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門》導演郭寶昌去世:扶持張藝謀,與第三任妻子相依為命,一生悲喜淚

2023-10-18     富書

原標題:《大宅門》導演郭寶昌去世:扶持張藝謀,與第三任妻子相依為命,一生悲喜淚

作者:青允(富書作者)

上周,一則#郭寶昌去世#的新聞直衝熱搜,10月11日,傳奇導演郭寶昌在北京離世,人生定格在83歲的秋季,眾多演員導演發文追悼。

提起郭寶昌,眾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郭老歷經45年,以自己26年宅門生涯寫就的《大宅門》了。45年內《大宅門》經過三燒四寫,《大宅門》電視劇被停拍3年後被央視重拍,終成經典。

而他人生經歷如同作品一樣命運多舛,歷經挫折,人卻依然清醒通透,在風雨飄搖中頑強生長。

幼年被賣2次,少年曆經坎坷

郭寶昌原名叫李寶常。1940年出生在北京,父親是一名從農村進城的建築工人,在一次施工中摔成重傷,最後傾家蕩產,在郭寶昌2歲時便英年早逝。

生母沒轍,開始賣兒賣女,郭寶昌被轉手兩次,最後以200大洋的價格被賣給了養母郭榕。

郭榕本是樂家的抱狗丫鬟,後來嫁給了70歲的樂鏡宇,這意味著她將沒有自己的親生孩子,而在那樣的一個大宅門裡,沒有孩子是不行的。

郭榕不想老後無人可依,也不想財產旁落他人,於是花了200個大洋買來了李寶常,把他寄養在郭家,由郭榕的母親撫養。

從2歲開始,郭寶昌在郭家住了整整十年,直到12歲時才被養母郭榕接進了樂家的大宅門。

此時,養父樂鏡宇給他改名叫郭寶昌。

郭寶昌自幼聰穎,5歲能唱戲,8歲寫文章,12歲進北京五中。

對郭寶昌影響最大的是一位語文老師,從小學到高中,侯遠帆老師一直非常關心郭寶昌,不斷地在學習和創作上培養他,幫他把文學底子打得非常紮實。

進了大宅門後,樂鏡宇特別喜歡郭寶昌,他常和郭寶昌聊天,仔細講他自己小時候如何在家族中無法無天,氣走幾位教書先生;

也會講些故事,如一泡屎折了 2000 兩銀子收購濟南二十八坊;還有九天貢膠馳名天下,赤手空拳在亂世創立宏濟堂名震八方……

大宅門裡的一樁樁,一件件,印在了郭寶昌的腦海里。

1959年,北京電影學院第一次對外招生,郭寶昌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沒想到5年後他被打成「反動學生」。

1965年從學校畢業,因為受出身影響,郭寶昌沒有被分配到工作,一直在幹校勞動。

1969年10月,郭寶昌到張家口4619部隊幹校繼續接受監督改造,每天有8小時要彎著腰勞作,額外還要寫檢討、被批鬥。

但即使這樣,他依然抽時間寫自己的小說。

大宅門裡的生活,從養父那聽到的故事,郭寶昌覺得比戲園子裡聽到的都精彩,他想把大宅門裡的故事寫出來。

《大宅門》一波三折,中年開始崛起

16歲的郭寶昌開始寫家族題材的小說,當時他以自己成長的所見所聞為素材,整個故事都充滿了批判性。

養母郭榕看到手稿後怒斥他「家醜不可外揚」,第一手稿也隨著養母的一把火灰飛煙滅;

而在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後,郭寶昌在導師田風的鼓勵下再次動筆。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他的創作成了禍事,說他寫的是「為反動資本家樹碑立傳」,手稿又全部被燒毀;

