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建石滬到「海峽石滬群落」

2023-03-27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從福建石滬到「海峽石滬群落」

從福建石滬到「海峽石滬群落」

行走在福建的基岩海岸,你會發現,潮間帶上築起一道又一道弧形石堤,往往上百米長,仿佛鑲嵌于海岸的美麗花邊。 它們是利用潮差原理進行捕撈的一種定置漁具,叫石滬。

福建是我國記載石滬最早的地區,明代石滬在此已經蔚然成風。清代石滬跨越海峽,傳播到當時的福建省台灣府諸縣。至今, 台灣海峽兩岸依然是中國石滬最密集的地區,形成了獨特的「海峽石滬群落」景觀。

澎湖石滬是「流」還是「源」?

滬是利用潮差原理而設計的陷阱式漁具,全世界都有,史前人類就已經發明了滬。用竹子建造的滬,稱竹滬;用木頭建造的滬,叫木滬;但它們在海水中堅持不了多久。我們今天見到的古滬,基本都是石滬。

最簡單的石滬,就是建在潮間帶的一條石堤,潮來魚入,潮去魚留。講究點兒的,會根據潮間帶的地勢、風向、潮流等因素,精心設置滬堤、滬門和滬房等構件,產生各種複雜的變體,包括「滬中滬」,令人讚嘆。

碧藍海水中,莆田市秀嶼區埭頭半島的田邊村石滬群依次排列。若等到潮水合適的時候,俯瞰田邊村石滬群,可以看到五口石滬

澎湖石滬因為留存數量多、造型優美,成為一種旅遊景觀蜚聲海內外。詳細統計表明,澎湖群島共有石滬581處。當地學者著文《神奇石滬:由澎湖傳遍世界的捕魚手段》,猜測石滬是南島語族的遺產,隨著南島人的遷徙步伐,從澎湖、台灣傳播向菲律賓、印尼、澳大利亞以及太平洋、印度洋諸島。

然而,考古學家在英國、日本、北美、南非等地都發現了史前捕魚石滬或石堰的遺存, 可見石滬與南島語族並無必然聯繫。更合理的推測是,猶如弓箭、骨針和漁鉤,很多地區的古人類獨立發明了石滬。

澎湖石滬似乎也與南島語族無關。澎湖的居民全是明末以後從福建遷過去的漢族;澎湖在清代隸屬於福建省台灣府。澎湖有關滬的文獻記錄,最早見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高拱干《台灣府志》卷五:「澎湖大小網、泊、滬四十張口……大滬二口……小滬二十口。」但這裡所說的「滬」,到底指「竹滬」還是「石滬」,還不清楚。

莆田市秀嶼區田邊村的石滬目前具有多重使用功能:既能抓魚,還能養海蠣,甚至養鴨子。圖為田邊村的村民在收運海蠣作業,這裡的石滬內外都養殖著海蠣

廈門學者黃紹堅在《閩台石滬的起源與傳播》一文指出,這首詩的意思是,「番丁」受僱於漢人「頭家」,在海濱石滬中射箭捕魚,繳納漁獲。他說,這恰恰證明了 石滬並非台灣原住民的原有技術,而是由漢人從大陸帶來的,台灣原住民只是被雇用去看管石滬。

黃紹堅考察了澎湖和台灣關於石滬的文獻記載,得出結論:「 清代台灣地區的石滬發展,顯示出由大陸、經澎湖/馬祖、再向台灣本島傳入的清晰過程。

圖為田邊村的村民在石滬里勞作,有時小潮潮水退不幹凈,他們就下水用網兜捕魚。圖上的石滬滬牆有一人多高,這並不稀奇,因為石滬需要具有足夠的高度,才能留住魚蝦。

石滬最早出現於明代福建,原因有三

唐代詩人陸龜蒙說:「列竹于海澨曰滬。」可見早期的「滬」,就是插竹於海邊的竹滬。上海市簡稱「滬」,就是因為當地居民早期多從事「滬業」——用竹滬捕魚。

我國有悠久的圍滬捕魚歷史。特別是閩浙沿海,平均潮差可達四五米,是我國沿海潮差最大的地區,適合發展滬業。漁民們往往在海岸邊密密插一排竹柵欄,漲潮時海水淹沒了柵欄,魚群隨潮而入;退潮時,海水從柵欄間流過,留下無法脫身的魚蟹,只需撿拾而已。遇到颱風天氣,漁民不必出海,每天也有新鮮的漁獲。

