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隻浮動費率基金扎堆來襲,你真的了解麼?

2019-11-28     老司基一枚

今天,基金圈有件比較熱鬧的事情發生。

對!老司基說的就是新一批的5隻浮動費率基金11月28日起扎堆發行。

有人說,浮動費率是和基金公司同甘共苦,提高基民的持基感受。也有人說,浮動費率基金是收基民智商稅。你,真的了解這類新基金麼?

什麼是浮動費率?

浮動費率基金是指基金管理人設立的管理費率與業績回報掛鉤的基金,與傳統的管理費固定不變的模式相反,多賺多收,少賺少收。

採用浮動費率,能更大程度刺激基金公司好好去管理基金,為投資者賺取收益越多,收的管理費也越多。

浮動費率基金有兩類收費模式:一是「支點式」上下浮動管理費基金,基金管理人收取的管理費與業績表現直接掛鉤,當基金表現高於業績比較標準,管理費率向上浮動;當基金表現低於業績比較標準時,管理費率向下浮動。二是提取「業績報酬」浮動管理費率基金,基金管理人在收取固定管理費基礎上,當基金業績超越預先設定的標準,按照超額收益的一定比例收取附加管理費。

老司基看到,此次發行的5隻浮動費率基金屬於第二種。都是採用0.8%的固定管理費率,年化收益8%以上的部分收取20%業績報酬,不到年化8%不收業績報酬。

新一批基金有何特點?

事實上,浮動費率基金並非新品種。國內首隻浮動費率基金髮行於2013年,但從2016年3月之後,因種種原因,浮動費率基金被暫緩審批。如今,浮動費率基金重啟。

11月21日,新一批浮動費率基金陸續獲得批文。國泰基金、富國基金、華泰柏瑞基金、興全基金、中歐基金和華安基金成為首批試點公募基金,每家各獲批了1隻產品。

比較好玩的是,獲批的6隻基金中,有5隻已將發售時間定在11月28日(本周四)發行,截至老司基寫稿時,暫未看到興全家的發行信息。

和基金公司利益捆綁,增加持有期,提高持有收益體驗,看起來都不錯,但老司基心中還有幾個疑惑一直沒有找到答案:

一是,年化8%標準合理麼?

公募基金髮展20餘年,權益類基金長期年化收益達到15%左右,這次設定的業績提成標準是年化8%,大概只是長期收益水平的一半。從最近6年的偏股型基金平均收益來看,要達到8%的機率還是比較大的。過去6年,僅2016年和2018年兩年虧損,其它4年均有正收益。正收益最少的2017年,也達到了15%左右;2015年的平均收益高達47%,2019年截至目前也有30%左右。

如果按照新一批浮動費率基金標準來計算,超出8%收益加收20%提成,虧了照樣要付0.8%的管理費。那麼基民在2015年拿到47%收益就需要付8.6%的高額管理費,2019年也要付5%的管理費。我如果買一隻指數基金,大機率也能獲得這個平均收益,而且指數基金不但業績不提成,管理費還低,一般才0.5%,低的只有0.2%。

二是,為何不設置上限?

虧了不免,賺了多收,並且沒有上限。

假設一隻業績優秀的偏股型基金,如果年內收益翻番,那麼收取的報酬加管理費是多少呢?告訴你,嚇你一跳!

總共是:(100-8)*20%+0.8=19.2%!

這在好的年份並不罕見,比如說2019年就有基金達到翻倍收益,而且今年還不是什麼大牛市,對麼?如果未來幾年,A股大牛市來臨,基金經理不管買啥,賺錢是大機率事件,而且可能賺很多,這還要加收20%的業績提成麼?到底是基金經理幫我創造的超額收益還是本身市場上漲賺的錢,這個很難界定。如果市場上漲就能賺錢,我為何不買固定費率基金或者指數基金。

三是,會不會導致更為激進的操作?

以前的浮動費率基金,有一些是固收類產品,主要投債券市場,風險相對較低。而這次6隻,全是權益基金,具備高收益、高風險的產品特徵。基金經理會不會在追求業績報酬的激勵下,做出較為激進的持倉操作呢?

綜上,老司基認為,浮動費率基金推出的初衷是好的,也是為了更好的提高基民持基體驗,倡導長期理性投資,但其中還有一些細節可以更加完善。小夥伴在選購這類產品時也一定要先做全面的了解,最好不要盲目跟風買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xOysG4BMH2_cNUgK0J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