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項羽得天下歷史會被改變嗎?弄清楚漢戰爭,發現這就是個笑話

2023-09-03     尋根拜祖

原標題:如果項羽得天下歷史會被改變嗎?弄清楚漢戰爭,發現這就是個笑話

得益於司馬遷妙筆生花的《項羽本紀》,一位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又好殺成性的屠夫竟然成了很多人的精神信仰,甚至有不少人暢想:假如項羽得了天下,他一定會創建一個遠比大漢還要輝煌的帝國。

真的會這樣嗎?我的觀點是:項羽改變不了歷史,他頂多會改變個人的命運,而且比分屍的下場還要可悲。

理由很簡單:項羽代表的是六國舊貴族階級,他的訴求就是恢復分封制結構下的貴族統治模式,是開歷史的倒車,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楚漢戰爭」中,項羽大殺四方,而劉邦則一敗再敗,為什麼結果卻是項羽越來越被動,劉邦垓下一戰定乾坤?

答案也很簡單:劉邦代表了新興的士族階級,他的漢政權是對秦制的繼承和發展,符合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回答一個問題:秦朝為什麼會敗亡?

人們都說,「商鞅變法」後秦朝打破了貴族階級對皇權的掣肘,帝國走上了效率更高的中央集權模式,這就是秦能兼并六國的秘密。

既然如此,秦帝國應該茁壯成長才對,為何會「二世而亡」呢?所謂「秦法暴虐」其實沒抓住本質,癥結就一個:秦法沒有幫皇權找到「擁躉」。

在秦始皇的藍圖中,皇帝是唯一的特權階級,除此而外都是「編戶齊民」。天下治理只需要「秦法」這一個工具就行,官吏都是熟練掌握工具的「機器人」,而不是有思想創新的士族階級。

秦始皇認為,皇權不需要幫手,或者說秦法就是他的幫手,這實在是一個巨大的誤會。社會治理說白了就是在各個階層之間找到利益平衡點,皇帝也是利益鏈中的一環,他絕不可能獨立存在。

以前,六國都採用王權與貴族階級共治天下的模式,貴族階級既對王權形成支撐,又對王權形成掣肘,動態平衡。大秦皇權不可能只有塔尖,沒有塔基,那麼拋棄了貴族階級後,他會選擇誰作為自己的擁護勢力呢?

沒有,真空了。這就是滿朝的官員,竟然不敵一個宦官的原因,個人的力量被披著皇權外衣的趙高隨意蹂躪,一擊即潰。

於是,項羽等人跳出來高呼:除暴秦,恢復六國。

項羽為何要提出這個理念,因為他和叔父項梁都是楚國的貴族後裔,是大秦王朝終結了他們的幸福生活。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擁護項家叔侄的也都是六國貴族後裔。

劉邦為何不提這個理念?因為他本就是士族階級,不是貴族出身。

有人說劉邦是破落的農戶,這個說法實在離譜。《史記》明確記載,劉邦有田產、房產,從小讀書,長大後有公職(雖然很低)。秦朝時期,只有那些資產達到一定數量的人家,才有資格出任官吏,這些細節表明,劉邦就是個士族地主階級。

劉邦集團的大多數人也都是這個身份,比如韓信、蕭何、曹參、陳平、酈食其等等。

所以,秦末的戰爭是兩場,一場是貴族階級聯合士族階級推翻了秦朝,另一場是以劉邦為代表士族階級打敗了以項羽為代表的貴族階級。

弄清楚了這場戰爭的本質,我們就可以答題了,假如項羽得了天下,他所建立的以貴族階級為代表的政權能改變歷史進程嗎?

顯然不可能,其實他已經得了天下,並且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在關中行使了分封權,構建了一個翻版的「周朝」,他是周天子,天下分為十八個諸侯國。

但結果告訴我們,此路不通。

首先田榮、劉邦、彭越等人都跳出來表示反對,於是項羽只好出兵壓制。但即便那些既得利益者也出工不出力,比如魏王豹,見勢不妙就投降:誰是共主跟我有啥關係?

就連項羽的鐵桿英布也三心二意: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才重要,為你倆的事我犯不著流汗又流血。

歷史告訴我們,項羽這個所謂的「天下」,其實是炒了周王室的冷飯,結果必然又是一場列國混戰,無止無休。

事實上,他這麼做恐怕連項伯、龍且、季布等人也不會滿意:憑什麼讓六國舊貴族摘果子?憑什麼英布能分封,我們就不行?

除了繼續分封,項羽沒別的選擇,而且越分封麻煩越大,早晚會打起來。

您可能會說,項羽也可以學習劉邦,搞虛封,搞宗室實封,搞分封與郡縣相結合嘛。理論上可以這樣,但關中分封時他為什麼沒這麼做呢?

首先,這麼做龍且、季布、項伯等人滿意了,但六國舊貴族不會滿意,依然會發生衝突。

其次,劉邦的分封與郡縣相結合,也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討論才定下來的國策,它是士族集團的集體智慧結晶,這個思想不可能在貴族集團中誕生。

不是我小瞧項羽,他就是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莽夫,根本沒有任何政治智慧,關於國家治理模式的問題,跟他談如同對牛彈琴,照抄作業是最簡單可行的法子。

事實上,項羽連關注天下蒼生的基本思想都沒有,他這一生五次屠城,從來就沒拿百姓的生命當回事,這種人哪有資格治理天下?

事實上,司馬遷對項羽的欣賞是有特殊原因的。

司馬遷不大喜歡劉邦,更討厭那個給他帶來巨大傷害的漢武帝。自從受了宮刑後,他筆下的「失敗英雄」就被賦予了太多的悲情主義色彩。

所以,在垓下之戰中那個膽小如鼠,害怕得拋下10萬大軍不顧而逃跑的項羽,竟然被「霸王別姬」的悲壯所覆蓋。那個在東城被殺的項羽,被「不肯過江東」的硬漢子所替代。

於是我們的視線都被帶偏了,忘記了項羽的本來面貌。這就是《史記》在文學創作上的偉大之處,也是它被人譏諷為「小說」的原因。

其實我們也不必苛責司馬遷,畢竟他還是將項羽不堪的一面都呈現出來了,你視而不見,怪誰呢?

現在我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項羽一路勝利,劉邦一路失敗,結果卻是劉邦戰勝了項羽,這不是老天厚此薄彼,而是因為項羽開了歷史的倒車,劉邦走的是符合潮流的陽光大道。

當然,每個人都會有個人的喜好,您也可以喜歡項羽的簡單、血性,但請不要給他賦予本不屬於他的寄託,比如,「得天下改變歷史進程」的事,你這不是非要讓幼兒園小朋友參加高考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e62054f1aae418c543288d69a8d1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