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廣東15歲少年陳燁在杭州亞運會上一戰成名,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而少年冠軍背後身兼數職的爸爸更是讓人不可忽視——陪練、教練、設計並搭建訓練場地......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找到可抵歲月漫長的熱愛,如何激發孩子的生命力。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男孩派(ID: boy666dj)
文丨可樂媽編丨May
大家都看亞運會了嗎?
最近,我和兒子一有時間就會看亞運會的轉播,並因此粉上了15歲的廣東小將陳燁。
旋轉、跳躍、騰空……
2023年9月25日下午,在奉獻了一系列精彩的動作後,陳燁以近乎完美的表現贏得了滑板男子碗池決賽的冠軍。
圖源:新華社
而這,也是中國隊在滑板項目世界大賽上取得的首枚金牌。
從接觸滑板到世界冠軍,陳燁只用了7年的時間。
再回頭看看坐在我身邊看比賽的兒子:給他報了五六個興趣班,從書法、繪畫到鋼琴、豎笛,再到編程、樂高…… 但他永遠是一副「你讓我學我就學,反正我也不上心」的樣子。
同樣都是上興趣班,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把興趣變成獎盃,而我辛辛苦苦栽培,錢也沒少花,卻培養出個「一無是處」的孩子?
直到看了陳燁父親的採訪後,我才終於找到了答案。
用「行動力」為孩子的熱愛
保駕護航
在陳燁追夢的路上,有個身影始終伴隨左右,那就是他的父親—— 陳玩欽。
回憶起兒子與滑板的緣分時,陳玩欽說,這一切其實都源自於一場「賭約」。
那是2016年的元旦,當時不到8歲的陳燁第一次在商場裡摸到了滑板,簡單地試玩了一下後,便立刻喜歡上了。
他對父親說:「爸爸,要不你買一個滑板給我?」
陳玩欽並沒有立刻答應下來,因為在此之前,他也曾帶兒子接觸過不少項目,像是桌球、鋼琴、吉他……但兒子都沒能堅持下來。
所以這一次,陳玩欽提出:「你想玩的時候,我就帶你來商場玩。」
沒想到,元旦那三天,兒子基本天天都要去。就這樣堅持了一個月後,陳玩欽看到了兒子對滑板的熱愛,終於買了一塊給他。
隨後,他又跟兒子承諾: 如果你能堅持半年,我會全力支持你。
而這一次,陳燁用行動向父親證明了自己的決心。
見到兒子如此認真,陳玩欽也決定要玩真的了:
附近沒有滑板店,他就乾脆自己租下一間店鋪,專門賣滑板;
沒有專業的教練,他就帶兒子一起觀看教學視頻,逐步分解動作,手把手指導兒子訓練。到後來,他甚至比專業教練更了解兒子的心理、動作和問題。
沒人陪兒子訓練,他就解散了自己之前開的影視工作室,全職陪兒子追夢。
圖源:人民日報
更讓人佩服的是,陳玩欽還專門為兒子打造了一個碗池。
當時,中山市沒有專業碗池,為了讓兒子能在家附近有個專業的訓練場地,陳玩欽決定自己建一個碗池出來。
他看中了一個200多平方米的倉庫,可看到施工的報價後卻傻眼了:30萬。
他根本拿不出那麼多錢,可想起兒子那亮晶晶的眼睛,陳玩欽又不願放棄了。
於是,他從零開始,自己學鋸木頭,一點一點搭建碗池的結構。就這樣,半年後,耗盡所有積蓄的陳玩欽竟然真的將碗池做出來了。
陳玩欽建設的碗池內景
在父親的陪伴和指導下,陳燁雖然接觸滑板的時間不久,卻進步飛速:2019年進入省隊,2021年參加全運會時,13歲的陳燁就一舉奪得男子碗池第二名。
為了配合兒子的訓練,去年陳玩欽又重新選址,再次為兒子打造了一個面積900平方米、最高高度達到9米的滑板場。
就像陳玩欽自己說的: 我會始終支持孩子的興趣,哪怕當下看起來沒什麼實際用途。
人們驚嘆於少年的天賦和成績,卻少有人能透過金光閃閃的履歷去看見, 過去的漫長歲月中,一個父親是如何為了守護孩子一個看似無用的興趣,竭盡所能,付出了所有。
再反觀我自己,一直以來,我所做的不過是任性地給孩子報班、交錢。將兒子交給興趣班的老師後,就撒手不管了。至於孩子喜不喜歡,願不願意學,我都鮮少關注。
用心喚醒孩子內心的熱愛
比爾·蓋茨曾說: 「父母唯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鼓勵他們全力以赴去追求,並發揮得淋漓盡致。」
仔細想想, 真正推動一個人不斷挑戰自我、持續進取的,或許從來都不是父母的逼迫,而是孩子自己所爆發出的強大的內驅力。
而這份力量,往往需要家長去喚醒,去守護。
可很多父母最大的失敗,恰恰是將「有沒有用」變成衡量孩子該不該學的標尺。 不願看到孩子專注於「無用」的事情,也不去接納那些當下還沒做出成績的孩子。
而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我看兒子的目光總是充滿了嫌棄。
在我眼裡,學習是正事,做奧數題是正事,背英語單詞是正事。 但兒子卻偏偏喜歡讀金庸,喜歡擺弄家裡的小電器,喜歡研究小區里的植物和昆蟲……
所以,我總是喋喋不休地嘮叨他:「一天到晚就知道搞這些沒用的,都上初中了,也不知道把心思往學習上放放。」
我總是把我認為好的東西強加在他的身上:
逼著他學書法,因為考試的時候寫作文可能會有加分;
逼著他學音樂,想著萬一文化課不行,還能走藝術生的道路;
逼著他學編程,因為人工智慧是以後的大方向。
可我越是逼迫,兒子越是不上心,報了無數興趣班,也沒一樣能拿得出手的特長,甚至出現了抑鬱的傾向。
有段時間,無論我跟他發脾氣,還是講道理,他都無動於衷,反而哭著說:
「你逼我也沒用,我就是不想學,要不然讓我死了算了,一了百了!」
兒子的話,聽得我打了個冷顫。
這一刻,我突然想到作家陳丹青的一番話:
」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把人的創作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孩子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在動力就會被激發,會更聰明、能幹、有悟性。
其實,每個孩子天生就有成長的動力。
比起製造「有用」的孩子,我們更應該守護孩子內心真正的熱愛。這樣,他們才能像裝了小馬達一樣,擁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帶動孩子,有「黃金公式」
「一個孩子的自律從哪裡來?