圖為田邊村村民養殖的鴨子,每次落潮,村民先抓魚撿螺,然後才放鴨子下去吃小魚小蝦。當地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可見一斑。

唐宋以前的文獻,多記載江浙沿海的竹滬。宋代,福建的竹滬也有相當規模,淳熙年間《三山志》稱:長溪縣(今寧德市霞浦縣)連海里,「濱海之民,多滬業」。 明代,福建滬業十分興盛,並出現了石滬。

更早的石滬記載,來自明代周瑛、黃仲昭修撰的《重刊興化府志》。該書於明代弘治十六年(1503年)成書,清代同治年間重刊,是莆田現存最早的一部府志。《重刊興化府志》卷之十一「戶紀五」有兩處提到「石扈(滬)」,其一云:「莆田縣黃石河泊所管……五澳,石扈三十八所,網門一百所。」其二云:「莆田縣莆禧河泊所管……八澳,石扈八十八所,網門六百二十一所。」

石滬有正式與簡易之分。很多石滬非常簡單,人們利用潮間帶的現成岩礁,補築幾處滬堤,留出滬門,就是一個簡易的石滬,看上去若有若無。正式的石滬比較完備,屬於大型定置網漁具,官府要登記徵稅。《重刊興化府志》記載的126口石滬,應該屬於正式石滬。此外,更有數不清的簡易石滬,沒有納入官方視野,散布在福建漫長而曲折的海岸線上。

福建明代為什麼會出現大量石滬?我想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福建沿海的 颱風比江浙沿海大得多,竹滬常被颱風摧毀, 更加堅固的石滬應運而生。二是與北方海岸不同, 福建多基岩海岸,到處是礫石灘,閩人又善於採石,擁有 修築石滬的現成材料和技術。三是 明代實行「海禁」政策,所謂「片板不許下海」,嚴重影響了漁民出海捕撈,他們被迫轉向「滬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築石滬。

莆田市秀嶼區埭頭半島頂端石城村外的礫石灘上,一連出露多口石滬,都是用花崗岩卵石砌築的弧形滬堤,沒有滬門。福建沿海恰好具備這些條件,故而成為石滬相當密集的地帶

攝影/陳偉凱

峰後石滬:海神的耳朵

研究石滬的煩惱之一是難以確定年代。惠安縣崇武鎮峰後村的石滬,又稱「峰後石獲」,據說是明代遺存。

峰後石滬建於什麼年代?村人都說, 石滬是他們的始祖陳上宣建造的。峰後是陳氏宗族村落,保存了較完整的譜牒資料。惠安文史專家陳金良先生最早對峰後石滬進行研究,在清代《飛錢陳氏族譜》中,他發現了一段記載。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峰後飛錢陳氏一世祖陳上宣親自主持創建了「石獲」,並引來一場與劉氏的官司。根據族譜所載,陳上宣於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間(1486年—1490年)遷徙到惠安縣崇武鎮峰後村開基。也就是說,峰後石滬大約建造於公元1500年前後。如果這個結論可信, 峰後石滬堪稱福建現存已知年代最早的石滬,也比任何一座澎湖和台灣的石滬都要古老。

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的峰後石滬被當地人叫做「石獲」。

圖為峰後石滬邊,有人在沙灘上耙花蛤。

由於缺乏人力維護,峰後石滬被泥沙填埋,滬堤高度不夠,基本無魚蝦可抓,村民平時在石滬里撿拾海螺花蛤等貝類。

建造石滬是巨大的工程,搬移和壘砌成千上萬塊巨石,需要動員整個宗族的人力;而後續的維護和修繕,也需要整個宗族一代代接力進行;因此石滬的產權屬於整個宗族。陳金良先生說:「陳氏宗族規定,石滬中的魚,每天由全族中的各房頭輪流收穫,全族各戶都要來幫助收魚。輪值主自行決定要分給各戶多少魚。至於官府向石滬徵稅,則由各個房頭平均分攤……正月初五全族成年男女都要到海灘加固、維修石滬,這項規定一直到解放後還在執行。

當地群眾長期流傳著一句口頭語:『正月初四吃祭祖,初五修魚滬。』圍繞著石滬,峰後陳氏形成了特殊的撈捕、維護、分配、管理方式,甚至還有宗教性的祭『滬公』儀式。」新中國成立後,峰後石滬收歸生產隊,所有漁獲歸全村所有。 因為傳統的管理制度受到破壞,缺乏維護,峰後石滬逐漸荒廢。

