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一縣曾有座被皇帝敕封的河神廟,為何要敕封,今天又為何消失

2023-09-21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冀南一縣曾有座被皇帝敕封的河神廟,為何要敕封,今天又為何消失

古人為了表達對江河的敬畏,祈禱江河風平浪靜,既不帶來洪水,又利於灌溉與航運,往往會對身邊的江河進行祭祀,從而建設、誕生了種種河神廟。

漳河,因其「善決、善決、善徙」的特性,類似於黃河,因此又有「小黃河」之稱,對於這樣的一條河流,沿岸各地百姓更是隆重進行祭祀,也就有了漳河廟、漳神廟。

漳河與館陶縣

比如涉縣有漳河神廟、大名有河神廟、魏縣有漳神廟、臨漳有漳河神廟、成安有漳神廟、肥鄉有漳河廟、邱縣有漳河神廟,其中大名的河神廟是漳河、衛河、龍神合祀。

各縣漳神廟、漳河廟的記載

館陶縣也不例外,也有一處「漳神廟」,據清朝與民國各《館陶縣誌》記載:

漳神廟,在城西南四十里

但是館陶縣的這處「漳神廟」與其他縣也有所不同,在上面所說的《館陶縣誌》中又多出了與他處不同的文字:

雍正四年奉旨敕封為惠濟漳河之神,知縣趙知希設立牌位,懸掛匾額,每年春秋致祭,行禮如制。

就是說館陶縣的這處「漳神」得到了皇帝敕封,如果說其他縣的「漳神廟」是祭祀系統的「地方軍」,那麼館陶縣的「漳神廟」則是納入皇家祭祀的「中央軍」。

在《大清會典·禮部·群祀·山川諸祭》中也有對這座漳神廟的記載:

(雍正)三年……又覆准山東境內漳河濟漕利運,敕封臨清州河神為福漕漳河之神,館陶縣河神為惠濟漳河之神,飭各地方官恭設神牌,每歲春秋致祭。

《大清會典》中有關館陶縣漳神廟的敕封

當然,館陶這座漳神廟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在這些記載中並沒有看到,不過在清代學者、文學家、書法家、治河專家包世臣的《南河雜記》的記載中可以管窺一斑。

道光十二年(1832年)春包世臣到館陶縣,看望他的兒女親家、館陶縣令張琦。在談話中,張琦提到了館陶縣的漳神廟由於漳河連年沖刷堤岸,原本距離河岸有二百丈,卻僅剩容一車通過的寬度,如果不進行維護,當年的夏天就有可能被漳河沖毀,於是向擅長治河的包世臣求教補救方法。結果自然是補救成功了,方法本文不談。

張琦在向包世臣介紹情況時,就提到了這座漳神廟的影響力:

境內漳神廟,乃直隸、河南、三省輪奉旨致祭之大祠……是年,輪河南主漳河祭……

在漳河廟旁邊還形成很大的集市:

廟左故市甚盛,十年前被大火,市遷河北岸,火場長數里……

該廟由直隸、河南、山東三省派官員於春、秋兩季輪流主持祭祀,是三省奉旨輪祭的「大祠」,是年由河南省來主持祭祀儀式。在因漳神廟而形成的市場發生火災,火場有數里長。從這些記載來看,足可以旁證這座漳神廟規模和影響力的巨大。

館陶漳神廟位於哪?

與館陶「漳神廟」同時受封的臨清漳河神在民國《臨清縣誌》中,其位置有明確的記載,並且還在臨清縣地圖上有標註。但是,館陶縣漳神廟的具體、明確的位置在所有版本的《館陶縣誌》中卻找不到。

民國《臨清縣誌》中的漳王廟

按照清朝及民國《館陶縣誌》的記載,館陶漳神廟是在「城(指當時的館陶縣治,今天山東省冠縣北館陶鎮)西南四十里」,而在同樣的縣誌中,記載南館陶巡檢司、南館陶遞運所、陶山水驛的方位也均為「城西南四十里」,那麼是不是就是說,這座漳神廟也位於南館陶,也就是今天的館陶縣城一帶呢?

清朝《館陶縣誌》中南館陶巡檢司、遞運所、陶山水驛,均在城西南四十里

在清乾隆《館陶縣誌·河渠》中有《雍正三年六月戶部尚書蔣公廷錫為漕運全資水利條列五事》一文,其中記載「康熙四十七八年間,漳水之北道淤塞,而全漳之水復由故道,即今館陶縣境西南五十里,漳神廟南之漳河口是也。」在這裡看,漳神廟似又位於城西南五十里。

這兩個記載究竟哪個為準呢?