從他開始愛這個世界,從他開始喜歡自己,從他開始認同一件事正確的打開方式,他的自律和內驅力就從心底油然而生了。」
是啊,孩子的成就從來不是靠父母逼出來的。真正高明的父母,其實是像陳燁的父親那樣,懂得喚醒孩子的熱愛。
回看陳燁的奪冠之路,我發現了一個 激發孩子內驅力的黃金公式:
1. 加點「套路」,讓事情變得有吸引力。
陳燁剛接觸滑板時,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但父親並沒有直接給他買下來,而是讓他先去商場試玩。
確定兒子不是三分鐘熱度後,才讓兒子擁有了自己的滑板。後來,更是用「賭約」的方式,讓兒子始終保持著對滑板的興趣和好奇。
事實證明,這一系列的套路果然有效。
圖源:新華社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堅持一件事,最該做的就是把這件事變得有吸引力,把它變為一種值得期待的東西。
比如,我們發現孩子有音樂方面的天賦,想著重培養一下。
可以先有意無意地給孩子放一些歌曲或舞蹈視頻,當孩子主動提出想學時,適當「套路」一下:「學樂器需要每天練習,我們可以先買個二手的,如果你能堅持三個月,就給你買個新的。」
這樣,學習對孩子而言才會變成一件有吸引力的事,孩子也會更加珍惜機會。
2. 加點「反饋」,讓孩子獲得前行的動力。
行為設計學專家何聖君老師曾分享過自己的育兒經歷:
以前,兒子不愛寫作文。
為了讓兒子按時完成作文,何聖君給他買了大量的參考書,還經常在旁邊啟發他,但都無濟於事。
直到有一次,他將兒子好不容易寫完的小作文發到了朋友圈,獲得了大量點贊和好評。
兒子大受鼓舞,從此之後,時不時會主動寫作文並發到網上,寫作興趣被大大激發出來了。
這就是正向反饋的力量。而陳燁的成長史,也是如此。
父親並不只是讓陳燁自嗨,而是帶兒子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讓他從比賽中獲得反饋。
平日裡,我們也可以多記錄孩子的努力和獲得的成就,讓孩子感覺被關注、被認可。從而潛移默化改變他的一舉一動,喚醒孩子生命力的覺醒。
3. 保持鬆弛感,與孩子建立積極的情感聯結。
談到兒子的教育時,陳爸爸強調說: 兒子的成績絕不是「卷」出來的,恰恰相反,最重要的是耐心和鬆弛。
所以他傾盡全力地支持孩子的熱愛,卻並不要求孩子「一定要成功」。他說:「我期待他能像我一樣,對更多的東西有興趣。」
這讓我想起了谷愛凌的媽媽對她說過的一句話:
「你不必非要考史丹福,也不必非要拿冠軍,最重要的是始終保持求知慾,一生不放棄學習。」谷愛凌比賽失利時,她也不會責備,而是緊緊抱住女兒說:「我為你驕傲。」
或許正是父母身上這種寶貴的鬆弛感,才讓孩子擁有了面對失敗的從容,和對贏的強烈渴望。
有句話說得好:「愛是世間最強大的力量。它的強大之處在於,它能從內部建立與萬物的連接,並深入到萬物中去。」
父母的耐心和鬆弛,讓親子之間能夠建立起積極穩固的情感聯結,也能讓孩子以更加勇敢的姿態探索世界。
如果讓你重新做一次小孩,你希望怎樣長大?
是永遠有人拿著鞭子,惡狠狠地指著一個地方說:「去那,那才是你要去的地方,你要想去別的地方,我就打斷你的腿!」
還是希望有人溫柔地摸摸你的頭告訴你:「世界很大,未來很美,你只管大膽前行,我永遠在你身後。」
其實,我們都知道正確的答案是什麼,只是有時候被焦慮蒙住了雙眼。
想到這裡,我決定明天就去退掉那些我強迫兒子去上的興趣班。畢竟,一個孩子終其一生,是要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而活的。
參考文獻:
1.WSJ中文版:《滑板成了奧運項目,他給兒子造了一座碗池》
2、新華社:《冠軍!他才15歲》
3、南方人物周刊:《專訪15歲亞運冠軍陳燁:「不要放棄,多去嘗試」
本文來源於男孩派(ID: boy666dj),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這裡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注男孩派。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