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變桑田,「海洋也能變火山」
在中國這片神秘的土地上
總是能發現一個又一個新的景觀
那下面這些你是否都了解呢?
內陸地區滄海桑田的變化
會形成火山嗎?
珍稀植物杓蘭
為什麼放棄了熱帶環境
從而選擇的高海拔環境生存?
柴達木盆地竟然隱藏著神秘的岩畫?
魚竟然也會飛?
如果你有疑問,不妨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新疆也有火山遺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身處內陸地區,板塊穩定並且氣候乾旱,沙漠戈壁廣布。
但就是這樣一個環境相對惡劣的地區,竟然還藏有一片精彩的火山地質遺蹟。瑪瑙灘、噴氣錐、火山牆、火山口形成的橢圓盆……
這裡是大名鼎鼎的南湖戈壁,也叫哈順戈壁,古稱八百里瀚海。從高空俯視,地面千溝萬壑。溝壑兩側,不時有或大或小的山包,山包大多具有陡壁,它們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新疆哈密西南部的南湖戈壁廣布
大面積的風蝕雅丹
然而就在這裡,也發現了一片
與雅丹截然不同的地貌
圖中的牆壁如同人工修建的岩石長城
它們並非長城或者雅丹
而是由古代火山裂隙式噴發形成的熔岩牆
根據哈密地區《區域地質圖》記載,南湖戈壁地表大多是第四紀(約從260萬年前至今)的沉積物。在戈壁腹地,其岩層的成分主要是中性至酸性的噴發岩、砂岩、灰岩和粉砂岩。噴發岩就是火山岩,它證明石炭紀時期附近曾有火山活動。
為什麼身處內陸地區的新疆會有火山遺蹟景觀呢?
圖主體的岩石是一塊從山體上崩塌掉落的岩漿岩
其實這裡約在距今2.65億至2.5億年前的很長時間,這裡曾被海水覆蓋,之後海水退去,低洼地區出現大面積的深水湖,湖中物質逐漸沉積,形成新的沉積層。
二疊世在石炭紀之後,也就是說石炭紀時南湖戈壁還是大海。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火山岩或許是由海底火山噴發而形成。
孤零零的黑色錐狀山
曾是火山運動的噴氣口
在南湖戈壁中有一片非常奇特的風景。多層低矮山體層層相套,山體均為橢圓形,擁有共同圓心,形成同心結構。較為明顯的外圈橢圓形山體長軸約5公里,短軸約3公里。
通過無人機航拍來看,這片山體如同大地的丹鳳眼,也像巨型航船擱淺的痕跡。
據猜測,這是一片古火山噴發後留下的痕跡,最外層橢圓形岩漿岩山體是較早時期噴發形成的火山口殘留。在大比例尺地圖上,此地被稱作「橢園盆」。
南湖戈壁睜開一隻「丹鳳眼」
如此精彩的火山地貌景觀沒有被人關注,也有客觀原因。首先此地難以到達;其次即便到達,在地面也看不到橢圓的形態;第三,通過衛星遙感圖或者乘坐飛機能夠看到橢圓結構,可惜的是清晰度不夠,細節難以體現。
或許只有等你身臨其境,同時依靠無人機帶回圖像信息,才能揭開橢圓盆神秘的面紗。
在中國大陸遍尋杓蘭
杓蘭花朵外形奇特、色彩豐富而艷麗,葉片形狀高雅,是高山蘭科植物中觀賞價值最高的類群,因而近些年來受到國內自然愛好者的追捧。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處針葉林中
幾叢黃花杓蘭花開正艷
攝影/余天一
這種美麗的高山杓蘭主要分布在我國甘肅省南部、湖北省西部、四川省、雲南省西北部和西藏自治區的東南部。生長於海拔1800—3450米的林下、林緣、灌叢或多石的濕潤草甸中。
每年6月是黃花杓蘭的盛花期,它們的植株高可達15—30厘米。截至目前,我國已發現了34種杓蘭。它們當中絕大多數就和黃花杓蘭一樣,如同高山隱士生活在深山之中。
寬口杓蘭是杓蘭家族中身形比較嬌小可愛的種類
目前,全球已知有約48種杓蘭,主要分布在東亞、北美、歐洲的溫帶地區和亞熱帶山地。東亞共有約35種,我國則是東亞地區擁有杓蘭屬植物種類最多的國家,擁有34種杓蘭(此外還有4種天然雜交種),是全球杓蘭分布和分化的中心之一。
每種杓蘭只會吸引特定的昆蟲為其傳粉
由於傳粉者特化的原因
所以杓蘭屬中很少出現雜交種類
杓蘭因其生境獨特,遠離塵囂,所以在我國古代典籍中鮮有記載。
明初滇人蘭茂的《滇南本草》中記載有「蘭花雙葉草」,但並未繪製其圖形。這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關於杓蘭屬植物記載的實證。清代吳其濬在《植物名實圖考》中不僅記載了「蘭花雙葉草」,並附有繪圖。
其實,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
依據杓蘭的植株形態即可對其進行基礎性辨識
我國野生杓蘭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多花直莖類、少花直莖類、雙葉小花類和斑葉類