1970年在勞動改造時郭寶昌又開始偷著寫,一直到1980年,寫了十幾萬字,但當時和第一任老婆離婚,全部手稿又被妻子化為一灘灰燼……

從50年代到80年代初,近二十多年,他反反覆復地寫,卻一個字都沒留下。

1995年郭寶昌又繼續寫,閉關四個半月一口氣寫完《大宅門》。

終於歷經40年完稿,眼看有投資方看好,要拍成電視劇,卻被最初的投資方欺騙。

投資方拿到版權後只拍了3集,想改劇本,想換演員,甚至想換一個有名的導演來,不同意就撤資。但郭寶昌堅決不讓步,毅然捍衛自己的作品,為此負債300萬,《大宅門》的拍攝更是一停就3年……

好在《大宅門》被央視看到,3年後重拍時,最典型的是劇中「十二大腕跑龍套」的細節,田壯壯、張藝謀、陳凱歌、侯詠、何群、姜文、寧靜、李雪健等十二位他的朋友都來劇里走動了一番,有些甚至特意剃了光頭,就為匹配《大宅門》的年代氣息。

現在看20年前的《大宅門》,高配演員陣容,都是科班出身,隨便拿出一位,都值得津津樂道。

陳寶國為等這部劇,3年沒接任何戲;並坦言:即使倒貼我也要演;

張藝謀在劇中客串了大太監李蓮英,連往返的機票都是自己埋單;

導演田壯壯不僅沒演過戲,還從不喝酒,但是為了《大宅門》中的田木一角,連破兩戒。

都說好事多磨,這部小說從開始寫到最後拍成電視劇,一共走了45年,成為傳奇。

2001年《大宅門》一經播出,就以17.74點的高收視率成為央視的收視冠軍。

郭寶昌後來回憶道:「這些大導演和大明星們,在《大宅門》里沒擺任何架子。除了客串外,見什麼活、幹什麼活。有一場戲,我、張藝謀和姜文同時上場,我們仨在上頭演,田壯壯當起了執行導演,侯詠掌機,現場美工是何群。現在想起來,這場戲,空前絕後。」

而之所以陳凱歌、張藝謀和田壯壯自費也要助陣,是因為他們之前都受到過郭寶昌的大力提攜。

1979年郭寶昌得以平反,1980年拍攝了人生處女電影作品《神女峰的迷霧》,電影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上都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探索。

郭寶昌把電影的首映,選在了自己的母校北京電影學院。

當時坐在下面觀影的學生裡面,就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本來這些「刺頭」還想起鬨,但是漸漸就被電影深深地吸引住了。

《神女峰的迷霧》上映之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在當時收穫了極高的票房,是80年代經典的刑偵片。

1982年,北京電影學院78級學生畢業了,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夏鋼、李少紅、顧長衛、霍建起等都是這年畢業的。

而此時的郭寶昌已經是廣西電影製片廠的主任;張藝謀等人成了郭寶昌的小弟,他們都稱郭寶昌「寶爺」。

1983年10月在廣西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青年攝製組」,投產《一個和八個》。

張軍釗任導演,張藝謀、肖風任攝影,何群任美工師,郭寶昌為「不掛名」的藝術指導。

就在張藝謀他們很有把握自己的電影非常出色時,卻沒得到電影廠領導的認可,還受到了很大的批評。

這個時候郭寶昌力排眾議說:「年輕導演拍一部戲不容易,改一改,我看可以演嘛!」

就這一句話,電影上映了。讓攝影師張藝謀從此聲名大噪,後來這部電影被公認為第五代導演的開山之作。

次年,《黃土地》準備籌拍。

攝影敲定了張藝謀,導演卻一直未定。

而當時被分配到北京兒童電影製片的陳凱歌正鬱鬱寡歡,因為在那個論資排輩的年代,完全輪不到他來拍電影。

但是郭寶昌非常欣賞年輕導演們的才華,因為他們敢拍郭寶昌想拍又不敢拍的東西。有了郭寶昌的力挺,廣影花四倍工資把陳凱歌從北京借調過來做導演。

郭寶昌在幕後幫他們謀劃,保駕護航。

1985年,電影《黃土地》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上展映,影片受到當地和國際影評家的好評。

