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為全民閱讀探路
——2022新教育實驗研討會
專業引領敘事(下半場)點評
作者|李慶明
聽了十幾位老師的講述,有很多感觸,一個總體的感受是,新教寫作是在為中國的全民寫作探路。
朱永新先生曾說過:「如果說閱讀是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的話,那麼寫作就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無論是教師、學生還是父母,為了寫得精彩,就必須做得精彩、活得精彩,而精彩的寫,又能促使我們更加精彩地去做。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慢慢養成習慣,閱讀、思考、寫作便成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隨之終身受益。」
新教育實驗一開始就高度重視寫作,啟動了「師生共寫隨筆」「培養卓越口才」「教育在線博客寫作」等項目,可謂碩果纍纍。如今,新教育在全民寫作、網際網路寫作的時代洪流中,在國家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背景下,再次聚焦寫作主題,意義非凡!
下半場的六位老師的講述以縮影的形式反映了新教育寫作的景觀,展現了絢爛多姿的新教育寫作。
一是不同凡響的語文寫作。
首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江蘇泰州姜堰第二實小淮海校區的陳冬梅老師《用「發表」的力量生長小作家》的講述。從她的寫作園地走出了一群「小作家」。
語文寫作是學生寫作的主陣地,永遠值得深耕細作。語文寫作的成功深刻影響學生全部寫作的心態和生態。但它常常是孩子遭遇寫作滑鐵盧的地帶。大家不愛寫作,害怕寫作,不願寫作。姜堰第二實小語文老師陳冬梅的探索給我們深刻的啟迪。
陳老師的故事告訴我們:她身邊的「小作家」肆意生長,以致《泰州晚報》把「小作家」欄目編輯權都交給了給陳老師,可見陳老師孩子的寫作水平之高。但孩子文采斐然、風格不一的生花妙筆並非在孤立逼仄的「榨文」訓練、機械採集「好詞好句」等做法中獲得。它得益於新教育獨樹一幟的常態化「一日閱讀」也即「晨誦、午讀、暮省」的額外獎賞,得益於陳老師自身堅持不輟的寫作的感召,得益於她「拿著放大鏡看見孩子的亮點」和「把美的發現、發表出來」的「兩表」(表揚和發表)「約定」和「激勵」,得益於她用「小作家在生長」的微公號為孩子搭建的平台,從而印證了布考斯基說的「什麼也不能拯救你,除了寫作」的見解!」如何把語文寫作做得更好,陳冬梅老師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標杆。
二是別開生面的學科寫作。
新教育學生寫作超越語文寫作,在各學科領域遍地開花,形成「全學科寫作」的新景觀,並向我們展現了通過全學科寫作,讓寫作成為孩子重要的學習工具,也即國外跨學科寫作所謂「以寫促學」(writing to learn)的新理念和新視域。
江蘇南通海門區東洲國際學校初中數學老師茅雅琳在《詩意可抵歲月長,靜待「數學」綻芬芳》的講述中以她倡導和踐行的「趣動數學」結出的數學寫作果實,賦予了數學的美感與詩意。這特別不容易,在初中和高中存在中考和高考的導向,這時老師還能夠通過教學模式的引領,吸引學生從事數學寫作,難能可貴。
茅老師致力於「趣動數學」研究,找尋到一座連結文學與數學、技能與情感的橋樑——「數學小論文」寫作。每月底周末,學生亮出數學理性與文學感性交融的特殊作業——數學小論文。她以優秀數學詩文欣賞為基礎,以表達真情實感為目的,以「一節新課的學習體會」、「一個概念的深刻剖析」、「一類題型的歸納總結」、「一道難題的思維過程」、「一種方法的推廣運用」等為寫作主題切入口,讓數學學習走出一條詩意的路徑,讓學生成長的行走地帶綠草如茵,鮮花盛開。9年不到的時間,孩子們累計撰寫數學小論文1300多篇。
河南開封貞元學校科學教師石星星的《打開生命,看到一束光》,則用她的「科學寫作」研發打開一束照亮科學教育的光。石老師對科學教育表達了自己的見解,獨具慧眼地把「用科學的語言去表達世界」的科學寫作提升到科學核心素養的高度。
石老師令人信服地表述了小學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科學表達的目標與方法,她認為,小學低段和中段主要以寫繪呈現認知發展,我手寫我心,觀察一朵花、一個動物,加以科學理性的解釋,最後用寫繪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知,涵蓋生物的形態結構圖及生存策略和自己原有觀念的更新與思考。她甚至鼓勵孩子們進行詩歌創作,是與生命進行連結最好的方式,是感性認知與理性之思的整全表達。小學高段乃至初中的科學教育,則結合科學閱讀和影視欣賞,引導孩子衝破現象謎霧進一步探究,走進更理性客觀的領域窺探地球科學和物質科學領域的世界本質,從事科學論文寫作。石老師分享了五年級課程穿越及落實為例分享了科學寫作的兩個精彩案例。人均論文6篇,人均字數1500左右甚至有的孩子每篇字數達到3-5千的驕人成績,揭示了科學寫作「以寫促學」的真諦!
