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生物大滅絕事件屢次上演,每一次都給這顆藍色星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距今最近的一次,發生在約6600萬年前,白堊紀與古近紀之交的大滅絕事件,更是讓恐龍這一統治地球長達億年的霸主退出了歷史舞台。
如今,科學家們通過深入研究,終於揭示了這場災難背後的「元兇」——一顆來自外太陽系的罕見碳質小行星。
科學家們根據考古資料發現,這顆小行星在如今的墨西哥灣地區與地球發生了驚天碰撞,其威力之大,影響之廣,堪稱地球史上的「巨災」。而這場撞擊所留下的痕跡——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面貌,更在K-Pg邊界層中留下了獨特的「指紋」——大量鉑族元素。
這些元素在地球表面上很稀有,但是在隕石中很常見,所以成為了科學家們追蹤撞擊物來源的重要線索。
為了揭開導致那場史前巨災的撞擊物起源的神秘面紗,德國科隆大學學者馬里奧·費舍爾-戈德主導的一個研究團隊對K-Pg邊界採集的樣本進行了精細的釕同位素分析。結果顯示,這些樣本中的釕同位素特徵與碳質隕石高度吻合,而非地球或其他類型隕石。
為了進行比較,他們還分析了來自過去 5.41 億年中其他五次小行星撞擊的樣本、來自太古宙時期(35 - 32 億年前)與撞擊有關的球粒層的樣本,以及來自兩塊碳質隕石的樣本,發現來自K-Pg邊界的樣本中的Ru同位素特徵是一致的,與碳粒隕石特徵非常吻合。相關研究已經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這一發現強有力地表明,撞擊行程希克蘇魯伯殞石坑的「肇事者」正是一顆在太陽系外形成的C型小行星,或者說是來自木星軌道之外的一顆碳質小行星,根據先前的研究,這顆小行星的直徑有8公里左右,是1億多年來撞擊地球的最大的小行星。
這顆小行星的「身世」之謎得以解開,不僅為我們理解地球歷史上的大滅絕事件提供了新的視角,也讓我們對太陽系外的天體有了更深的認識。
那麼它又是如何來到地球附近並撞擊到地球上的呢?當然主要原因還是太陽的引力作用,推測可能還有木星作用的影響,而當其闖入地球的軌道之時,又恰逢地球也正運行到這裡,所以就撞擊到地球上了,當時產生了大約相當於4000億噸tnt炸藥爆炸的能量。
想像一下,在遙遠的太陽系邊緣,一個原本在宇宙中四處遊蕩的小行星,因為某種未知的機緣,與地球發生了碰撞,從而改變了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走向。這不禁讓人感嘆,宇宙中的每一個微小變化,都可能引發蝴蝶效應般的巨大影響。而我們所在的地球表面其實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如今人類有能力也有責任去保護這個生態系統。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有能力也有責任去更深入地探索這個宇宙,理解那些影響我們生存和發展的外部力量。而每一次這樣的探索和研究,都是對我們自身和地球未來的一次深刻思考和保障,對於我們保護地球、預防未來可能的災難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消息來源:中文業界資訊9月27日報道《科學家揭開了滅絕恐龍的小行星的真正來源》
不但是司機,建築工也要淘汰了,智能化時代您的工作還能幹多久?
中國天眼正擴建,周邊將建24台望遠鏡組成核心陣,觀測能力將躍升
猴子都看不下去了!印度一男子性侵6歲女童時遭猴子攻擊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