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神的一次大寫與展開

2024-11-04     天天正能量

湖北日報評論員

長江文化藝術季即將圓滿落幕。

湖北攜手長江流域12個兄弟省市,在近兩個月的時間裡,全流域唱響長江文化,向世界呈現了一場綜合性文化藝術盛會。

長江文化藝術季,猶如壯美長江所流經的一個時光渡口,讓人們在此間駐足,眺望大江東去、回溯千古風流,感悟長江文化持續涵養的生命力、創造力,品味以長江之名進行的一次中國精神的大寫與展開。

(一)

長江文化是中國精神的濃縮和凝練。

習近平總書記曾高度概括和深刻總結:「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奔騰江流、旖旎風光、山水詩篇、千年文脈,長江既是實體的,又是精神的。

源於冰山雪原,歸於浩浩大洋,江流所過處,有先賢大哲創造的數不清的不朽經典,有廣土眾民書寫的千千萬奮鬥故事;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國共產黨建立、南昌起義創立武裝力量、抗日戰爭轉戰大江南北、解放戰爭百萬雄師過大江等歷史大事件,刻入新中國序章;建設長江黃金水道和綜合立體交通走廊、以創新驅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培育全方位對外開放新優勢、構築綠色生態廊道,長江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巨龍之舞」,正為新時代添彩。

長江是母親河。她是符號、是圖騰,是集體記憶、國族認同、精神家園。長江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脈里,是我們摯愛這個偉大國家的根源之一。

長江潤澤萬物,見證時代的波濤潮湧。她記錄了遠大抱負所激發的進取意識,述說著開放姿態所展現的包容襟懷。中華民族騰躍奮爭的故事,中國人民生存、創業、發展的足跡,中華文明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氣質,照見於一江磅礴之水。

(二)

長江文化藝術季大寫了中國精神。

大寫的主體,是中央國家機關和沿線地域。近兩個月的時間,蔚為大觀的長江文化在沿線區域你來我往中釋放魅力,在百樂齊鳴中曲聲悠揚,沿江各地的戲劇團、藝術團、大家名家等聯手,以對長江文化的深度體驗和感知,構築了一個深情對話、共建共享的精神空間。

大寫的方式,是融古今於一爐的生動表達。一把桃花扇輕搖,崑曲旋律悠揚,幕幕如詩,讓人仿佛置身於桃花盛開、流水潺潺的春日。世界上最古老的多聲部民歌侗族大歌在琴台大劇院唱響,無指揮、無伴奏的原生態表達,遙接遠古的迴響,近承今人的傾情。武漢長江大橋與長江二橋間的水岸線上,樓宇、橋體、船隻、碼頭等化作奇幻幕布,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台,年輕人分享對長江文化的理解與創意,虛擬與現實深度融合,科技與文化雙向奔赴。

大寫的重點,是把似錦繁花送到人民心裡。除了黃鶴樓主會場,國慶期間全省各地75支團隊在東湖綠道等景區以及劇場、公園、社區,一起唱響長江之歌;「錦繡長江」非遺展等各種藝術展精彩紛呈,免費向公眾開放;「映像長江」公益電影在全省選取近400個放映點,公益放映場次超過2000場;精品劇目閃耀舞台,名家新秀綻放風采。

觀看了開幕式的網友說:「我把直播連結分享給各個微信群,讓朋友們一起感受這場藝術盛宴。」參與演出的人員說:「我要把每一個音符都化作對長江的敬意和讚美。」置身浙江小百花「君霄組合」表演現場的年輕人說:「對劇,回味無窮,對武漢,依依不捨。」

中國精神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中國人內心世界割捨不斷的厚重情結。面對長江這座悠久博大、豐厚精深的精神寶庫,長江文化藝術季鋪紙蘸墨、文筆縱放,以顯性、可感、可體驗的方式,生動性、具象化地呈現了中國精神的元素與因子。

(三)

長江文化藝術季展開了中國精神。

這是一脈相傳的展開。唐代「畫聖」吳道子,曾沿長江跋涉,一日繪就三百里風光;「新象長江」美術作品展,展現長江流域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鮮活文化和民俗風情,當代藝術家繪就一幅新時代的長江精神圖譜。「詩聖」杜甫一生寫就的詩篇,有400多首寫於長江三峽;「遇見長江」文學周,長江流域沿線城市文聯和作協的眾多嘉賓與知名作家,以長江為紐帶,共探「文學長江」的傳承與創新之道。

這是返本開新的展開。新時代以來,許許多多的藝術門類都把聚光燈打向長江,寫長江、畫長江、拍長江、演長江,無數人從中感受這條大動脈與國本、國運的息息相通,與中華民族的休戚相關。長江文化藝術季,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進一步把長江作為一個集體記憶符號加以推介,在豐富多元的表達中傳播了長江文化的影響力、號召力和凝聚力。

這是文化自信的展開。2021年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啟動;2023年7月,《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公布;江蘇登記收錄長江江蘇段文旅資源單體100多萬個,四川進一步彰顯巴蜀文化,湖北致力於打造一批「國家展廳」「長江客廳」……黨和國家及地方的各項重大謀劃、具體行動,護文明如潮,促弦歌浩蕩。長江文化藝術季,以「賡續長江文脈,共創時代華章」為主題,把長江文化這個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放進了一個大展台、大平台、大舞台,為推動文化創新、涵養文化自信寫下又一個鮮活註腳。

一位作家說:「長江萬里,最偉大的業績是將萬水千山化為共同能量。」誠然如是。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是長江之思;「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是長江之廣;「大江東去,浪淘盡」,是長江之豪;「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是長江之闊。從長江看中國,從長江文化品中國精神,歸根結底,就是為了更好地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

(四)

長江文化藝術季對中國精神的大寫與展開,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貢獻了特殊的聲響和色彩。

大河,是世界文明的起源。長江以奔騰萬里的氣概,匯入浩瀚無邊的大海,自古以來就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文化動脈」。

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在「相約長江」合唱周,哈薩克國立拜卡達莫夫合唱團用中文合唱了《黃河大合唱》及《長江之歌》;印度男歌手Avishake唱起了《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盧森堡的鬧市街頭,一群遊客被行雲流水的武當太極深深吸引;巴黎塞納河德比利橋上,中國少女撥弦古箏,瑞士小伙拉起大提琴,中西合璧的樂曲讓人流連忘返。

交流互鑒,才能通江達海。「讓世界沿著長江讀懂中國」長江文化主題宣傳海外推廣活動,是長江文化藝術季的重要組成部分,甫一亮相,便給海外民眾帶來驚喜。「我知道,那是中國衣裳。」「這群年輕人的展示非常精彩,讓我對現在的中國文化有了新的認識。那是悠久、開放、令人尊敬的文化。」海外民眾評價的背後,蘊含這樣一個道理:文化交流互鑒是滋潤世界文明百花園的雨露,是各國各民族之間相互了解、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的重要橋樑。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文化強國進行第十七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

唯有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精神與中華文脈,方能「莫愁前路無知己」。

而中國精神與中華文脈,需要在一次次大寫與展開中創造、創新,這是「絕知此事要躬行」。

望長江,望長江文化,根本上是望向一個國家澎湃恢弘的文化氣象,一個民族矢志復興的精神圖景。為此,我們不以山海為遠,不以日月為限,腳踏人間正道,永遠篤志前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0d5c610164e6b2adc76ef984d3e87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