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政府「舉債度日」將成常態,這代年輕人要花多少年來還?

2020-04-29     南心只要九塊九

一場疫情危機,讓全球很多國家都陷入了債務泥沼中。據統計,現在全球各個國家債務一共為107萬億澳元,比2009年以來翻了一番,澳大利亞也不例外。

上周,澳洲政府發行了史上最大額度國債130億澳元,吸引了來自全球的買家爭相搶購,收到的訂單比交易額多出了整整一倍。嘗到甜頭的政府表示,未來會考慮發行更大額度的國債。

目前,澳洲國債已經從2009年的1470億澳元,漲到了5560億澳元,漲幅達兩倍多。一些分析師預測,未來15個月內,澳洲政府可能會再發行2,500 - 3,000億澳元的債券。

這筆巨額的政府債務要怎麼還?要花多久來還?

方法有很多。可能是征更多的稅,或者減少公共福利開支,又或者印更多的錢……但這些都可能需要數十年時間,而且毫無疑問,這個負擔將主要落在這一代年輕人身上。

1、這筆債要背多久?

本世紀初,在財政部長Peter Costello任上,澳洲財政收入第一次實現了大量盈餘,使凈債務與GDP之比降到零以下。但悲催的是過了不久,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他的努力白費了……

無獨有偶,現任澳洲財政部長Josh Frydenberg在疫情發生前的上一份財政預算中,也預計按照當時的經濟走勢,10年內財政會出現盈餘。他當時的美好預測如下:

計劃總趕不上變化,疫情一爆發,這張圖就過時了。從現在開始澳洲要實現財務凈債務為零,將遠遠比2029-2030年晚得多。

而澳洲的財政收入嚴重依賴於對企業和個人直接徵稅,那也就意味著:

這一代年輕人將在他們的餘生中不得不交更高的稅,來幫政府還這些年額外背上的債。

2、稅收制度的「代溝」

稅務專家警告稱,如果澳洲再不進行稅收改革,現在的年輕人下半輩子都將背上「新冠病毒稅」。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稅收與轉移政策研究所(tax and transfer policy institute)所長 Robert Breunig教授稱,澳洲財政對個人收入和企業所得稅的過度依賴,導致政府的新冠疫情應對措施「嚴重依賴於年輕人未來的收入「,」而由於病毒的影響,未來年輕人的收入將會比現在更低」。

Breunig擔憂地說,這次政府為應對經濟危機,實行了財政刺激和降息,向市場中注入了大量資金,推高了股票和房地產等資產價格。

而澳洲的稅收體系更加劇了這種不平等,因為這個系統將住房排除在養老金資產測試之外。這意味著,老年人可以在退休的時候持有股票房產等資產,同時他們領取退休金不需要交稅。

但是,越來越多努力工作的澳洲年輕人,可能終其一生無法積累起一套房子的資本。這場疫情危機,終將使既得利益者的資產繼續受到保護,而貧窮的人因為要繳納更多的稅,而變得更窮。


3、增加稅收?家在哪好?

那麼,有什麼辦法能減少政府向未來的透支呢?

過去,政府會在自然災害後徵收臨時稅,以支付災後重建的費用。

2014年,澳洲政府實施了「臨時預算修復稅」以減少預算赤字(當時為370億澳元),當時的國家債務總額約為3200億澳元。這項稅收將高收入階層人群(年收入超過18萬澳元)的邊際稅率,從45%提高到47%。然後在三年內籌集到了大約30億澳元。

考慮到澳洲現在面臨的赤字規模,徵收類似的臨時稅是很有可能的。

塔斯馬尼亞大學宏觀經濟學高級講師Raghavan表示,增稅總是不受歡迎的,但考慮到目前的情況,澳洲人會同意。

在過去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徵收個人所得稅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它可能不受選民歡迎,但是很容易實施。作為一個以福利為基礎的社會,我認為澳洲人足夠富有同情心。

弗林德斯大學的健康經濟學教授Jonathan Karnon,拿2016年的澳洲個人所得稅數據提出了一個臨時稅收方案:

年收入在1.82萬至3.7萬澳元之間的徵收1%的稅,年收入在3.7萬至9萬澳元之間的徵收2%的稅,年收入在18萬澳元以下的徵收3%的稅,年收入在18萬澳元以上的徵收4%的稅。

對於每周平均收入為1,463澳元的人來說,這意味著他們每周要額外繳納17澳元的所得稅。按這樣算,這種臨時稅只要推行六個月,政府就能收入大約65億澳元。

Breunig還支持增加消費稅,因為2000年以來消費稅一直是10%,將其提高到12%或15%,也可以補貼一部分財政收入。

但是Raghavan表示反對。他說,因為受疫情影響,目前消費者支出已經很低了,而且大部分支出都花在必需食品上,這時候增加消費稅更抑制經濟發展。

與此同時,Raghavan和Breunig都不支持提高企業所得稅,因為這可能會把海外投資者和本土企業嚇跑,選擇把錢投資到別的國家。

他說:「我們需要這些公司在澳洲創造就業機會,支付高工資,而不是減少工資來抵消他們在公司稅收上的支出。」

還有人提議提高醫療保險稅。

本月早些時候,德勤經濟諮詢公司(Deloitte Access economics)表示,政府可以通過恢復經濟增長來降低債務占經濟的比重,就像澳洲在二戰後所做的那樣。

