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訊帶你環球游,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在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我們看到各位紅毯女星爭奇鬥豔,她們的身姿活躍在熒幕前,為我們帶來一部部質量上乘的作品。
比如一舉摘得三項大獎的《羅馬》,就堪稱是一部獻給女性的讚歌!
但是鏡頭前衣著靚麗的女演員們卻並不是所謂的「花瓶」,她們用行動證明:
電影從來不是只有男性才能涉足的領域。
從工資低、職場騷擾再到逼婚生育,這些讓當下無數姑娘們、就連海清都不得不在First影展發聲的頭疼的問題,好萊塢的女演員都曾遇到過。
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她們的勇敢發聲。
還記得去年奧斯卡頒獎典禮的高潮之一,是獲得最佳女主角獎的弗朗西絲·麥克多蒙德邀請在場所有獲提名的女性電影工作者起立。
她說:
環顧四周吧,女士們先生們,我們都有故事要跟你們說,都有項目需要你們投資。不要在今晚的派對上跟我們談,過兩天邀請我們到你的辦公室里去談,或者來我們的辦公室,哪種方式最適合你就選哪種。我們會把一切(指故事和資金需求)都告訴你們!
弗朗西絲·麥克多蒙德如此直白地為女性同行「招商引資」,生動反映了好萊塢女性電影人缺錢缺機會的尷尬現狀。
更令人深思的是,她不是第一個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要求機會平等的女演員。
2015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最佳女配角獎的帕特麗夏·阿奎特在獲獎致辭的最後說道:
致每一位生育過的女性,致這個國家的每一位納稅人與公民:我們已經為了其他每個人的平等權利奮鬥過了。現在是時候,為美國的每一位女性一舉實現薪酬平等和權利平等了。
帕特麗夏·阿奎特是電影《少年時代》中母親的扮演者
阿奎特發聲前後,正是好萊塢女星要求同工同酬的聲音愈加響亮、成效愈加明顯的時候。
2015年1月,奧斯卡影后查理茲·塞隆成功地在拍電影《白雪公主與獵人》時,為自己爭取到和男主角同樣的片酬。
在接受《ELLE》雜誌採訪時,她說:
我必須認可他們(片方)的表現,因為我一開口,他們就答應了。他們沒有和我爭論。也許這是一個訊息:我們需要堅定起來。
同年10月,詹妮弗·勞倫斯撰文袒露她遭遇同工不同酬的心路歷程。她分析自己當時不爭片酬,是因為不想被認為「難搞」或「被寵壞了」。
但是,黑客泄露了索尼公司的片酬信息後,她才恍然大悟:
我已經受夠那種找一個「可愛」的方式來表達我的觀點、然後繼續被人喜愛的生活了。去他的!我覺得,我為之工作過的男性掌權者中,從來沒有一個會思考,他要用什麼方式發聲,才能被聽到。他們總是一發聲,就被聽見了。
就在這篇採訪發表後第二天,西耶娜·米勒自曝,她曾因酬勞不足同劇男演員的一半,而推掉了一個戲劇的邀約。
西耶娜·米勒曾因《金髮繆斯》獲金球獎提名
到了2016年,克里斯汀·貝爾(編者註:《善地》女主角)與《赫芬頓郵報》合作,拍了一個名為《粉包》的喜劇短視頻,諷刺薪酬差距的怪象:
為什麼要大老遠地找外包公司?我們美國不是有最廉價、最優質的勞動力——女人嗎?雇用她們極划算,價值一美元的勞動,你只要付她們77美分就夠了!
去年8月,超過3000名好萊塢從業者聯名發表公開信,要求解決男女同工不同酬的問題。
在追求薪酬性別平等的道路上,好萊塢的經驗是越發聲,越有效!
近年來,好萊塢女星對於拍「大女主」的戲,理解越來越深刻。
梅麗爾·斯特里普一直號召好萊塢縮小幕後工作者的性別差距,給女導演更多的機會,拍她們想拍的故事。
梅姨的經典角色之一《穿普拉達的女魔頭》
2016年在接受《好萊塢報道》採訪時,她曾說:
我們需要40到50歲的白人男性對他們妻子和母親的故事產生興趣。我們的行業將一直受到會議室里的多樣性程度影響,因為會議室才是資本的所在。如果資本和決策權還是掌握在同一類人手裡,他們的口味還是會決定最後組建什麼樣的公司。而行業低層關於平等和多樣性的討論,無論多麼賣力,都無法改變現狀。
2017年,傑西卡·查斯坦(編者註:《火星救援》女主角)在坎城電影節的記者見面會上坦言,擔任評審的10天裡,她看了20部電影。
這些電影對於女性角色的展現方式,常常令她感到「不適」。
她說:
我真心希望,當我們接納更多的女性故事敘述者到這個行業時,我們能看到更多我在日常生活中認識的女性形象——那些積極進取的女性。她們有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只會對周圍的男性作出反應。她們有自己的觀點。
娜塔莉·波特曼則是另一位對女性角色多樣性提出過犀利觀點的女星。
《黑天鵝》女主角
她認為好萊塢試圖把女性主義搬到銀幕上時,犯了一個錯誤:
好萊塢錯在認為如果你要拍一個「女性」故事,裡面的女性就必須很了不起,必須是贏家。那不是女性主義。那是大男子主義。一部描述一個弱小的、脆弱的女性的電影也可以是女性主義的,只要它展現了一個我們可以共情的、真實的人。
以上觀點,也許還沒有在現實中完全開花結果,但是從近年來好萊塢湧現出的大女主影視作品來看,前景可期。