左側圖攝影/阿蒙 楊濤 余天一
右側繪圖/李聰穎
在漫長的演化路程中,杓蘭放棄了熱帶亞熱帶豐厚的光熱條件,選擇走向了高海拔地區,忍受風霜雨雪的洗禮。
我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杓蘭屬植物種數量最多、多樣性最高的國家,與青藏高原的隆起有很大關係。在漸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氣候變冷,杓蘭屬植物的先祖從喜溫暖的亞熱帶植物逐漸演化成為適應冷涼氣候的喜冷涼的植物,並隨寒冷氣候廣泛分布在北半球。
喜食蚜蟲的各種食蚜蠅會被引來取食
與此同時會不小心掉進花囊
在逃脫的過程中幫暖地杓蘭實現傳粉
攝影/余天一
除此以外,在歐洲等國,杓蘭屬植物也被稱為「美神的拖鞋」,形象地描繪出杓蘭的囊形唇瓣。而其中文名「杓蘭」亦是十分形象。「杓」即勺,特指具有短粗柄的木勺,正是指杓蘭具有傳粉功能的特化唇瓣。
經學者研究發現
毛瓣杓蘭會散發真菌的氣味
並用葉子與花瓣上擬態的菌點
來吸引吃菌類的扁足蠅過來傳粉
由於自身生長習性的局限,以及各種人為活動的破壞,使得不少杓蘭屬植物面臨著生存威脅。
不過我國對杓蘭屬野生種群的保護工作近些來日益進步。2021年9月,國家發布了新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有29種野生杓蘭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而暖地杓蘭因其分布狹窄、人為破壞嚴重而位列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從上世紀末開始,國內對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力度逐漸加強,如今國內對蘭科植物的保護工作已經在石斛屬、兜蘭屬中初見成效。
柴達木盆地的另一面:岩畫群
柴達木盆地,在地理書上讀到的它,是一個封閉、巨大的山間斷陷盆地。
被祁連山、崑崙山和阿爾金山等環繞,位於青海西北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然而,在遼闊無垠、乾旱蒼茫之外,這片荒野上還有另一道風景:精彩的岩畫群。
圖為海西最有代表性的盧森岩畫
山丘的岩石上散布著20多組岩畫,最大的一組有30平方米左右,其上密密麻麻刻鑿著約100多個形象。
海西柴達木地區近30處岩畫群的分布很有特點:它們基本都藏身在柴達木盆地相對邊緣的地帶,盆地最中心的腹心地帶則沒有發現。
把這些點連綴起來看,或密或疏,近似一個環繞盆地的巨大環形畫廊。
圖為青海海西主要岩畫點分布示意圖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地方的岩畫都有同一地點多次鑿刻甚至「改寫」之前岩畫的情況,並非完成於一個時期、同一代人
柴達木盆地平均海拔在2600米到3200米,本就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中地勢最高的。
而這裡的岩畫則更位於盆地的高處,多分布在盆地邊緣的祁連山脈、崑崙山脈、阿爾金山及余脈的石壁上,或是出山河流的河谷台地上。
岩畫最重要的主題和功能,就是先民與天、神靈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圖中,一匹線條流暢的岩畫駿馬佇立在荒原上,海西岩畫中多見馬和騎馬者的形象
一些岩畫中的動物有奇異的變形,如虎爪被刻畫成鳥足形,鹿嘴則呈鳥喙形,這些動物則是先民巫術儀式中通天的助手
柴達木盆地邊緣的祁連山、崑崙山都是神山,「崑崙」「祁連」在古語中也都有「天」的含義。
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什麼海西岩畫多分布在柴達木盆地較邊緣的地方——那是神山的「勢力範圍」。
圖為海西岩畫中《鳥卜巫師》的拓片,有駱駝、人、日、月。人物身著長袍,頭戴頭飾,左手舉一隻鳥。
其年代跨度很大,最早在石器時代,晚的則在唐代前後(唐以後也有少量存在,但製作比較粗糙)。
圖為海西的懷頭他拉岩畫
研究者們認為岩石上的岩畫可分為好幾個時期,早期以動物造型為主,晚期則出現了藏傳佛教的符號。
一幅岩畫,穿越了漫長的時光。
攝影/肖永明
山地、絕壁、台地……荒原將成百上千幅岩畫高高舉起,展示給時光、天空和風沙,成為盆地一道古老而神秘的「鑲邊」。
圖為巴里河灘岩畫
我國是岩畫豐富的國家,東起大海之濱,西達青藏高原,北至黑龍江畔,南到海南島。
海西柴達木地區的岩畫有除了氂牛、羊、駱駝、馬、鹿、狼、豹、鳥等形象外,還有狩獵、武士對戰、轅車、祈禱的巫師等主題。
飛魚:魚,為什麼會飛?
