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還珠格格》,讓皇家「格格」們走進觀眾視野。但相對於「格格」而言,「公主」才是皇家女兒的尊貴稱號,其地位與等級要高出格格不少。今天要講的故事,便是圍繞著大清朝最後一位公主「榮壽固倫公主」展開。
一、特別受寵的榮壽公主
滿清入關後,效仿漢制確立了嚴格的宮廷等級制度,不同級別的貴族之間所享受到的待遇可謂天壤之別。但凡是王公之家的女兒都可以被稱為「格格」,但公主卻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這麼稱呼。而在公主當中,只有皇后所生的女兒才能被稱為「固倫公主」,其餘庶出公主只能被稱為「和碩公主」。但這樣的規定並不是沒有改動的餘地,在清朝歷史上也有極少數庶出公主乃至不是皇帝所生的女兒,也因種種原因被冊封為「固倫」公主。
1854年,一位女嬰在北京恭王府呱呱墜地,其父恭親王奕訢乃是當今咸豐皇帝的親弟弟,是先帝道光帝的第六子,可謂是大清朝除皇帝外最尊貴的人物了。但即使如此,按大清嚴格的宮廷等級制度來看,她最多被稱為「格格」,是不可能稱為「公主」的。但歷史往往充滿各種有趣的故事,1861年咸豐帝駕崩,同治皇帝即位。咸豐駕崩前給安排了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大臣,輔佐年輕的同治。但權力欲極強的慈禧不能容忍這一點,她被迫聯合先帝的親弟弟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成功剷除八大臣,自此奕訢與慈禧成為事實上的大清最高統治者。
為回報奕訢做出的巨大貢獻,慈禧封奕訢為「議政王」、軍機大臣,其王爵可以世襲罔替,奕訢一時間成為朝野內權傾一時的人物。與此同時,此時剛7歲的奕訢女兒榮壽被慈禧接到宮中收為養女,並破除「祖宗之法」,將其冊封為皇帝嫡女才能擁有的「固倫公主」的稱號,這在大清朝數百年間從未發生過。自此榮壽公主進入宮中,她也沒想到她這一入宮便是數十年的光景。
二、敢怒敢言的榮壽公主
榮壽公主入宮後,由慈禧親自指婚嫁給出身名門的志瑞,但志瑞在結婚後的第五年便去世了,榮壽公主備受打擊,從此一生都未再嫁人,此時的榮壽不過才17歲。慈禧眼見榮壽與自己一樣,年紀輕輕便開始守寡,命運堪憐,便再次把她接入宮中,讓她陪著自己。榮壽公主其實長得並不好看,但她老實本分,尤其在丈夫去世後,在宮中更是極盡樸素之打扮,不化妝,不穿華麗的衣服,儘管才不到20歲的年紀,但如同一位老婦人一般。
當然也正是因為榮壽公主的性情如此樸實,慈禧對她才更加寵愛,尤其是榮壽打7歲起便被接入宮中與慈禧生活,慈禧對這位忠誠又樸實的小公主十分喜歡。而榮壽做事情也是十分公允認真,她不得罪任何人,但又能憑藉自己的身份將事情處理好,在宮中廣結人緣。榮壽自幼接受貴族教育,對後宮的諸多事務處理起來得心應手,因此慈禧將很多事情都交給她處理,一些接待外國使節夫人的外交活動,慈禧也都會將榮壽帶在身邊。榮壽公主仿佛是武則天身邊的上官婉兒一般,她沒有官職,也沒有明面上的「權力」,看起來只不過是一位擁有尊貴身份的公主,但誰都明白,宮裡還能夠對慈禧直言相告說心裡話的,大概只有這位自幼便被收養的榮壽公主了。
慈禧也並不是全然不聽任何勸告,榮壽的話她還是聽的。慈禧喜歡排場與華貴的裝束,這誰都知道,但只有榮壽公主敢在宮裡勸誡慈禧不要花費大量的銀兩在這些事情上。慈禧對這位養女也無可奈何,畢竟榮壽的脾氣她是最了解的。而榮壽敢於直言勸告的脾氣也使其在宮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三、陪伴慈禧時間最長的人
榮壽自丈夫去世後,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待在宮中,所以她也陪伴著慈禧走過了風風雨雨的幾十年。她曾多次調解過慈禧與光緒皇帝之間的關係,並多次照料過光緒寵愛的珍妃。1908年,光緒與慈禧先後在兩天內去世,這對大清國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榮壽公主也感到從未有過的悲涼與孤獨感。對於慈禧的喪禮,榮壽忙前忙後盡心盡力,並敦促載灃成立專門的治喪委員會,這才算把慈禧的葬禮辦得相對風光一些。
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但榮壽在遺老遺少群體中「大公主」的身份與地位卻沒有絲毫改變。榮壽不僅受到這些老臣子的尊敬,就連她時常打交道的外國公使夫人,也稱讚榮壽是中國女性中數一數二的人物。民國初年,滿清遺老群體舉辦的諸多活動,但凡一些重要場合,他們往往都會邀請大公主前來參加,面對這位大公主,這些老臣也是十分恭敬,仿佛是見到了當年的老佛爺一樣。而榮壽也會時常拿出錢來接濟一些生活潦倒的滿清貴族,這也讓她始終保持著很好的名聲與威望。1924年,71歲的榮壽公主在北京去世,結局還算是圓滿。
文史君說
作為大清朝的最後一位公主,榮壽在歷史上雖沒有太大的名聲,其活動範圍也主要是在紫禁城裡,但在許多時候,歷史往往就是由一些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權力或影響力的人物所改動或影響的。榮壽在宮內陪伴慈禧數十年,已絕不僅僅是養女這麼簡單了,她仿佛是慈禧的左膀右臂一般,在宮內也能對慈禧進行一定的勸誡,這就使榮壽公主在歷史上發揮若隱若現的作用。
參考文獻
尚愛蘭:《中國公主》,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5年。
胡漢君:《中國最後兩位公主》,《國際新聞界》1992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