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最好的成長禮物,閱讀是最好的課外補習

2022-09-28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閱讀是最好的成長禮物,閱讀是最好的課外補習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陳東強

閱讀,才是最好的「補課」

作者|王瑞芳

今天很多家長都習慣了孩子成績不好時,想辦法給他補課。無論是家長每天早早下班給孩子開小灶,還是請家教送補習班,這些方式可能像方便麵一樣,能解決短時間的飢餓問題,但是卻給不了孩子足夠的營養,讓他在以後的學習中後繼有力。

這篇文章帶給圈友們另外一個視角: 當孩子學習困難時——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

孩子數學成績不好,

根源在於讀書太少?

前幾天,朋友給女兒推薦了一位數學輔導老師。

「您孩子數學學習是什麼情況?」在電話里簡單交流了幾句後,老師問我。

「如果題不難,成績還不錯。但是一遇到難題,就好像深入不進去,也不願意思考。」提起女兒的數學,我還真有點頭疼。

「那她平時喜歡讀書嗎?」老師的問題讓我一愣,讀書不都是語文老師的事嗎?難道跟數學還有什麼直接關係?

「不是特別喜歡,但也不是一點不讀。平時喜歡看楊紅櫻的《淘氣包馬小跳》系列,還有一些校園小說。但是經典讀得並不多。」我想了想說。

「哦,那《水滸》、《三國演義》還有《十萬個為什麼》等一些科普讀物讀過嗎?」老師接著問。「沒有,她對歷史、科普類的書都不太感興趣。」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要想提高孩子數學成績,

必須養成讀書習慣。

「是有些問題。」老師頓了頓說,「孩子到了初中要想學好數理化,必須得多讀書,特別是一些歷史、地理、自然科學類的書。多讀書的孩子思維活躍,視野也開闊,到了初二更能明顯地顯示出優勢。如果您想提高孩子的數學成績,必須讓她現在就養成讀書的習慣。否則,我再怎麼輔導,孩子的數學成績也不會有太大的提高。」

聽他這麼一說,我忽然想起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曾經說過:

「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

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予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

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

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閱讀不僅能使某些學生免於考試不及格,而且還會發展學生的智力。

『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

當時讀到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些觀點,我很認同,但總覺得讀書所帶來的改變是一件很緩慢的事情,而考試就擺在面前,所以還是覺得不如補課來得直接,效果更顯著。

當孩子學習困難時,

不要靠補課,而要靠閱讀。

今天,經這位年輕的數學老師一提醒,我忽然有種頓悟的感覺。閱讀的功效絕不僅僅是豐厚學生的文化積澱,提高寫作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而是幫助點燃思維的火花,發展學生的智力。

所以,閱讀不僅僅是語文的事情,它對於任何一個學科來說,都是必要的。同樣,閱讀也不僅僅是語文老師的事情,需要各科老師都重視起來。一旦學生的思維版圖被打開,那麼它就會很自然地建構起事物、知識之間的聯繫,從而提高學習能力。這遠遠要比最簡單最直接的教育方式——「補課」更能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所以,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當孩子學習困難時——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

閱讀從兒童開始——兒童閱讀決定人類未來

朱永新和新教育人的閱讀觀——閱讀推廣實踐創新,我們一直在行動

閱讀是最好的成長禮物

作者|蘇墨

來源|書香中國

閱讀是家庭給予孩子成長的最好禮物,而假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閱讀。通過讀書,學童們不僅體會到了閱讀的意義和力量,同時為自己點亮了一盞燈,種下一顆苗。

「出了地鐵就到,有空調,都是好書,不但可以在現場看,還可以借閱。比在家裡看電視對孩子好。」樓佳音的奶奶每天都帶著他來北京圖書大廈「打卡」。又涼快舒服又增長見識,奶奶說,孩子的爸媽也十分支持她這種帶娃方式。

同樣是三年級,張新蕊的假期讀書生活雖然在網上,但關聯的是聽故事、看直播、加入閱讀小組。她和媽媽還在準備參加月底舉行的「媽媽導讀師」活動。她所在的社區將邀請《故宮大怪獸》的主創做講座,她也早早惦記上了。

這個假期,各地圖書館、書店都迎來了增量客流,而「搬到」線上的活動,也收穫巨大流量。

從補課班到圖書館

為提升青少年閱讀感觸,北京圖書大廈三層的童書借閱&小布閱讀兒童沉浸式體驗中心經過改造升級在這個假期和小讀者見面了。這裡提供3萬本圖書,包括兒童繪本、科普讀物、課外閱讀等各類別童書。小讀者可以在這裡看書,或者將自己喜歡的書借回家慢慢閱讀。

