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肉桂,「牛肉」和「馬肉」的區別大嗎?4個角度一次說清

2023-07-21     小陳茶事

原標題:都是肉桂,「牛肉」和「馬肉」的區別大嗎?4個角度一次說清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馬頭岩肉桂是很多茶友熟悉的一款岩茶。

還記得去年,看到過一條廣告推送。

直到現在,還隱約保留著印象。

那個廣告,賣的是馬頭岩肉桂。

但裡面的一句廣告詞,引起了麻花的注意力。

「馬頭岩是武夷山著名三十六峰之一。」

乍一聽,這不對勁。

馬頭岩明明是岩,怎麼又歸入「峰」那一類去了。

按武夷山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的大意劃分,馬頭岩是九十九岩之一。

與此相併列的山場,還有霞濱岩、彌陀岩、佛國岩、青獅岩、虎嘯岩。

岩茶山場分類里,岩與峰有著小小差別。

「岩」類山場,常伴有巨大標誌性風化岩出現,四周開闊,岩頂相對平坦。

「峰」類山場,可代入小山峰去理解。

天游峰、玉女峰、三仰峰、獅子峰、升日峰等,不一而足。

不管怎麼看,將馬頭岩列入為三十六峰,不合岩茶山場分類常理。

這些年,肉桂作為岩茶圈內的大熱門品種,市場影響力很廣。

圈內聊到「牛肉」、「馬肉」,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不過從對比角度看,牛肉」和「馬肉」的區別有多大?