該片獲1985年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瑞士第三十八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國外第29屆倫敦及愛丁堡國際電影節薩特蘭杯導演獎。

《黃土地》給當時的中國電影帶來很大震動,也讓陳凱歌、張藝謀、何群等聲名鵲起;一舉奠定了第五代導演在中國影壇的地位。

張藝謀曾說:「沒有郭寶昌,就沒有中國第五代導演。」

而郭寶昌本人,也是各種嘗試,從科幻片到生活劇、歷史劇,馬不停蹄地拍,到1995年達到創作高峰——15年間,他拍了8部電影、15部電視劇,寫了8個電視電影劇本。

1989年,自編自導了動作電影《聯手警探》,影片獲1989至1990年度廣電部優秀影片獎;1991年,執導了歷史劇集《淮陰侯韓信》;

1994年,拍攝了戲曲電視劇《大老闆程長庚》,該片獲中宣部第四屆「五個一工程」獎;

2001年,編導的家族劇《大宅門》在中央電視台首播,成為央視年度收視冠軍;

2020年,郭寶昌獲第29屆華鼎獎終身成就獎。當年的這部近代傳奇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養母去世遺憾一生,晚年事業婚姻雙圓滿

郭寶昌取得的成就,離不開早期養母郭榕對他的培養教育。

在郭寶昌5 歲時,養母就請了一位老翰林教他古文,一位洋學生教他英文,還讓看家護院的王師父教他武術。

在郭寶昌14 歲時,開始讓他喝酒,16 歲開始抽煙,郭榕叮囑著他說:「這個家的所有爺都會抽煙喝酒,你不會怎麼行?為了生存,為了立住,沒有拳打腳踢的功夫是不行的。」

不光要會抽煙喝酒,還要會賭博,必須上台桌跟他們賭,不是為了贏錢,而是為了鍛鍊他要輸得起。

並且郭榕一直告訴郭寶昌,你今後是個做大事的人。

然而就是這位對養子傾注所有心血的養母,被郭寶昌傷透了心。

郭寶昌長大後才知道自己是被買來的。有一天親哥寫信跟他說母親病重,問他要不要去見親生母親,他很好奇,便去了。

見生母的事,對郭榕的傷害很大,她一生為郭寶昌付出很多心血和金錢,除了在教育上的金錢付出,還有一直給郭寶昌三姨的封口費。內心深處,她很牴觸郭寶昌去見生母,後來她悲傷地說:「你終究還是要去找你的親生母親。」

然而那時的郭寶昌去見生母只是出於好奇而已,他對生母根本沒有感情,但因為不會表達,導致養母對他的誤會越來越深。

即使在養母去世的時候,他們母子之間的誤會仍未解開。

他的遺憾,除了養母,還有兒子。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郭寶昌與他的第一任妻子在勞改場相遇,然而貧賤夫妻百事哀,7年後兩人最終分道揚鑣。

由於郭寶昌長期以來忙於工作而忽視了家庭,所以離婚後兒子歸妻子,1980年前妻帶著兒子飛往非洲投奔親戚。

從那時起,郭寶昌和兒子就分隔兩地。

1981年,郭寶昌再婚,但因為性格不合,與第二任妻子的婚姻只維持了3個年頭,沒有孩子的兩人便好聚好散。

妻離子散,歷經2次失敗婚姻的郭寶昌,心灰意冷,沒想到他最後卻有了相伴到老的良人。

郭寶昌第三任妻子是演員柳格格,她來自山東青島,比郭寶昌小15歲。柳格格從小學習京劇,後來成為文工團成員,在20世紀80年代初來到廣東電視台發展。

兩人接觸多了,漸生情愫,開始惺惺相惜起來,但誰也沒有捅破那層窗戶紙。

1995年,帶著積累的20萬資金,郭寶昌決定回北京寫稿籌拍《大宅門》,臨別之際,他不想錯過這段感情,於是壯著膽問了一句:「我現在快成糟老頭子了,如果我說愛你,你會反感嗎?」