三是成就自我的教師寫作。
教師寫作是成就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種重要手段。新教育寫作不僅在學生學科寫作上有突破性建樹,而且在教師寫作領域起步很早,獨領風騷,影響巨大。湖北松滋市實小黃華斌校長的介紹堪稱教師寫作的新型典範。
黃華斌校長在《以筆為馬,奔赴教育的詩和遠方》的講述中介紹了他們學校教師團隊的「生命敘事」特色。學校藉助新教育「生命敘事」的理論和獨特方式鼓勵教師寫作,他在五個方面介紹了他們的做法:
首先,通過「項目驅動」,營造教師敘事場景。取消各類常規工作總結,代之以「教育敘事」,這很不簡單。我做了20年的校長,也沒有完全做到這一點,但後來越來越覺得教師敘事,包括管理人員、校長的敘事是在太重要了。
其次,通過「會議分享」,聽到教師拔節聲音。變「教師例會」為「榜樣故事會」,變「班主任例會」為「優秀案例敘事研修」,變「讀書會」為「讀思會」,促進教師口頭和書面寫作。
第三,通過「上清走筆」,呈現教師生長模樣。黃校長在自己的公眾號開設了以一個「上清走筆」專欄,專門推送老師的「生命敘事」400多篇,成為有影響的地方品牌公號。
第四,通過「故事首席」,編織教師幸福生活。以前我們講校長是「課程首席」「教研首席」「教學首席」,黃校長則把自己變為「故事首席」,來編織教師的幸福生活,其實是用寫作作為學校管理的手段,用黃校長的話就是做好「筆尖下的管理」,不放棄校長講故事的機會,不是長篇大論,布置事務,而是一有機會就講述自己的故事,並和教師一起營造幸福的教育生活。
第五,通過「敘事研究」,助力教師找到門道。教師的成長和他的研究方式、模式、路徑是有密切關係的。我們以前甚至現在還在要求教師寫正規的論文,但是黃校長抓住教師成長的獨特性,以敘事研究的方式,並且引入梁衡的「五字訣」即形、事、情、理、典,作為「敘事標準」,形成寫作策略體系。
四是和諧共生的共同體寫作。
共同體寫作是新教育的一大創舉。共讀共寫、共同成長,成為建設教師命運共同體、學校命運共同體和教育文化共同體的必由之路,成為朱永新先生所說的共同體每個成員心靈的窗口、靈魂的寓所、青春的陽台,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下半場的講述中,有兩位老師向我們呈現了共同體寫作的一些很有意思的做法。
首先是任敬華的「弘毅班」在共寫隨筆中讓每個人「遇見更好的自己」。
來自江蘇省新沂市行知學校的任老師的《在書寫中遇見更好的自己》的講述向我們介紹了她帶領「弘毅班」的孩子們和新父母們開啟共寫之旅的故事。他們通過「家校信:架起心的橋樑」,通過「真情詩:傳遞愛的力量」,通過「隨筆集:記錄美好時光」,在相互激勵一起書寫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了教育生活的美好,還遇見更好的自己!
