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一些人一說到韓戰美軍的傷亡,總是喜歡提朝鮮人民軍與美軍的戰鬥來告訴人們,美軍很多傷亡是人民軍造成的。如果是正常的學術討論倒也沒什麼,但這些人的陰陽怪氣表明他們的目的只是想貶低志願軍。誠然,在志願軍沒入朝參戰前,朝鮮人民軍確實造成了美軍很多傷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其中很多是解放軍部隊造成的。這就是在韓戰前返回朝鮮的那些解放軍朝鮮族官兵。美軍在韓戰初期的數次慘敗,都活躍著這些解放軍部隊的身影。
1950年6月30日,美軍第24師第21團1營營長查爾斯·B·史密斯中校在睡夢中被叫醒,他得到一個全新的任務:立即率領一支部隊前往韓國,師長迪安少將會在機場給他下一步的命令。
抵達機場後,迪安告訴史密斯:「你們到達釜山後,立即前往大田,我們要把北韓人阻止在儘量遠的地方,儘量向北截斷主要道路。」
史密斯特遣隊抵達韓國大田
史密斯的部隊只有兩個步兵連、半個營部連、半個通信排、一個混編炮排,加上後來抵達韓國後加入的炮兵分隊(第52野戰炮兵營A連、半個營部連、半個勤務連)也總共只有540人(步兵406人,炮兵134人)。這時朝鮮人民軍發起的是全面進攻,美國人哪來的自信可以阻止人民軍的攻勢?
其實不光迪安這麼認為,整個美國都這麼認為。美國媒體當時都說:「美國相信,美軍一出現,就會提高韓國軍隊的士氣,就會使北韓軍隊後退。」
史密斯也告訴他的士兵:「北韓士兵看見我們,就會掉頭逃跑。」他說的並沒有錯,只是說反了。
7月4日,美軍第24師炮兵指揮官巴恩准將命令史密斯:「占領那些你向丘奇將軍說過的烏山附近有利地形。」美軍在韓戰中第一次戰鬥——烏山戰鬥——就此拉開帷幕。而美國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將面對的對手是誰。
史密斯特遣隊設置的陣地如下:
B連占領公路東側的117高地,其一個排占領公路西側的無名高地;C連占領117高地東側的92高地;4.2英寸迫擊炮陣地設置在117高地南側370米處;在公路東側是兩門75毫米無坐力炮;由炮兵連和勤務連人員組成四個2.36英寸反坦克火箭筒組和四個重機槍組。
在步兵陣地1.8公里處,是第52炮兵營A連的六門105毫米榴彈炮,其中一門榴彈炮前出充當反坦克火力。
一開始出現的是人民軍第105裝甲師團的第107機甲聯隊。7月5日上午8時16分,當這些T34坦克距離美軍陣地還有3500米左右時,美軍的榴彈炮開始開炮了。但這些炮彈根本不能給T34坦克帶來傷害,坦克很快進至距離步兵陣地600米。這時美軍的無坐力炮試圖阻止坦克,但炮彈一樣毫無作用。當坦克穿過步兵陣地時,美軍的火箭筒也開了火,還是沒用。
朝鮮人民軍的坦克
終於,前出擔負反坦克任務的那門榴彈炮發射的高爆反坦克榴彈終於擊傷了兩輛T34坦克,但美軍這門炮只有六發反坦克榴彈,跟進的坦克直接擊毀了這門火炮。在美軍的彈雨中,人民軍坦克並沒有停下來交戰,它們一邊行駛一邊向美軍還擊。美軍的105毫米榴彈打在坦克身上直接就跳開,只有兩發炮彈幸運地擊中了履帶讓坦克停了下來。最終,美軍以傷亡23人的代價擊毀一輛擊傷三輛坦克,自己還損失了一門榴彈炮和所有車輛。
這次戰鬥只是開胃小菜,美軍馬上迎來人民軍的步兵。
史密斯特遣隊防禦的1號公路