「在小布閱讀兒童體驗中心,小朋友還可以觀看由繪本改編的裸眼3D兒童電影。還有專業繪本老師進行角色扮演,與人偶共同演繹繪本故事,帶領兒童進入故事,體會情節,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 北京圖書大廈的一位管理員說。

不僅在北京,讀書場館熱也在今年高溫的夏天裡席捲全國。來自重慶圖書館的最新數據顯示,該館7月到館人數超過20萬人次,其中,青少年到館較平日明顯增多;市少年兒童圖書館也掀起閱讀「熱」,7月接待人數超過1萬人次。石家莊市圖書館新、老兩館日均接待少兒讀者2000人次,少兒圖書的借閱量也達到日均3000冊次,人流量也比平日成倍增長……

「雙減」政策實施後的第一個暑假,不再奔波於補課班的孩子和家長,在閱讀中找到了更有益於成長的新方式。

「她在這兒經常一天看完兩三本書,前兩天和我聊『孔門十哲』,還給他們分成了三類,是從一本漫畫國學的圖書上學到的。以前是逼著背《論語》,現在每晚都要和我講孔子。」王女士說,開學就上初二的女兒往年這個時候都是排滿的課,一個假期光補課就要花費上萬元,孩子不開心,家長花錢花精力還不討好。「在圖書館看書,家裡連空調錢都省了。而且還有專門的老師篩選書單,互動講解,孩子主動性特別高。」王女士顯然很滿意這個不一樣的假期。

線上線下閱讀活動紛呈

在Z世代(也稱為「網生代」,通常是指1995年~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眼中,閱讀也是社交的一種。

廣東省中山市的王彥淇家庭報名參加過2017中國親子閱讀大賽秋季賽,跨越千里來到北京,在親子閱讀舞台上重現在家中的閱讀情景。「以前的她膽子很小,也很少與他人分享閱讀的樂趣,但是從北京回到中山後,我看到她明顯自信了,也更加熱愛閱讀了。」王彥淇媽媽介紹,參加閱讀比賽後,彥淇身上發生了很多變化。5年時間,她已經慢慢長大,親子閱讀也慢慢過渡到了自主閱讀。閱讀不僅豐富了她的知識,開拓了她的視野,還培養了她的品格。這個暑假,她們準備再參加一次。

作為承接中小學生課外生活的另一主力,街道社區也在提升活動質量。「我們與中國大百科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團、科學技術出版社等多家機構合作,研發了一系列少兒閱讀課程,知名作家、領域專家、閱讀達人等都將走進社區,與小朋友們面對面。不能到現場的,也可通過小程序回看活動內容。」綠色社區專委會主任王文濤說,暑假期間他們將在北京市朝陽區展開試點。

張新蕊在社區門口的大螢幕上看到這個消息後驚嘆道:「沒想過在家門口就能和大咖們見面。」

而在線上,各種讀書類的公眾號、視頻號,也將焦點對準了孩子們,視聽產品一應俱全。「我『聽』完了四大名著。」只有三年級的晴晴說,因為上學期網課太多,她的視力有些下降,假期家長給她安排了更多戶外體育活動,但她的讀書生活並沒有拉下,「只是不是自己讀,而是聽別人讀,還聽各種講解,感覺網上有才的人真多。」

「讀起來,怎麼讀,比讀什麼更重要」

「相比平時上學,假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閱讀,因此可以選擇一些平時想看但卻沒有時間看的大部頭名著來讀。邊讀邊寫一些讀書筆記,記錄下閱讀感受。另外,藉助網際網路背景下的新媒體,廣泛了解時事新聞和社會生活,這也是非常有意義的閱讀。當然,將閱讀書本獲得的經驗和感受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走名山大川,探風土人情,相信會收穫的更多。」清華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師那妮鼓勵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廣泛涉獵書籍種類。「讀起來,怎麼讀,比讀什麼更重要。」

「閱讀是持續不斷的陽光和營養。父母一起上陣,陪伴孩子閱讀,可以培養興趣、增進感情、激發創造力。」在現代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王春霞看來,閱讀是家庭給予孩子成長的最好禮物。

「親子閱讀是一種最有效的形式,也最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不僅讓他們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也讓他們認識到閱讀的意義和力量,為自己在幼年點亮一盞燈,種下一顆苗,在人生的某個未知階段發光、成長。」王春霞說。

來源:《工人日報》、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因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 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ed5c42603f403ff70543c1c305c03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