德勤認為,目前全球利率如此之低,政府借貸成本從未如此之低,所以不用對債務太擔心。

「我們目前的外債約占GDP的10%,如果我們選擇先不還錢,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經濟增長將使債務在18年內減半至GDP的5%左右,然後在18年後再減半至2.5%。」

當前澳洲政府借款帳單的年利率為16億澳元,德勤分析師表示,只要將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稅收從2%提高至2.14%,就足以償還這一利率了。


4、年輕人的代價

稅收加重,意味著人們需要賺更多的錢來交稅。但即使是在疫情發生之前,澳洲年輕人要找工作養活自己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增長緩慢和老年人就業增加,一直在將澳洲年輕人「擠出市場」。

據統計,到今年2月,澳洲15歲至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為12.2%。

而疫情一來,年輕人更是首當其衝地受到了影響。

首先,相當一部分年齡較大的工人可能會推遲退休,來彌補疫情中損失的退休金,這將使年輕人更難找到工作。

其次,疫情中受重創最大的行業,恰恰是那些年輕人比重最大的。在藝術和娛樂服務業,25歲以下年輕人的比例占四分之一;在零售業,這一比例約為三分之一;而在住宿和餐飲服務方面,幾乎是一半。

25歲的Danielle做了兩年攝影助理,正準備成立自己的公司,但疫情一來,她的整個職業生涯規劃都被打亂了。

「我的上一份工作是在3月13日,此後的每一份工作都被取消了——我本來還有有一個月的工作要做,但現在各種短片和廣告拍攝邀約都沒了。」

而職業生涯還只是第一幕,因為新冠疫情,她所在的整個電影行業都停產了,她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路在哪裡。

這類的經濟衝擊還將繼續擴大不平等,許多在這次疫情失業的人已經開始從事低薪和不穩定的工作,而大多數人永遠無法彌補他們失去的收入。

財政部預測,隨著澳洲經濟進入衰退,未來總體失業率將達到10%。而衡量年輕人就業的指標——青年就業不足率(youth underemployment rate),已經升至18.3%。

高失業率對年輕人的影響,不僅關係到今天的公平,而且關係到長期後果。許多國際研究表明,在經濟嚴重衰退的情況下就業的人,未來10年或更長時間內的就業和收入都不太樂觀。

5、時間會抹平一切?

但有些經濟學家比較樂觀,認為年輕人不必要那麼焦慮,問題還是有辦法解決的。他們說,澳洲政府和這代年輕人根本不需要擔心債務問題,因為這筆債根本就不用還了,時間會抹平一切……

這是什麼邏輯?難道錢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嗎?

畢竟多年來,我們一直接受的教育是「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債務是對國家經濟的威脅,政府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還清債務。

但是經濟學家說,政府只需要印更多的錢,就能償還自己的債務。

今年3月,澳洲政府以0.8185%的利率,獲得了一筆價值12億澳元的12年期貸款。考慮到目前的通脹率在1.8%左右,到2032年,政府實際上要償還的債務,還不到其最初借得的12億澳元。

奉行這一觀點的經濟學家祭出的神器是:MMT(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雖然它還有一個別稱叫:「巫毒經濟學(voodoo economics)」。

幾十年來,西方政府一直奉行這樣的理念,即政府及其服務必須「量入為出」。

如果我們把政府預算想像成一個家庭預算,這似乎是有道理的。但MMT理論基於一個簡單的概念提出反駁——國家不像家庭。

因為國家可以發行自己的貨幣,所以永遠不會像一個企業或一個人那樣用完所有的錢。所以,澳洲不可能對以澳元計價的債務違約。

「抵押貸款是一種以資產為抵押的債務,如果你不付錢,你就會失去房子。」 曾在陸克文和吉拉德政府中擔任高級政策顧問的Emma Dawson說,

「但一個國家的債務是以其資產為抵押,即澳洲人民和他們作為一個國家的生產能力,只要澳洲將永遠在這裡生產商品和服務,這筆資產就不像汽車或房子那樣可以被帶走。「

所以,我們永遠都不用還錢嗎?

但這會不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歷史上很多國家發錢,也導致了很多經濟惡果。比如說上世紀20年代的魏瑪共和國,過去一輛汽車的錢只夠買一條麵包。或者是辛巴威,那裡的通脹率高達500%(這意味著商品成本將在一年內增加5倍)。

但是MMT理論的支持者說,只要經濟持續生產足夠的商品和服務,就不會有太多的通貨膨脹。因為通貨膨脹的前提是,政府在高就業率時期隨意支出,生產力水平無法滿足額外的需求。但在當前在這麼多澳洲人失業的情況下,這不是問題。

只要通脹不是問題,澳洲政府就可以隨心所欲地花錢。

只要澳洲政府想要,可以為全民醫療和免費大學買單;

只要澳洲政府想要,可以建造大量的公共住房,讓年輕人能夠進入市場;

如果澳洲政府想要,可以將失業福利津貼保持在每兩周1000澳元以上,而不是降低到550澳元左右。

既然「自己印錢自己給花」這麼爽,為什麼澳洲政府一直沒這麼做呢?

因為,我們往往控制不好這個權力,特別是當它掌握在政客手中的時候。

對於推廣一個與以往經濟災難聯繫如此緊密的理念,前全球基金管理公司QIC的執行長McTaggart博士表示嚴重的疑慮:

「這實際上只是將債務貨幣化——這可以追溯到150年前——而每次都以惡性通脹告終。當年的魏瑪共和國就是這樣。」

而當再一次面臨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歷史隨時有可能重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yl80XEBiuFnsJQVHiu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