大約一個小時後,美軍步兵陣地發現了密密麻麻的摩托化縱隊在三輛坦克的引導下向他們駛來。又過了一個小時,車隊進至美軍陣地前1公里處,史密斯命令開火,美軍的迫擊炮彈和重機槍彈呼嘯著飛入車隊,當場就有卡車中彈爆炸起火。卡車上的人民軍士兵紛紛跳下車,但人民軍並沒有後撤整頓隊形,後續的主力部隊迅速停車待命,而尖刀營立即展開戰鬥隊形,在三輛坦克的引導下向美軍據守的高地發起進攻。只一眨眼的功夫,朝鮮人民軍的迫擊炮彈也落在了美軍陣地。這個反應速度非常之快,剛剛遭到美軍火力打擊,人民軍的火力隊就展開了還擊。看來這支人民軍部隊甚為精銳,訓練有素。
一開始的時候,史密斯還挺高興,三輛人民軍坦克很快衝到了美軍陣地大約200米的地方,開始對美軍掃射,但美軍的火力輕易擋住了人民軍正面的攻勢。可是史密斯馬上發現,這只是人民軍在吸引他的注意力和火力。戰鬥才剛剛開始,人民軍就向美軍的兩翼迂迴。很快,史密斯就收到不幸的消息,人民軍右翼迂迴部隊占領了路西的無名高地旁邊的一個高地,這個高地地勢比無名高地高,機槍火力對B連形成壓制,B連一個排已呈不支之勢。史密斯沒有慌亂,命令這個排立即撤到路東,與其他部隊形成環形防禦圈。占領路西無名高地後,人民軍的重機槍立即前出占領射擊陣地,對著美軍側翼傾瀉彈雨。很快,史密斯又得到一個壞消息,人民軍左翼迂迴部隊占領了92高地東側的無名高地,幾挺重機槍也迅速占領陣地,美軍陷入人民軍機槍火力夾擊之中。
史密斯覺得眼前的這一幕非常熟悉,這也是美軍慣用的招數,機槍火力前出側翼占領陣地,壓制對方陣地,掩護步兵衝鋒。既然是美軍熟悉的戰法,史密斯還是沒有慌亂,組織部隊準備抗擊人民軍對側翼的攻擊。可接下來的一幕是史密斯沒想到的,人民軍並沒有攻擊他的側翼,在兩個無名高地機槍火力的掩護下,人民軍兩翼迂迴部隊繼續向南運動。這下史密斯開始慌了,他沒見過這種打法,剛一交鋒,直接就包抄他的後路準備全殲他。他也沒想到當面的人民軍部隊如此訓練有素:遭到美軍火力打擊後沒有慌亂直接展開戰鬥隊形進攻,較為精銳的部隊都能做到;展開戰鬥隊形後,直接張開兩翼向美軍包抄,這是在美軍槍響後直接判明了美軍的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系,這說明指揮官的素養和戰鬥經驗都屬上乘;包抄美軍兩翼後沒有攻擊美軍側翼,而是繼續向美軍側後迂迴,說明人民軍第18聯隊聯隊長李勛給先頭營的命令是立即消滅當前敵人,而先頭營營長在最短的時間內判明了美軍陣地規模,認為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直接採取了包圍戰法,同時在最短的時間了觀察了地形,發現美軍側翼各有兩個高地地勢較高,能對美軍側翼產生較大威脅,而美軍卻沒有占領,這個指揮素養相當了得。
史密斯根本沒見過這種打法,哪有一開戰連試探進攻都沒有,就想直接一口吃掉他的?其實這只能怪他自己,人民軍第18聯隊距離他還有1公里,他就命令開火了,這麼遠的距離,精準度和殺傷效果會大大降低,而且直接把自己重火力的位置暴露給了人民軍,這是膽怯的表現。要是換了志願軍打,肯定是構成一個伏擊圈,等車隊進了伏擊圈再打。而史密斯精心選擇的有利地形其實並不有利,他選擇的高地群能夠控制公路,但卻只考慮了控制公路,被人民軍在最短時間內找出了弱點。