瑞茜·威瑟斯彭和妮可·基德曼參與執行製片並出演的《大小謊言》,講述了三個年輕母親被捲入一樁謀殺案後的故事。
豆瓣評分8.9嗷,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該劇榮獲黃金時段艾美獎、金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等23個機構的大獎或提名肯定。
同樣橫掃各大頒獎典禮的《使女的故事》,在呈現被剝奪權利的女性方面,傳遞出攝人心魄的力量。
其他的電影或劇集,如《傑茜駕到》、《極品老媽》、《處 | 女情緣》《伯德小姐》等都在塑造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
未來好萊塢如果想拍出有新意的大女主作品,估計要好好研究一下吉娜·戴維斯的努力成果——吉娜·戴維斯媒體性別研究所(GDI)。
上圖:GDI成立於2006年,目的是為監測熒幕上的性別代表狀況,倡導女性角色多元化。
2018年,該研究所最新的調查報告討論媒體中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的女性形象,報告指出:
在影視作品中塑造更多的科研女性楷模,對鼓勵女性投身相關領域,有極大的影響力。
這個研究成果會不會影響未來好萊塢作品中的女性職業,我們拭目以待。
電影《在雲端》女主安娜·肯德里克在試鏡時發現,有劇組要求她等到片方選好所有的男演員後再參與討論。
她說:
我一方面可以理解他們的做法,但另一方面,我的感覺是:搞什麼XX?你要讓女演員來配合男演員?在我看來唯一的解釋是,超有才華的女孩太多了。
喜劇女王艾米·舒默則時常在她的喜劇作品中抨擊性別雙重標準、和常見的好萊塢性別歧視。
上圖:艾米·舒默在《女孩,你不需要化妝》和《最沒法X的一天》等諷刺性小品中,一次次地向性別偏見宣戰。
2015年主持《周六夜現場》時,她在開場獨白時說:
「人們一直問我,『艾米,當下的好萊塢對女性來說,是不是個特別令人激動的時期?』我說:『才不是。』」
這個答案,估計會得到金球獎史上獲得最佳導演獎的唯一女性——芭芭拉·史翠珊(編者註:獲獎電影是《燕特爾》)的認同。
《泰迪熊》女主米拉·庫尼斯曾撰文爆料,當她拒絕為一個男性雜誌拍攝半裸封面照宣傳电影後,她受到了一名好萊塢製片人的威脅。
她還寫道: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曾被羞辱,被冷落,在薪酬方面被虧待,在藝術方面被無視,或是因為我的性別而被貶低。而我總是帶著好意揣測別人:也許他們知道得比較多,也許他們更有經驗,也許我漏考慮了什麼。
受夠了「男孩俱樂部」的規矩之後,2014年,她終於與另外三名女性一起,成立了自己的製作公司。
這些抱怨和醒悟,正在改變潮水的方向,激勵全球女性突破她們生活中的不平等。
2016年,詹妮弗·安妮斯頓在《赫芬頓郵報》發文抨擊媒體對女性婚育權的踐踏:
《老友記》主演之一
過去的一個月向我展示了,我們在多大程度上通過女性的婚姻和生育狀況來衡量她的價值。如今的媒體,單單在嘗試揭露我是否懷孕這件事上投入了資源,指向了這樣一種固定認知——女性如果沒有結婚生育,就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整的,不成功的,或不幸福的。
她堅定地寫道:
我們是完整的,無論有沒有伴侶,無論有沒有孩子。涉及我們的身體時,我們有權決定什麼是美。這個決定權屬於我們,而且只屬於我們。
好萊塢有不少未婚或未育的女明星。她們談到這個話題時也是落落大方。
貝蒂·懷特
現年97歲,四次提名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女主角的貝蒂·懷特曾說:
不,我從來沒有後悔過。我是如此嚴重的強迫症,我知道自己一旦懷孕,那必定會成為我的全部焦點。但是,我沒有選擇生孩子,因為我專注於事業。我不覺得強迫症這麼嚴重的我能夠,做到二者兼顧。
曾獲得東尼獎、艾美獎、格萊美獎和奧斯卡提名的莉莉·湯姆林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今年80歲的莉莉·湯姆林
我真的很喜歡孩子,但我的生活中沒有空間可以用來養育孩子。我忙於事業,但(如果有孩子)我將不得不放棄一大部分的事業,因為我不可能虧待孩子……養育孩子、有道德地養育孩子很難。此外,世界上已經有太多孩子了。人口也太多了。
所有為了婚育自由發聲過的好萊塢女星們,都將在一個對女性更友好的未來,慶幸自己曾為這個結局出過一份力。
《娛樂至死》的作者尼爾·波茲曼曾說:
麻木與頹廢不一定是信息時代的常態;依然有很多人為自由與公平發聲,在娛樂中走向新生。
好萊塢的女明星,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很多女明星一樣,也在忍受性別暴力的花式摧殘。
和中國的女明星相比,她們似乎更喜歡通過寫作和採訪直抒己見。希望每個人都能從她們的言行中獲得鼓舞和啟發。
姑娘們,未來可期!
關注環球女訊,關注不一樣的她。
作者:哈哈
P.S. 本文觀點僅代表特約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