柳格格掩面而笑,她終於等到這句話了。1998年兩人走進婚姻殿堂,這時郭寶昌已經58歲了,這個年紀他不想再孕育孩子,柳格格尊重丈夫的決定,後面一直沒有要孩子。

當時很多人不看好他們的婚姻,有人直接質疑道:「你這麼漂亮的女人,為何要嫁給一個窮老頭,還離過兩次婚?」

結果,柳格格滿含愛意地回答道:「郭寶昌是一本厚重的書,值得我一輩子去翻閱。」

在拍攝《大宅門》遇到瓶頸的那三年,郭寶昌稱那段時間他和柳格格過得暗無天日:「我們兩個九死一生,她為這個流了多少血,不是淚,是血,非常殘酷的。」

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也要幫他完成這個作品。」柳格格內心非常堅定。

兩個人想盡一切辦法到處找投資,柳格格也曾因長期忙碌緊張而住院搶救,郭寶昌一邊照顧妻子,一邊為投資四處奔波,一天下來,累得筋疲力盡。

回憶起那段苦日子,柳格格後來感嘆:「我覺得寶昌真是一個非常棒的男人!」

兩人一起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後來在拍攝《大宅門》時,已經60歲的郭寶昌精力大不如前,很多事都是柳格格在背後操持,她既是丈夫的工作助理,又是生活助理。

在接受魯豫採訪時,柳格格曾說:「我是一個非常要強的女人,能使我折服的男人只有郭寶昌,這輩子嫁給他值了!」

兩人情比金堅,互相扶持,不僅償還了所有債務,而且生活越來越好。

更令人欣慰的是,2013年,已經七十多歲的郭寶昌,突然接到兒子從非洲打來的電話,表示想回北京定居,那一刻郭寶昌不禁淚流滿面,他激動地表示:

我錯過了他的成長時光,但我很慶幸現在能和他一起生活。

這年秋天,在首都機場接機時,郭寶昌父子相擁而泣,郭寶昌的兒子回到北京定居。

隨著年齡的增長,郭寶昌患上了老年病,80歲開始咳嗽不止,需要非常細心地照顧,不能吃太硬的。

柳格格就每天換著花樣做飯,熬米粥,為了讓郭寶昌的身體更好一些,她一心照顧郭寶昌的生活起居。

雖然晚年患病,但郭寶昌仍筆耕不輟。

年歲越大,郭寶昌越是懷念過往,他以一些小人物為主角,2021年出版了散文集《都是大角色》,他說:「我一輩子在小人物的河流里蹚來蹚去。他們不被歷史關注和記載,但在我的生活里走過,時刻提醒我生活是怎樣的。」

「每到大風起兮的時候,我的思緒總隨著風回到那個年代……」80歲提筆,到83歲時這部60萬字長篇小說《大宅門》最終定稿。

據說,他是在改稿的過程中不小心摔倒突然離開的,雖然走得急,但是他的絕世之作,是他給人們留下的寶貴文學財富。

他的突然離去,使妻子柳格格陷入了悲痛之中,希望柳格格保重身體,早日走出傷痛。郭寶昌的離世也讓兒子感到難以承受。

10月11日,郭寶昌離世,尊重本人及其家屬的意願,不舉行告別儀式,一切從簡;眾人只能在以前的視頻、文章中去懷念他了。

「一個人一生就一部代表作,我一輩子離不開《大宅門》。我就想告訴觀眾,有那麼個時代,有那麼一批人曾經那樣地活過,這就夠了。」郭寶昌的執著和清醒,不僅激勵著自己,也影響著眾多朋友,甚至是整個時代。

他值得尊敬,也值得緬懷。

作者簡介:青允,富書作者,第4本書即將出版,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ee9fb09099d4401475e3f16aea723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