逶迤曲折

逶迤於賀蘭山上的寧夏長城

或夯土版築,降低造價

玉門關漢長城遺址

由此,一道道堅實邊牆

山西雁門關長城

一座座絕塞雄關

甘肅嘉峪關 攝影/楊東

以及一個多樣城池就此誕生

河北懷來雞鳴驛

它們不僅是長城這個龐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共同構建了完整的長城防禦體系

但如果僅以這個角度來看長城

長城不過是一道或多道用于軍事防禦

由於設計精巧及工程堅固從而難以逾越的牆

長城的特殊性

還需要從另一個方面來凸顯

重要的線

Geographic Boundary

長城的偉大

不僅僅來源於其工程學、建築學意義

在地理學上

它也有著獨特的浪漫

1935年

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先生

發表了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

(璦琿-騰衝線,也稱黑河-騰衝線)

即胡煥庸線的研究成果

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及胡煥庸線示意圖

人們驚奇發現

在這條線的中段

也就是黃土高原地區

胡煥庸線竟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重合

而這一地區的長城

也大體修築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上

它們不僅成為了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的分界線

也不經意間成為了遊牧和農耕兩種文明的分界線

這條線的西北是游牧民族的廣闊天空

新疆伊犁谷地

東南則是農耕文明的樂土

杭嘉湖平原上的稻田景觀

但長城兩側由農業到牧業的轉換

並不是以突變的形式發生和存在的

二者之間還存在一個中間過渡地帶

農牧交錯帶

它是農牧業的交會過渡地帶

在這裡既有牧民放牧的綿羊

山西天鎮長城一帶的牧民

也有大片的耕地可供耕作

山西廣武長城附近的農牧交錯帶

位於黃土高原北部的山西、陝西、寧夏等地

不僅是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核心區域

也是中原農耕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

進行大碰撞、大融合的舞台

戰爭與和平在這裡不斷交替

在戰爭爆發的年代

這裡是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攻防的前線

山西長城兩鎮及外三關防禦體系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華遺產》2021年第12期

而在更漫長的和平年代

這裡則是象徵著秩序與約束的邊貿口岸

南北的物產、文化在這裡交換

晉商南茶北馬行程路線圖

圖片來源/《中華遺產》2021年第12期

伴隨著長城的除了荒原

還有大量位於長城周邊

受惠於邊境貿易的城鎮逐步崛起

赤峰、秦皇島、張家口、大同、榆林、

固原、銀川、蘭州、武威、張掖、

酒泉、嘉峪關、敦煌……

這些城市的緣起與繁榮離不開長城

01

山西段:半壁孤城水一灣,萬家煙火護偏關

太行在左,呂梁居右

太行山脈

加之晉陝大峽谷的黃河天險

黃河晉陝大峽谷

表里山河的宏偉景觀

使得山西高原的地理形式「最為完固」

但桑乾河盆地(即宣府-大同盆地)

以及忻定盆地(忻州-定襄盆地)所在的晉北地區

不僅占據著北京與晉、陝、內蒙等地的交通要衝

而且恰好位於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中段

因而這裡農耕與遊牧兩種文明的碰撞尤為激烈

從漢高祖劉邦遭遇「白登之圍」

到北魏道武帝定都平城

到雁門關下楊家將的歷歷往事

再到明代隆慶年間「封貢互市」

一幕幕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衝突與交流在此上演

大同雲岡石窟

在明代九邊體系當中

山西境內的大同鎮防守的是北線的外長城

被稱為「頭道邊」

山西鎮防守的則是內長城——「二道邊」

雁門關防禦體系示意圖 繪圖/劉震宇

為防守大同盆地及忻定盆地

進而拱衛京師

明王朝在此不僅布局了多道邊牆

也配套建設了大量不同級別的關隘、軍堡等

明末清初的著名地理學家顧祖禹評價大同鎮:

「東連上谷,南達並恆,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居邊隅之要害,實京師之藩屏」

山西長城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雁門關長城及周邊地區遙感圖

與聞名遐邇的山西古建相比

晉北的軍堡及長城遺存往往被人忽略

從最北端天鎮縣的平遠堡

一路經陽高、新榮、左雲、右玉、平魯、偏關、河曲、保德等多個縣(區)

進而過黃河而至陝西府谷縣

各種大小不一

形狀各異的堡子散落在晉北大地上

它們曾是中國北方長城防禦體系中的核心組成部分

如今卻默默矗立在山西北部的蒼茫大地上

等待人們去重拾它們往昔的崢嶸歲月

黃河畔的老牛灣堡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第8期

右衛古城

晉商通往內外蒙的主要關口——殺虎口

02

陝西段:無定河畔,古城輝煌

在明長城九邊體系中

相比山西段坐擁大同、山西兩座重鎮

以及「頭道邊」、「二道邊」兩道邊牆

陝西段長城則主要集中於延綏鎮(也稱榆林鎮)

延綏鎮長城東起府谷縣,西至花馬池

同樣也是明朝與游牧民族交戰最為頻繁的地區之一

麟州故城

跨越農牧交錯帶的地理位置

仿佛也賜予了這裡的城市亦農亦牧的雙重性格

陝北榆林市所下轄的12個區縣市中

北部的6個畜牧業發達,自然資源儲藏豐富

被稱為「北六縣」

而與之相對的「南六縣」則以農耕經濟為主

榆林紅石峽

圖片來源/《中華遺產》2021年第7期

與向東南流去的洛河和延河不同

無定河像是一首倔強而高亢的信天游

迎著鄂爾多斯高原的寒風和毛烏素的風沙

將自己的身影淌進北方大漠

它曲折迂迴

越過沙漠和千千萬萬個丘陵溝壑、山頭梁峁

再南下投入黃河的滾滾怒濤

與黃河由於泥沙淤積、抬高河床

繼而「無定」相比

無定河的「無定」則更為複雜

毛烏素沙地的惡劣自然環境

與黃土高原深深埋藏的地下水

共同造就了這條河道無定、淺深無定、季節無定、水量無定、清濁無定的河流

它與長城及農牧交錯帶不斷糾纏交錯

也目睹了一場場

曠日持久、驚天動地的征戰與動盪

如它「無定」的名稱一般

無定河畔的歷史也詭譎變幻,爭戰無常

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的無定河大溝灣

著名的統萬城建於公元 413年

是十六國時期匈奴後裔赫連勃勃所建夏國的都城

它的一側是長途跋涉奔涌而來的無定河

另一側則是滾滾沙漠

與中原民族修建的古城多用青磚堆壘不同

統萬城是用粉沙、石灰、黏土及米湯

等多種材料混合夯築而成

遠望有如白色大理石構築的城堡

因而被當地人稱之為」白城子」

統萬城遺址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行走明長城延綏鎮段

自然的榮枯、歷史的變遷、歲月的滄桑

都仿佛縹緲的煙雲

唯有殘垣斷壁,靜靜地佇立在蒼茫的陝北大地上

見證並記載著一代又一代的傳奇

延綏鎮建安堡

行程介紹

D1 11月6日 周一

大同集合,歡迎晚宴及行前說明會

D2 11月7日 周二

大同—左雲—右玉(考察大同鎮長城沿線遺存

D3 11月8日 周三

右玉—偏關縣(考察大同鎮、偏關鎮長城沿線遺存

D4 11月9日 周四

偏關縣—府谷縣(考察偏關鎮長城沿線遺存

D5 11月10日 周五

府谷縣—神木—榆林考察延綏鎮長城沿線遺存)

D6 11月11日 周六

榆林—靖邊—榆林考察延綏鎮長城沿線遺存)

D7 11月12日 周日

榆林解散

-END-

文字編輯 | 周梓溢

微信編輯 | 周梓溢

海報設計 | 常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bc43cd780b976bd7cb031843e11bf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