朝鮮人民軍有這麼厲害?軍事素養有這麼高?慢著,人民軍第4師團第18聯隊可是一支特殊的部隊,是標準的解放軍部隊,1950年3月剛剛返回朝鮮。人們一般都知道解放軍有三個師的朝鮮族官兵返回朝鮮參加了韓戰,即人民軍的第5、6、7師團。除了這三個師團之外,人民軍第4師團的第18聯隊也是解放軍朝鮮族部隊,而且還是返回朝鮮參戰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他們就是解放軍第四野戰軍47軍141師422團,著名的朝鮮族團。(很多網絡文章都稱第18聯隊是47軍的朝鮮獨立團,這是錯誤的。番號都已經改編為47軍,哪裡還有獨立團的番號。422團的前身也不是什麼獨立團。其前身是東北民主聯軍吉林軍區吉東警備第1旅第1團,1947年2月2日調入新組建的吉林軍區獨立師為第1團,1947年8月18日編入新組建的東北民主聯軍第10縱隊為第30師第89團。)
右為梁興初
這可不是普通部隊,這是打過黑山阻擊戰的部隊,而且還是守住關鍵的101高地的部隊。黑山阻擊戰時,東北野戰軍10縱(即47軍)司令員梁興初命28師防禦101高地。從1949年10月24日戰至25日,28師連續投入84團、82團與廖耀湘反覆爭奪,兩個團打得精疲力盡。眼看101高地又一次失守,梁興初調上來防禦大虎山陣地的30師89團(即422團),經過血戰,89團頂住了國民黨軍最後的瘋狂攻勢,一錘定音,牢牢守住了101高地。東北野戰軍評價:「該團戰鬥作風硬朗、驃悍,戰鬥力強,是師主力團。」
組成人民軍第5、6、7師的解放軍164、166、156師在東北野戰軍都不是主力部隊,以前都是獨立師,和正兒八經的野戰部隊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但422團可是正規的野戰部隊,不光如此,其戰鬥力在群星璀璨的東北野戰軍中都是排得上號的虎狼之師。他們才是解放軍朝鮮族官兵返回朝鮮參戰部隊中的精銳之師。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支部隊戰鬥力為什麼這麼強?還有一個原因,整個第18聯隊中共黨員的人數高達90%,政治覺悟高,思想、作風過硬,在以前那個戰爭年代,如此眾多的共產黨員給部隊戰鬥力帶來的加成,是極為巨大的。順便說一句,後來重新組建的422團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也十分了得,繼承了老團隊的優良傳統。在1951年美軍的秋季攻勢中,志願軍422團獨抗美軍騎兵第1師的第7、第8團,美軍第3師的第15團,菲律賓營、希臘營,打出了著名的天德山戰鬥,該團5連被授予「天德山英雄連」榮譽稱號,連長楊寶山、指導員閻成恩都成了志願軍的戰鬥英雄。
所以第18聯隊的心氣特別高,多年後採訪還健在的老戰士時,他們就評價其他人民軍部隊戰鬥力差(當然也不差,老人採訪中言談只是精銳部隊的傲氣)。
只能說美軍史密斯特遣隊太倒霉,入朝第一仗就碰到了朝鮮人民軍中唯一一支解放軍的主力部隊。
美軍陣地一角
當人民軍第18聯隊先頭營控制兩翼高地後,戰鬥還在激烈進行。其實這種戰鬥不會造成多大傷亡,但史密斯已經知道這其實是掩護迂迴部隊以切斷他的後路,他自己首先喪失了膽量,命令部隊後撤。可是他已經控制不住自己的部隊,當命令下達後,後撤直接演變為潰逃。首先撤退的C連就像長耳野兔一樣跑下了山,班排建制蕩然無存,所有人只顧著逃命,武器肯定是丟光了,有的人為了減輕負擔,連鋼盔都丟了。史密斯特遣隊的軍官們最惡劣的一點是對求救的傷員不施加援手。在逃命過程中,一個中尉遇到了六個傷員,傷員喊道:「中尉,能救救我們嗎?」這個中尉的反應是塞給傷員一枚手榴彈:「我只能這麼做。」