飛魚並不是一種魚類,而是頜針魚目下飛魚科魚類的統稱,廣布於全球的熱帶和暖溫帶海域,我國海域分布有其中35種。
「魚身而鳥翼」是對飛魚科魚類外形的最準確描述,所有飛魚都生有一對特化的寬大胸鰭,飛魚的鰭尖而狹長,外形如鳥翼般優雅而舒展。
雖然名中有「飛」,飛魚卻並不能像鳥類那樣依靠大幅度地上下扇動翅膀來提供動力,只能展開寬大的胸鰭藉助氣流滑翔。
除了寬大的胸鰭之外,飛魚的尾鰭也為了適應滑翔而產生了特化,它們的尾鰭下葉遠比上葉要長。
儘管不能像鳥類那樣實現真正的飛行,飛魚卻是擅長駕馭氣流的滑翔大師,它們可以在空中滑翔30—45秒,最遠滑翔距離可達400米,這樣的滑翔能力在所有的滑翔動物中也是數一數二的。
飛魚是典型的大洋洄遊型魚類,每年只在特定時間游經特定的海域,而且它們通常在遠海活動。
在東亞和東南亞海域,飛魚的遷徙路線基本上與黑潮的流經路線重合,這道暖流自菲律賓向北穿過我國的南海以及台灣東部海域,抵達日本沿海。
這張精彩的照片拍攝於我國南海海域,海面上的飛魚奮力拍打尾鰭準備升空,而一隻紅腳鰹鳥的亞成體在它的身後緊追不捨。
攝影/程斌
溫暖、食物豐富的洋流吸引了包括飛魚在內的很多魚類。從菲律賓、我國南海、我國台灣到日本,不同的地域都有捕撈、食用飛魚的文化,可以說是一條沿著黑潮路線形成的「飛魚文化帶」。
一些種類飛魚的幼魚在身體和胸鰭、尾鰭上長滿色彩斑斕的斑紋。
黑尾須唇飛魚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幼魚華麗的「迷彩」讓它們看起來仿佛在海中翩然起舞的蝴蝶。
我們所吃的魚籽蓋飯和魚籽壽司等美食上令人食慾大增的橙紅色魚籽,大部分都是經過食用色素染色後的飛魚卵。
本文分別選摘自《中國國家地理》2023年8月文章:
《哈密南湖戈壁 羅布泊之北有一片火山遺蹟?》
《在中國大陸尋找杓蘭 自然攝影師與31種野生杓蘭的故事》
《飛魚 魚身而鳥翼,展「翅」天海間》
《海西岩畫群 柴達木盆地邊緣的「環形畫廊」》
審圖號 GS 京(2023)1474號
發現一個「D」
中國多樣性最集中的地方
撰文/單之薔
天下萬壽宮
中國明清經濟版圖中的「江右印章」
撰文/鄧勇 攝影/鄧勇等
哈密南湖戈壁
羅布泊之北有一片火山遺蹟?
撰文/劉新國 攝影/賴宇寧 等
在中國大陸遍尋杓蘭
撰文/阿蒙 攝影/彭建生 等
看紐西蘭的 另一個視角
天象
撰文/李文斐 攝影/李文斐 等
飛魚
魚身而鳥翼,展「翅」天海間
撰文/劉毅 攝影/張帆 等
歐洲重要氣源地, 未來可能輸氣到中國
由俄羅斯的歐洲「氣庫」引出的 能源安全隨想
撰文/葛利 東嶽 攝影/金峰(Justin Jin)
海西岩畫群
柴達木盆地邊緣的「環形畫廊」
撰文/鍾言 攝影/孫海波 等
閩江復航
曾經接山連海的大通道 能否重現航運盛況?
撰文/高雨 攝影/馮木波 等
微信編輯:堃堃、倩倩
話題
新疆戈壁和柴達木盆地還有哪些你熟悉的景觀?
歡迎來評論區討論!
2023年01月丨它的再次蓄力,能讓江西重回巔峰嗎?
2023年02月丨
在江西,走進地道古徽州
2023年03月丨
從福建石滬到「海峽石滬群落」
2023年04月丨
如果天空也有髮型,會是什麼樣?
2023年05月丨
青海出了個「紅河谷」!
2023年06月丨
天山竟然有座「古堡群」?
2023年07月丨
中國本土極光,命裡帶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