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窄巷,何以「最寬」

2024-10-25     青島市情

本網訊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一首源自六尺巷的「讓牆詩」,傳頌數百年。

六尺巷,位於安徽桐城西南一隅,長約百餘米、寬僅兩米。巷雖窄,卻因為一首詩,一段跨越三百年的「張吳禮讓」故事而遠近聞名。

桐城市六尺巷 新華社記者 陳諾 攝

幾百年來,蘊藏「以禮為先、以讓為賢、以和為貴」理念的六尺巷,早已聲名遠播。它雖寬僅六尺,卻以「最寬」巷子的形象深入人心。今天,這條古巷又一次讓全國矚目,也引發我們對「禮讓」的新思考。

「六尺巷」,源於清代大學士張英家族與鄰居吳家的一段故事:

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在安徽桐城,其宅旁有一塊空地與吳家相鄰。吳家擴建房子時,新修的圍牆侵占了這塊空地,引發了兩家的紛爭。張家人將此事告知在京城的張英,希望他能出面解決。

張英回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收到信後,主動退讓三尺。吳家得知此事後,也深受感動,同樣退讓三尺。於是,桐城就有了這條六尺巷。這條巷子遂成為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的象徵。

如今,在巷道兩端立著的石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有人說,走完六尺巷只需一分鐘,但其中浸潤的關於禮讓的哲學智慧卻可跨越時空。

「爭著不足,讓著有餘」,讓出尊重和機會。

《論語》有云:「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禮讓的態度能讓人和人的關係更加和諧、親近。

在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中,難免會有「利益衝突」,如果每個人都能禮讓為先,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吵和矛盾。比如乘坐地鐵、公交車時,自覺排隊,先下後上,主動讓座;駕車行駛途中,禮讓行人,嚴格遵守交通規則,不鳴笛搶行….. 凡此種種,都能夠讓人們感受到彼此的尊重和理解,從而建立起和諧友善的人際關係。

孔融讓梨(圖片由豆包AI生成)

「退一步海闊天空」,讓出愉悅好心情。

社會是一個大家庭,禮讓是一種美德。一個人能否以「寧靜」取代「煩躁」,以「禮讓」對抗「爭搶」,體現出的是他的情緒管理能力。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我們心態平和、學會禮讓時,就會相應減少不滿情緒,更懂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從而更好地看待和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同時,禮讓也能讓我們在避免爭吵和衝突中遠離憤怒、焦慮和沮喪等負面情緒。當一場摩擦「一觸即發」,一個轉身、一個微笑、一次退讓,告訴自己「讓他三尺又何妨」,就可能擺脫一次升級的衝突和由此帶來的負面情緒。

退一步海闊天空,圖為青島的海 王雷 攝

「雖能必讓,然後為德」,讓出溫厚好修養。

禮讓是一種高尚的品德,體現了一個人的內心修為。荀子提出,即使有才能也要謙讓、禮讓,這樣才能成為有德行的人,足見「讓」對於個人品德修養的重要性。

具備禮讓品格的人往往更加謙虛、寬容、大度,他們不會因為一時的得失而斤斤計較,也不會因為個人利益而損害他人的權益。這種內在的修養將外化於行,體現在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中。比如,在與人交流時,會更加注意語氣和用詞,照顧別人的情緒和感受。又如,在處理問題時,會更加理性、平和,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這些做法將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並不斷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傳統文化中適合於調理社會關係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互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蘊含著禮讓和諧、親仁善鄰的文化傳統,在當下更具時代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表達。

中國的禮讓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禮讓為國」的政治理念,後又有孔融讓梨、張吳禮讓等典故代代流傳。在現代社會,人們所強調的平等、尊重、理解和包容等元素與禮讓精神相輔相成,讓禮讓精神有了更新的表達,迸發出新的活力。

比如,現代城市劃分有專門的公交車道,在尖峰時間段,私家車主動讓行公交車,給予他人更多方便;又如,時下年輕人強調的「邊界感」,其實就是強調相互間的尊重,在人際交往中留出「六尺」、多讓一分,給彼此更多空間。

禮讓 新華社發 王鵬 作

社會文明和諧的新風尚。

「禮讓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文明。「如今,禮讓正蔚然成風。

在一些社區里,居民互相禮讓,遵守公共秩序,共同維護社區的環境和設施,讓社區變得更加美好宜居;在職場中,同事之間互相禮讓、合作共贏,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企業的發展也更加順利;過馬路時,司機行車禮讓斑馬線,行人文明不闖紅燈,人車朝著文明相向而行……這種風尚的形成,對人們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加積極健康。

在這樣一個充滿禮讓的社會中,人們相互關愛、相互尊重,社會秩序更加穩定,生活環境更加美好,生活質量會更高,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位於桐城市某社區的「六尺巷調解工作室」 新華社記者 陳諾 攝

社會基層治理的新思路。

六尺巷的故事裡,為什麼縣官解不開的鄰里矛盾,會因張英的打油詩,「化干戈為玉帛」?「要善於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為基層治理提供了新時代做好群眾工作、化解矛盾糾紛的新思路。

六尺巷的故事教人處鄰更立身,以「禮讓」相安而居。它蘊含社會治理的巧思,幫助我們凝聚共識,尋求「最大公約數」。比如,在桐城市,「六尺巷調解法」以聽、辯、勸、借、讓、和「六步」調解群眾矛盾,並延伸成為社會治理各領域的「工作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尺巷因美名遠揚而顯得尤為寬闊,六尺巷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在生活中,我們應當如何「讓」出美好,「讓」出佳話?

對個人而言,把心放寬,把眼光放長遠。

懂得讓,才會得。老話說,「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清朝學士胡達源曰,「讓名者名歸之,讓利者利歸之」,說的是,許多時候讓利於對方,就是自己得利。沃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通過大量鮮活的案例證明,付出者從長遠來看更容易成功,並能產生更大的溢出效應。

人生之路漫漫,有時候不妨試著將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不因沉湎於一時一事的得失盈虧,而錯過更為豐富的人生歷練,不讓一時的計較,影響一生的寬度。

中華民族講究「禮尚往來」,當我們享受到別人的謙讓、禮讓之時,也當報之以「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品格和熱情。吳家在看到張家的退讓之後,見賢思齊,主動退讓三尺予以回報,才有了這六尺巷。

對社會而言,營造良好氛圍,禮讓自然而生。

禮讓,是一種美德,是社會和諧的潤滑劑。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培育禮讓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要弘揚傳統優秀文化。一方面,要講好六尺巷的故事。把六尺巷作為教育場所,讓更多人走進六尺巷,深刻感受禮讓文化;通過課堂教育、道德講座、媒體宣傳、視頻動畫等形式,把禮讓故事生動廣泛地傳播開來。另一方面,要挖掘、樹立更多禮讓典型,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比如,在長沙,一條「新六尺巷」不僅緩解了周邊停車難、行車難的問題,還讓禮讓美名遠揚。

長沙「新六尺巷」

除此而外,也要在全社會營造向上向善、公平正義的大環境,對禮讓文明典範進行表彰,積極維護老實人的權益,讓禮讓的風氣發揚光大。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當我們不斷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精神養分,以人性的柔軟對抗物理世界的堅硬,以謙和禮讓的胸懷處理生活中的摩擦,就一定能收穫一個更加和諧美滿的地球家園。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高齊 責任編輯:張致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c7646c01ca92bbafcd544ae03a33e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