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東坡一曲赤壁懷古,將周瑜的英武霸氣推上了巔峰。而央視版洪宇宙的造型,更將這種形象深入人心。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年少英雄,不僅和孫策從小就認識而且為東吳的解放真正做出參謀長一樣的貢獻,平定劉繇鏖戰太史慈,定王朗江東見雛形的重要戰役,都有他的身影。
那麼,拋開三國演義,歷史上的周瑜對江東的解放到底做出了什麼樣的歷史性貢獻呢?他是否也擔得起總參謀長的定位呢?
《三國志》中的說法是。「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乃渡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萬矣。因謂瑜曰:「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楊。」瑜還。」
三國志的說法,周瑜在歷陽帶兵投奔孫策,但是孫策勢力發展到萬人以後,周瑜就被遣送回家了。很多周瑜的粉絲認為,周瑜相當於江東的股東,不過如果這麼算來,周瑜這個股東略有失敗——不僅投資了血本,(帶兵)而且被合作夥伴把資產全吞,最後孤零零的回到叔叔的懷抱。
歷史上示意的周瑜投奔了袁術,後來在建安三年考慮到袁術沒有前途,才打算另謀生路。「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塗東歸,術聽之。」
講真,建安四年中原紛亂,袁術對劉備用兵無成,大中帝國必然滅亡,除了呂布之外,其他諸侯均在意料之內。我督要等到建安四年才發現袁術無成,也太后知後覺了吧?這波赫得真漂亮!
三國演義里當然沒有這些橋段,實際上,三國演義的周瑜前半生的故事來自於真正的江東第二人——張昭。張昭在三國志中文武全才,孫策以仲父視之,實際上他這個吳侯長史就是東吳的軍政總執行官。
從袁術處返回江東,孫策重新收編周瑜並交還了一部分兵馬,大約2000步兵與500騎兵,授予周瑜中護軍職務。中護軍是中軍系統的重要武官,甚至負責軍官的錄用和提舉,相當於擁有人事權建議權。但是周瑜這個中護軍卻並沒有機會在吳城任職,而是領兵駐防地方。在外鎮任上,周瑜「恩信結於廬江」,積極的收買人心,故而被孫策幾次調換防地,所以又名留下了另一個三國史上的周瑜專用代稱——春谷長。
孫策死的時候,三國演義上說周瑜以大都督身份在鄱陽湖鍛鍊水軍,實際上也不存在的,實際上在孫策死的時候,周瑜並不是什麼大都督,更不是吳軍體系內高級將領。在孫策死後,周瑜確實獲得了巨大的權力,這一切都是周瑜自己努力的結果。
孫策死時,圍繞繼承人問題引發了一場激烈爭論,以張昭為首的實幹集團,希望讓孫儼代替孫策的職務,而孫策更看好孫權。張昭對孫權的上位不冷不熱,趁這種契機,周瑜果斷兵進吳城,替孫權穩定局勢,有了周瑜的支持,孫權才得以穩固位置,而周瑜「與張昭共掌眾事」就得到了孫權的默許。孫策的文官集團以張昭為核心,周瑜則將主要目光投向了軍隊。作為新晉的掌權人,孫權和周瑜都急需勝利。周瑜帶領吳軍擒殺鄧龍、屠城江夏,嶄露頭角,隨著盛威日顯,被周瑜和張昭擠壓在外的老將集團與周瑜的矛盾就體現了出來,在赤壁戰役的前後達到了頂峰,到了「幾敗國事」的地步。
由於江東受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因素,孫吳軍早期並沒有參與諸侯爭霸。赤壁之戰中,孫權也做出謹慎的決策。由周瑜魯肅程普帶隊三萬人與劉備并力逆曹操,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殿後,一旦長江作戰失利,孫權將在吳城與曹操決一死戰。這種安排其實很坑隊友,劉備本人就當著周瑜的面吐槽「你丫才帶三萬人來?太少了吧!」
周瑜在赤壁擔當了一個怎樣的角色?這個話題實在無法達成共識,先不說武帝紀里的「與備戰,不利」隻字不提周瑜,就算曹操戰敗後,也只說周瑜僅僅得到了一個「虛名」。從周瑜傳的記載來看,周瑜與劉備聯軍擊退曹操部隊於赤壁後,周瑜等在南岸,其部將黃蓋採用火攻與劉備火燒曹操(劉備火燒曹操見《山陽公載記》)之後,周瑜才和劉備「并力追到南郡」。周瑜本傳並沒有其在烏林之戰有何作為的說法。
追到南郡之後,周瑜作為聯軍前指的重要領導,在關羽絕北道和張飛帶兵輔助的前提下,幾乎葬送了東吳的未來名將甘寧,自己也身中冷箭,不久就英年當逝。
周瑜作為儒雅的名將形象,備受詩人推崇,其聰明才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得到了超常發揮。周瑜不僅精通軍事,而且交際水平和鄭略也非凡超群,他不僅順利的幫助孫權上位,而且通過尊重孫權,和展示自己「大率」的性格迅速完成了「得人」這一目標(大率為得人),甚至為了收羅人心,刻意迴避程普與他的矛盾,最終幾獲國事,程普也說他「和周瑜一起交流,簡直是醉了」,將其形象描述的淋漓盡致。
周瑜還有極深的音樂造詣,有「曲有誤周郎顧」之稱。其在政壇上的張弛有度的政治表現,就與中國古典音樂的旋律多變的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
周瑜的確堪稱全面發展的典範。以史為鑑,周瑜的一生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機會,從來都是只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
作者 | 子夢 腦不釋卷曰子,心尚陽光為夢。子夢,做正能量的歷史傳播者
「
漁樵春秋,香茗一盞,濁酒一壺,以漁翁的視角、樵夫的語言,講老百姓愛看愛聽的歷史故事。
」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