《2》

一、產地不同。

不誇張地說,論山場,牛欄坑的區位更核心。

作為三坑兩澗之首,名氣更響亮。

與牛欄坑為鄰的山場是天心岩、北斗崗、金交椅等。

走牛欄坑,路是比較好走的,在坑口前那段路停下車,沿著坑口拾級而上。

穿過那個標誌性的紅色小涼亭,有一段翻新過的石板路。

剛進坑口不久,就能看到塊大岩石,長滿了青苔。

巨大山石背後,是一片肉桂。

復前行,走在坑中,兩側山壁上,栽種著梯田式的肉桂。

武夷山人管這類種茶方式,叫「盆栽式種茶」。

兩側山壁中下方,依著山勢種茶,好處不小。

背靠兩側山岩,能調節日曬時間,提供完美半陰半曬環境。

風化岩碎屑物,順著雨水與風的影響,匯聚到底部的茶山,讓種在坑內的茶樹,享受無比疏鬆的土質。

產出來的「牛肉」,茶湯層次與回味持久度無比精彩。

而馬頭岩的地盤會大很多,東邊是大王峰,西邊三仰峰,北面是九龍窠,南抵達天游峰。

從北面做起點,深入馬頭岩,要一路爬一段石階梯,非常廢膝蓋。

一路快行,也要接近小半個鐘頭,才能爬到高處開闊地,可以遙望磊石岩,以及底部的白色建築,過去是一座道觀。

而腳下站著的平地,遠看近看分布一大片馬尾松林的,就是開山坪。

《3》

二、產量不同

前面提到的開山坪、磊石岩等,僅僅是馬頭岩的一隅。

剩餘還有大大小小几十個小山場。

包括但不限於,貓兒石、桃樹窠、蟠龍澗、雲崗峰、馬鞍岩、象鼻岩、螺絲窠、天坑、光板岩、橫窠、胡麻澗、悟源澗、賭博嶺、升日峰……

其中,單天坑一處,去年夏天我們在走馬頭岩時,在那段長滿荒草,還遇到一條青蛇的小路上,愣是走了足足四十多分鐘,才走到盡頭,走回到北面的大紅袍停車場入口。

馬頭岩的地盤之大,可見一斑。

而從切身體會看,沿著主路走完牛欄坑全坑,手機步數增加的不過是三千多步。

留足兩、三個鐘頭,漫步探索牛欄坑,綽綽有餘。

但是,當你打算好好走一遍大致的馬頭地盤時,沒有兩三天時間,沒法大致摸清。

正岩三坑兩澗里,馬頭岩與慧苑坑的地盤範圍,好比一時瑜亮,都是出了名的大山場,旗下羅列無數小山場。

但牛欄坑的地盤,偏小。

牛欄坑的名氣雖然很大,但占地面積遠遠比不過「馬頭岩」。

這就決定了,岩茶圈內,「牛肉」與「馬肉」的產量根本不在同一量級。

據我們在天心村獲悉的一手消息,每年整條牛欄坑產出來的「牛肉」,保守估測,大約在1500斤左右。

但「馬肉」的話,肯定不止這個數。

在相對龐大的占地面積下,哪怕整個馬頭岩,留出7成的空間種肉桂,產量也能比「牛肉」翻好幾番。

《4》

三、價格不同。

牛欄坑肉桂與馬頭岩肉桂的價格區間,可以這麼概括。

買「馬肉」,大部分還是千元級階段。

但「牛肉」的話,依客觀市場行情,平均均價過萬。

之前有茶友稱,他在外面試著買過一款「馬肉」。

單泡裝,60塊,總共是10克。

平均算下來,每斤500克的話,價格剛好是三千。

試喝之後,發覺回甘還行,但是前3沖泡茶時,茶味明顯很苦。

商家解釋是,「新人喝不慣『馬肉』霸氣感的話,多少會覺得有些苦。」

但茶友的懷疑方向是,自己買到手的「馬肉」,是不是山場不真。

說實話,單憑寥寥幾句,要想斷言對方喝到的茶是真是假,麻花做不到。

但好岩茶喝入口,茶味不應該太苦、太刺激。

苦就是苦,是負麵茶味體現,不該搬出所謂的霸氣、凶煞等詞彙做擋箭牌。

如果從價格來看,花了斤價三千的成本去買茶,能不能買到真正的馬頭岩肉桂?

其實,以市場行情看,有機率買到。

許多馬頭岩非核心山場的肉桂,價格也基本是這個數字。

但具體要如何才能挑到好貨,只看價格肯定不夠。

結合茶香、茶味、回味來綜合判斷,才能把錢花在刀刃上。

《5》

四、風味不同。

聊到「馬肉」與「牛肉」,圈內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刻板印象。

「馬頭岩肉桂的茶味很霸氣,入口苦煞,但回甘超級強勁。」

「牛欄坑肉桂作為岩茶高貨,香高水甜。」

「喝『牛肉』,認準青草味去喝准沒錯。」

但可惜,這樣的想法統統錯了。

馬頭岩的地盤很大,除了向陽開闊的開山坪、貓兒石、磊石岩、雲崗峰之外,還有包括不少坑澗類山場。

譬如,悟源澗(屬馬頭組行政範圍)、蟠龍澗、天坑、螺絲窠、橫窠、桃樹窠等。

坑澗類小山場出來的岩茶,受到地形環境影響,不會做出特別高揚沖鼻的香氣,茶水相對細膩,醇厚。

退一步看,即便是開山坪馬肉之類的茶,也不應該只有苦味。

桂皮香犀利,茶香聞著有穿透力,香型層次豐富,茶水入口更剛勁,肉桂自帶的辛辣感更明顯,才是岩上肉桂理應具備的本色。

至於牛欄坑肉桂,它可不是簡單的香高水甜,聽起來跟高山肉桂似的。

並且,作為核心坑澗肉桂,牛肉的茶味特色也不是簡單的青草味能夠概括的。

簡述「牛肉」的茶湯風味,茶友們應該認準這樣的標杆。

茶香層次豐富,落水香明顯,茶湯香滑,果香、花香、桂皮香、焦糖香、奶油香、蜜桃香等多變香型,將「香不過肉桂」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啜茶入口,茶湯醇厚度遠勝普通正岩水仙,不誇張地說,可以媲美正岩高叢級別的水仙。

如此醇厚的茶湯,在一眾肉桂里少見。

唯有「牛肉」這樣的硬通貨,才能具備這樣的實力!

《6》

牛欄坑肉桂,比「馬肉」更稀有。

產地面積小,產量少。

風味更突出,湯感更醇,茶香更深邃悠長。

因品質不俗,牛肉才能夠憑藉自身實力,躋身岩茶肉桂的頭把交椅。

搬來武夷山胡歌的那句經典描述,原話如下:

「世界上只有兩種肉桂,一種是牛欄坑肉桂,另一種是其它肉桂。」

而馬頭岩肉桂,在正岩肉桂里相對親民,很多茶友都喝過、接觸過。

在牛肉、馬肉之間,它們的關係「和而不同」。

產量不同、風味不同、市場行情也不同,方方面面都不一樣。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e2815ae43a296c84ccc22b79ef19d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