其實,古人所說的里數,並非精確數值。今天,我們有衛星定位以及精確的測繪工具,測量距離的誤差可以控制在厘米、甚至是毫米的精度上。但是在古代,卻往往是估算的數值,有時候誤差很大,差個幾里、十幾里實屬正常。

光緒《館陶鄉土志》中的孫莊村,在城西南四十三里

既然有「四十里」「五十里」兩個數值,就取中間值「四十五里」吧,在這個距離上的衛河邊上,清光緒《館陶縣鄉土志》的記載中有「孫家莊村」,是在「城西南距城四十三里」,並且在民國時期由「華北水利委員會」 繪製的精確地圖上,孫莊村南就有一條「漳河故道」,自西向東而來,在孫莊村南匯入衛河。

南館陶鎮之南的孫莊村有漳河故道

顯然,館陶漳神廟就是位於這裡。

為什麼會給館陶漳神廟有這樣的地位

館陶漳神廟之所以能夠被皇帝敕封,從其封號「惠濟漳河」之神就可以看得出來,主要原因就是「惠濟」,就是用以漳河之水濟衛河之用。

明清的京杭大運河,在山東省境內會通河是人工開鑿的運河,並無天然的河流匯入,水源極為匱乏,僅靠濟寧州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所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七分」之水支撐航運,而自臨清以北的水源則僅有衛河之水匯入。

但衛河屬季節性河流,冬春水少,無法保障漕運需求,為此水流相對充沛的漳河進入了統治者及水利工程者的視線,「引漳濟衛」保障漕運的思路應運而生。清乾隆《館陶縣誌·河渠·雍正三年六月戶部尚書蔣公廷錫為漕運全資水利條列五事》記載:

分漳資衛之故道,似可復也。查衛水出輝之西門,其泉甚細,雖東引淇、陽、洹之水,而三水亦皆微弱,故河南漕艘至衛輝水次受兌,至於館陶每苦淺阻,又北九十里至臨清與會通河合,諸閘皆封閉蓄水,以待南漕。其流入衛者不過於南漕放閘時順下分寸之間耳,其自臨清至青縣仍僅衛水一流供運也。

《明史·河渠志》也有這方面的記載:

正統十三年(1448年),御史林廷舉言:「漳河自沁州發源,七十餘溝會而為一,至肥鄉,堤岸逼隘,水勢激湍,故為民患。元時分支流入衛河,以殺其勢,永樂間堙塞,舊跡尚存,去廣平大留村十八里。宜發丁夫鑿通,置閘,遏水轉入之,而疏廣肥鄉水道。則漳河水減,免居民患,而衛河水增,便漕。」從之,漳水遂通於衛。

由此可見,引漳濟衛在元朝就已開始,不過時間不長就被淤塞,僅剩下故道留存,被明朝所用,重新鑿通,引漳河之水入衛河,利於漕運。

衛河是臨清以北京杭大運河的唯一水源

雖然思路是好的,方法也算正確,效果也還不錯,不過受限於古代的工程技術能力,以及漳河「小黃河」的特性,在明清以來,漳、衛兩河的交匯地點發生了多次改變,交匯地點主要在魏縣、大名、館陶三縣,並且漳河入衛以及離衛的事情也多有發生,但是從明清史書的記載中來看,在館陶縣交匯的歷史最長,主要原因是在館陶交匯,可以便於河南全省、山東西部州縣漕糧的交兌和運輸:

考元河渠諸書云:衛水至山東館陶閘,漳水合焉,北與會通河合,……
今廣平縣之南至冠縣之西有地溝一道,約長五十餘里,……是宣德時林廷舉所開之古蹟……
……至康熙三十七年漳水分注間從館陶出口,與衛河合流……
及康熙四十七八年間,漳水之北道淤塞,而全漳之水復由故道,即今館陶縣境西南五十里,漳神廟南之漳河口是也……

而在館陶縣境內,漳、衛相匯之處,僅有一條起自元朝、頻繁應用於明清的故道,也就是與衛河在孫莊村交匯的漳河口。

在孫莊村與衛河交匯的漳河故道

除了官方亟需的引漳河之水供衛河漕運之外,還有民間對引漳濟衛的需求。

引漳濟衛,除了在水量上能夠供漕運之外,「漳水性濁所過薄地變膏腴,故居民憂其泛溢之害,而又德其淤後之利者,不少也」還有漳水泛濫之後,因為土壤淤積,由貧瘠變成肥沃的變化,這也是民間對漳河水流既恨又愛的具體體現,也就有了對漳河之神的祭祀,再加上官方對引漳濟衛便於漕運的需要,所以就有了對在漳河、衛河跨流域祭祀漳河神之舉,並且被皇室認為這個舉措是必須的、隆重的,於是皇帝對這個漳神廟進行了敕封。

為何到今天館陶縣已沒有了明清漳神廟具體位置的記載

今天的館陶縣孫莊村已是位於衛運河岸邊的一個普通村莊,而漳、衛河交匯處已經遷移到了孫莊村以南約7 華里之外的徐萬倉村,徐萬倉村已經成了漳河、衛河交匯之後衛運河的起點,而在明清時期交匯最長的孫莊村已經歸於平靜,再也沒有了幾百年前漳水和衛水匯流,以及來往各地船工號子的喧囂。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衛星圖,可見孫莊村南向西有明顯的漳河故道

從本文的開篇引用包世臣著作的記載來看,漳河由於水流過大,侵蝕河道比較明顯,雖然當時有了些許補救措施,但也避免不了漳神廟最終倒塌於漳河水流的衝擊之下,再加上而後漳河於1942年改由徐萬倉村匯入衛河,舊的漳河入衛渠道不再使用,清朝以來皇家敕封的漳神廟風光不再,消失於漫漫歷史長河之中,再也不見蹤跡,以至於近代、現代的史書記載中再也找不到它的影子。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0a03d4e43576937aa2171c1fe343a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