史密斯特遣隊的傷亡大部分都來自於逃命期間,人民軍第18聯隊的子彈像割稻子一樣把他們放倒在地。美國作家約翰·托蘭寫道:「那些跪地乞求饒命的美軍可以免死,膽敢負隅頑抗的美軍則全部被無情地直接擊斃了。」(《漫長的戰鬥》第72頁)
最終,史密斯特遣隊傷亡180餘人,其中陣亡高達94人;而人民軍第18聯隊傷亡微乎其微。這是美軍第一次在朝鮮戰場見識解放軍的戰法,但是美軍並沒有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這也使得在志願軍入朝後,美軍與志願軍交鋒屢屢吃虧。
擊敗史密斯特遣隊後,人民軍第18聯隊繼續迅猛進攻,在平澤、天安擊敗美軍第34團,擊斃其團長馬丁上校,隨後在尚義、鳥致院擊敗美軍第21團,又擊斃美軍第63野戰炮兵營代理營長德萊斯拉少校。隨後第18聯隊參加了大田戰役,這是美軍在韓戰初期的最大慘敗,僅戰死和被俘就高達3722人,美軍認為功勞最大的是負責穿插的第18聯隊,正是他們切斷了大田—錦山和大田—大邱的公路造成了美軍第24師的崩潰。
朝鮮人民軍向韓國西南前進
在大田短暫休整後,人民軍第4師團會同第6師團向韓國西南進行包抄,第18聯隊再次充當開路先鋒。先在河東伏擊了美軍第29團1營,使得該營剛剛入朝就直接喪失了戰鬥力。隨即第18聯隊再次打垮美軍第34團,美軍戰史稱第34團被只有輕武器和迫擊炮的第18聯隊緊追不捨,只能調韓軍部隊前去救命。美軍認為,向西南的包抄是朝鮮人民軍在韓戰中構思最為精妙、走得最好的一步棋,差點導致美軍被趕出朝鮮半島。其中執行任務的一支部隊第6師團正是解放軍的166師,當時的師團長是名將方虎山;另一個執行者是朝鮮人自己認為的主力師團之一第4師團(韓戰初期,人民軍第3、4師團被朝鮮人視為主力,47軍422團能被編入第4師團可見朝鮮人對這支部隊的認同),但第4師團參戰以來的大部分功勞都要歸功於第18聯隊(附人民軍第4師團及第18聯隊領導名單:師團長為八路軍老戰士、朝鮮義勇軍第5支隊參謀長李權武,軍事副師團長為抗聯第1路軍第2方面軍第7團團長吳白龍,文化副師團長為朴金喆,參謀長為抗聯老戰士許鳳學。第18聯隊首任聯隊長張教德,犧牲後李勛繼任,文化副聯隊長蔡昌默、軍事副聯隊長宋德萬)。第18聯隊在戰爭初期的出色表現讓他們獲得了「近衛」稱號,朝鮮人民軍總共只有七支部隊獲得「近衛」稱號。
打仗這件事,解放軍說自己不行,沒人敢說自己行。
大年初一,中國男子國家足球隊歷史上首次輸給了越南隊,在充當越南人創造歷史的背景板的同時,自己也創下了一項恥辱的記錄。全國球迷的怒火在瞬間被點燃,多少年了,中國足球給球迷帶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恥辱,讓國人傷透了心。
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來不會讓人們失望!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2789edac2023fa8bd5edfd0314b53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