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愛與美食不可辜負」,而在眾多美食當中,人們最不願辜負的美食之一,就是小龍蝦。小龍蝦這種食物一開始其實只是無人問津的鄉村食物,在經過一番包裝後,搖身一變,就躋身成了各大夜市的宵夜之王。小龍蝦的學名叫做氏原螯蝦,關於它的製作方法,也非常多種多樣,無論是麻辣小龍蝦、油燜蝦、蒜蓉蝦、十三香小龍蝦還是清蒸小龍蝦,都能極大限度的征服人們的味蕾,而關於小龍蝦的「優點」,也有兩點尤為突出。
首先,其富含胺基酸。小龍蝦所含有的蛋白質要普遍高於淡水以及海水魚,而且其中還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其次,其脂肪含量要低於大多數肉類,屬於典型的低脂肪高蛋白食物,對於瘦豬肉來說,其脂肪含量大概在6.2%左右,而小龍蝦的脂肪含量卻只有0.5%-1.18%,而且小龍蝦的肉質柔軟,食用後很容易消化,經過烹調後,口感還會更加鮮美。
可即便小龍蝦具有一定的營養優勢,卻仍然被很多人詬病,稱其不健康、不安全,那麼,小龍蝦真正的安全隱患,究竟是什麼呢?
第一、未熟透,可能攜帶大量細菌
在生活中,絕大多數人之所以會因為吃小龍蝦而出現食物中毒的情況,其實都與加工過程中沒有徹底將小龍蝦煮熟煮透,沒有徹底將細菌殺死有關。而且小龍蝦本身比較容易變質,在細菌繁殖的同時,就會非常容易滋生毒素,在這種情況下,普通的加熱也很難將毒素降解,如果人們沒有吃到新鮮的小龍蝦,那麼就很容易因為細菌、毒素而出現腹瀉等症狀。
第二、配料、油、就餐環境等衛生問題
小龍蝦的製作方法大多都是爆炒或油炸,但在一些街邊大排檔,商家就可能會使用到地溝油,或是放入一些並不新鮮的配料,如果還伴有餐具不幹凈、食品衛生質量不合格等諸多問題,那麼人們在食用後,就很容易誘發多種腸胃疾病,其中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腹瀉。除此之外,在製作小龍蝦的過程中,為了豐富口感,人們一般還會加上各種調料,如果一次性吃了過多小龍蝦,還會誘發便秘,並出現咽喉不適、嗓子乾燥等諸多症狀。
在網絡上,也有不少言論稱小龍蝦重金屬超標,那麼,這種說法究竟屬不屬實呢?實際上,小龍蝦雖然具有很強大的環境適應能力,即便在污染較為嚴重的環境下也能得以存活,但現如今,市面上流通的小龍蝦大多都是人工養殖的,而且為了儘可能提升其產量,都會選擇在清潔水域進行養殖。
當然,有些人工養殖的小龍蝦在其生長過程中還會被「投喂」大量的生長激素,這樣就能促使小龍蝦生長得更快,並且更肥。除此之外,也不排除有些養殖者會因為擔心小龍蝦感染細菌,而投入一些特殊藥物進行緩解。
不過,只要大家能夠去正規餐飲機構或正規市場購買小龍蝦,那麼一般都能夠有一定的安全保障。
如果大家決定購買小龍蝦後自己在家裡做龍蝦,那麼就一定要充分將其清洗乾淨,一般來說,小龍蝦的腹部和頭部非常容易藏污納垢,而且還很難清洗乾淨,所以,大家在處理過程中,最好選用刷子來進行刷洗,之後再用清水進行充分清洗。另外,還有一點大家也不能忽視,那就是小龍蝦的頭部非常容易積聚毒素、病菌,所以,為了自身健康考慮,建議大家最好不要吃小龍蝦的頭。
【本圖文由「本草世界」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莂枳,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