圖為俯瞰峰後石滬。而今,海潮拍打空蕩蕩的石滬,不見魚影,唯余寂寞。

整美石滬群:海岸線上的優美花邊

石滬往往是長達兩三百米的龐然大物,矗立在海邊,蜿蜒如長蛇,按理不難發現,實際上並非如此。首先,絕 大多數石滬早已廢棄、崩潰、垮塌,看上去與亂石堆無異,很難分辨。其次,如果 遇上漲潮,海水漫過石滬,即使你來到它跟前,也茫無所見。

整美半島的玄武岩石滬群,比較完整的尚存15口,連片分布於海灣之中,如亮麗花邊鑲嵌于海岸線上

整美半島位於漳州市漳浦縣佛曇鎮,是火山岩地貌,遍地都是烏黑的玄武岩。半島外面,還有兩個小小的無人島。半島南端的「U」形海灣里,沿岸一溜散布著13口石滬,向外面劃出一個又一個弧形,仿佛鑲嵌在海岸線上的優美花邊。

修築石滬大多是就地取材,根據地點不同,材質分別為花崗岩、玄武岩等不同種類的石塊。

圖為漳州市漳浦縣整美石滬群,這裡的石滬滬堤都是用玄武岩壘成的

外嶼西側的5口石滬比較完整,都是玄武岩巨石壘砌的一道滬堤,黑黝黝的,沒有滬門和滬房。潮水還沒有退盡,兩三位婦女和老人提著籃子,在滬內的石頭上撿海貝、撬海蠣。

圖是整美村的村民清晨時分就開始在石滬里抓魚,據當地人說,由於船隻在海上過度捕撈,石滬里的漁獲已經很少。

海灣外面那個離島上還有兩個小石滬,空島無人,潮漲潮落。整美村民告訴我們,村裡原來有二十多口石滬,多年失修,大多都毀了,「如今海里沒有魚,石滬也沒用,只有些老人退潮後去撿點海螺。」 整美半島的玄武岩石滬群,比較完整的尚存15口,連片分布於海島、海灣,是我在閩南地區見到的最大石滬群。

石滬往往修築在風浪大的地方,因為風浪有助於魚蝦隨潮水進入石滬。圖是漳州市漳浦縣佛曇鎮整美石滬群里一些被遺棄的水泥桶,原是用於養鮑魚的,大浪洶湧而來,把水泥桶的蓋子沖毀,魚苗渺無蹤跡

平潭石滬:人去滬空,唯余潮聲

平潭是以海壇島為主體的群島縣,如今改為平潭綜合試驗區。民國《平潭縣誌》卷四「山川志」詳細列出了滬、竹滬、鱟滬、石滬等81處,其中明確記載「石滬」的有15處。平潭石滬有個特點,退潮後滬內還留有海水,需要人用小網捕撈,只有大潮後才會徹底排干海水,漁獲特別多。石滬捕撈的主要是小型漁獲,如鯷魚、丁香魚、小石斑、螃蟹、章魚等。偶爾也會困住大魚,1938年嶼頭島田下村的石滬曾捕到248公斤的石斑魚。

福建的海島,都經歷過清初的「遷界」,有20年時間變成無人島。小庠島的居民都是康熙年間從福清等地遷來的。按砂美村人李遵雲的說法,滬樓這地方原來只有石滬,怕人偷魚,人們在岸邊建了草寮看滬,住的人漸漸多了,草寮變成了石厝、樓房,形成聚落,所以叫滬樓村。這是一個因看滬而興起的村莊。 如今,人去滬空。

平潭長江澳石滬的造型很有特色,是熱門的遊客打卡地,沙灘上的石滬群線條柔和、極具美感,比起捕魚的本職,似乎更具觀光功能。

來到平潭北部的長江澳,遊客很多,海灘上散落著幾處圓形或迷宮形的石滬,仿佛凝望天空的眼睛。原來, 石滬已經被改造為特色景點,成為遊客親水打卡的勝地。

倘若無人維護,石滬就會在風浪中逐漸鬆散,甚至消失。幸運的是,福州市平潭縣大練島上的白礁滬有人維護,保存尚好

攝影/陳偉凱

大練島是一個離島,如今已經通車,我去的時候正遇到漲潮,但南岸圍東村的白礁滬沒有被淹沒。白礁滬顯然有人維護,滬堤長而整齊,西南端與岩礁相連,岩礁上有座小廟,岩礁與海岸之間的沙灘形成了天然的滬門。 這是我在平潭見過的最優美的石滬。

