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是亞洲僅有的4個已開發國家之一,與其它三個國家相比,韓國的人均GDP為3.15萬美元(去年的數據),比日本和以色列低了一萬美元左右,比新加坡低了接近3萬美元。眾所周知,人均GDP三萬美元是國際公認的已開發國家門檻,西方國家中一些主要的經濟體,人均GDP都已經達到四萬美元以上,像英國,德國等,美國更是超過六萬美元。
對於韓國來說,趕上日本,整體達到西方已開發國家水平是多年以來的目標。從人均GDP兩萬美元到三萬美元,韓國差不多用了11年時間。那麼從三萬美元到四萬美元,韓國會用多少年?沒有人能準確預測,但是一個已知的事實是,從2017年首次突破三萬美元至今,韓國人均GDP的數據一直徘徊在3.1萬美元左右。
雖然過去幾年的數據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人均GDP四萬美元必定是一個新的門檻,一個新的高度。韓國是一個製造文化盛行的國家,韓國四大企業集團三星,LG,SK集團和現代汽車集團都以製造業為主導,韓國的年輕人都以能進入這些世界級的企業為榮。數據顯示,韓國製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25%,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位居第一。
而在服務業方面,韓國的服務業增加值在GDP的比重僅為57%,遠遠低於已開發國家平均水平。大家知道,服務業比重高是已開發國家的一個重要標誌,主要發達經濟體服務業的比重都在70%以上。很多人會以為服務業是低端產業,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服務不僅指的是金融和商業服務,它還包括了軟體,IT等高科技產業,美國的服務業占比高主要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大部分的已開發國家都經歷過一個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的過程。
很少有國家像韓國對製造業那麼重視。上世紀70,80年代,韓國以舉國之力建立了鋼鐵,造船,煉油,汽車等重化工業體系,並且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各個領域,韓國最少都擁有一家世界級的企業,這些都是韓國苦心經營的結果。進入本世紀,韓國將半導體,液晶面板,智慧型手機等產業作為主要目標,為提高韓國的國際競爭力,不惜將實力較弱的現代集團,LG集團旗下的半導體部門合併,組建了海力士,經過一番努力,韓國逐漸確立了在DRAM領域的壟斷優勢。
當然擁有強大的製造業未必是壞事,問題是韓國在製造強國的道路上還能走多遠?從韓國對未來產業的布局來看,包括有新一代半導體,電動汽車電池,造船,無人機等產業。仔細分析這些產業,你會發現這些產業大都是中國的優勢產業,或者重點發展的產業。
比如無人機就少不了要和大疆競爭,車載電池和寧德時代,比亞迪的競爭已經成定勢,在造船領域同樣也是如此。那麼除了這些產業外,韓國就沒有別的選擇嗎?有,晶圓代工就是很大一個產業,三星電子已經布局多年,不過始終無法超越台積電。除此之外,在關鍵材料,電子零部件和設備方面,韓國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產業鏈大都為日本及歐美企業所控制。
大部分產業面臨中國企業的競爭,而高端產業遲遲未能取得突破,產業轉型不順利,加上製造文化根深蒂固,那麼未來韓國還能在人均GDP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