圖為從另一個視角凝望白礁滬,可看到京台高速平潭公鐵大橋從遠處橫跨而過。這是本文作者在平潭見過的最優美的石滬

星羅棋布,獨特的「海峽石滬群落」

石滬是古代海洋漁業的文化遺存,矗立在海陸交匯處,潮汐往復,冬去春來。石滬不是永恆的,如果無人使用和維護,再堅實的滬堤也會被風浪摧毀、倒塌、散亂一地,最終復歸於自然。

歷史上的福建海岸,從北到南,遍布數以千計的石滬。黃紹堅告訴我,寧德市霞浦縣沙江鎮圍江村有石滬遺蹟,他和朱家麟考察時曾看到過,拍下了照片。朱家麟在《從整美石滬群說起》中寫道:「廈門灣最晚近的建滬記錄是集美兌山、英村,1953年動工興建石滬,五年後鷹廈鐵路建成,杏林灣被攔截,基本沒有潮差,滬喪失了功能。」

圖中的兩口石滬不在岸邊,而在一座小島上,距岸邊約有五六百米,村民若要去這兩口石滬捕撈魚蝦,必須乘船方能到達。

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抗拒時間。古代的漁具都朽爛了,就算是石滬,在時光和風浪的侵蝕下,也要像雪人一樣消融。 歷史上的石滬,十不存一,即使僥倖遺存下來,往往千瘡百孔,潮漲潮落,殘破的石網裡一無所獲

從全國視野看, 台灣海峽兩岸是我國石滬分布最密集的地區,福建石滬群與澎湖、台灣石滬群,共同構成「海峽石滬群落」,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漁業文化圈。這種獨特的石滬景觀,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漁業文化——「滬業」傳播到閩台地區,適應當地地理、氣候、洋流、歷史和社會文化等因素,自然演變的結果。如果沒有明清時期的長期「海禁」,沒有閩台地區強大的宗族社會組織,海峽兩岸的石滬不會如此普遍,蔚為大觀。

像土樓、白瓷、紅磚厝、烏龍茶一樣, 石滬是最具福建特色的一種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漁業文明內涵和強大的視覺衝擊力。「海峽石滬群落」的概念,將閩台石滬的起源與演變視為一個整體現象,更具廣度和深度。

本文選摘自《中國國家地理》2023年3月文章:

《海中「珠鏈」 從福建石滬到「海峽石滬群落」》

撰文/蕭春雷 攝影/馮木波 等

責任編輯/趙暢 圖片編輯/吳敬

版式設計 / 介彬

審圖號 GS 京(2023)0592號

三個「自然省」的交會點:另一個視角看梅里

撰文/單之薔

黔西刺豬洞 這裡有「洞穴鐘乳石界的天花板」

撰文/田稚珩 攝影/趙揭宇 等

亞非歐文明十字路口的「震傷」

撰文/王新剛 梁有源 攝影/趙楊 等

小熊貓 因可愛而瀕危

撰文/羅比 攝影/朱暉 等

海中「珠鏈」 從福建石滬到「海峽石滬群落」

撰文/蕭春雷 攝影/馮木波 等

干鹽湖 柴達木盆地的「主打景觀」

撰文/成政 攝影/王小炯 等

冰川入海流

在格陵蘭島探尋冰峽灣的原始野性之魅

撰文/秦昭 攝影/韓寒 等

中國化石獵人

從發現化石到化石科普的進步

撰文/李頎拯 劉千一 攝影/李頎拯 等

門隆溝、西絨布、卡爾山谷

喜馬拉雅深藏的三處秘境

撰文.攝影/馬春林 王梓軒

微信編輯:廣平

設計:巍巍

話題

這些海中石滬,你是否見過呢?

2022年6月丨滇西北賞雲

2022年7月丨中國「土樓之最」竟在潮汕

2022年8月丨欣賞雷暴的新趨勢

2022年9月丨海上出迷宮,南國有蓬萊

2022年10月丨黃渤海分界線上的海島奇觀

2022年12月丨洞穴里長出一碗」小湯圓」?

2023年01月丨它的再次蓄力,能讓江西重回巔峰嗎?

2023年02月丨在江西,走進地道古徽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939113db4f511620ec1c62bb52f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