任敬華老師總結出「海閱讀、深思考、引詩情、寬視野、大分享」的「弘毅讀寫模式」,在享受詩意生活的同時,寫作水平也突飛猛進。這幾年,孩子們在各類詩歌作文競賽中近100人次獲省市級獎,有的被中國家庭報等平台選用。任老師也發表文章近30篇。
其次是盧振芳老師的「師生共寫」結成心靈密碼,讓大家享受風景無限。
山東濱州逸夫小學盧老師《情滿心懷,花開筆尖》的講述一開始就以一段話深深吸引了我們:「如果有一粒種子可以開出絢麗的花把整個春天留住,這粒種子便是新教育;如果有一種力量可以結成心靈密碼享受風景無限,這種力量便是師生共寫。」
從2014年與新教育「師生共寫」結緣,從「海燕班」到「溢彩童年班」,從「揚帆班」到「太陽花班」,共寫成長了四批孩子,也讓盧老師青春煥發,更體驗到和學生共同編織的幸福。她從「引領啟寫」「活動助寫」「激勵促寫」的「啟航·上路」,到「種植導寫」「拓展擴寫」「發表勵寫」的「激趣·追逐」,再到非同一般的「迴響·收穫」。盧老師一直做「有故事的老師」,讓學生沐浴在故事裡;學生們繼續他們的日記,讓日子生活在幸福里。7年陪伴,四屆學生的「溫暖故事」突破百萬字,在各類雜誌發表文章無數,在作文大賽獲獎無數,教師也發表文章10餘篇。師生共寫讓盧老師傾心於詩意的生活、醉心於美麗的過往,找到了年輕時的幸福模樣。
接下來,我想結合六位老師的講述,談談我對新教育寫作一些基本問題的看法。不管是學生、教師還是共同體寫作,必然有一些基本問題、基本規律,這些基本規律是我們寫作和成長的嚮導。
新教育寫作與新教育閱讀一樣,碩果纍纍,光彩照人。何以如此,有無秘密?這些精彩的敘事對我們進入新教育寫作的堂奧有何啟迪?
我們看到,市面上有大量的關於「寫作秘訣」、「寫作寶典」之類的著作,可以說是琳琅滿目,也可說是充斥圖書市場。好多人認為寫作是有秘訣的,對此,我很謹慎地加上一個雙引號,表明我自己覺得寫作是否有秘訣,還說不清楚。我現在能做到的是先把自己各種雜亂的想法先「清空」,然後回到一個原點上,來談談寫作「秘訣」的看法。
首先要承認的是:寫作是難的。
這裡套用了蘇格拉底的一個說法,當年蘇格拉底和弟子們在談論「美」的問題時,說了一句「美是難的」,美到底是什麼?你說不清楚,大家七嘴八舌,你說美是這個,美是那個,這是美的,那是美的,最後蘇格拉底說「美是難的」,說了一段這樣一個看似定義又根本不是定義的話。
寫作也是難的。杜甫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題》)文章是不朽之盛事,但個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美國作家庫爾特·馮內古特說:「我在寫作時,感覺自己就像是個四肢全無、只能用嘴叼著蠟筆畫線的人。」
不少人,包括學生、教師、家長等,對閱讀樂此不疲,卻對寫作望而生畏,望而卻步。我在招生期間讓家長寫作,很多家長非常驚訝、緊張和犯難。「怎麼還讓我們寫作啊?!」閱讀是輸入,主要是讀者與文本的關係,相對比較簡單;寫作是輸出,則涉及寫作作者、生活、讀者、媒介等之間複雜得多的關係,還與作者的個人素養,他對現實生活的積累與感悟,對讀者心理的預期與認知,對寫作過程的運思與表達,如此等等有關。因此,相對而言,寫作遇到的困惑更多,難度也更大。
但寫作與閱讀得關係是如此密切,它們仿佛一對孿生兄弟,如果只有閱讀而沒有寫作,只有輸入而沒有輸出,你就只能做個「沒嘴的茶壺」,你就只能擁有一個封閉得人生。
儘管寫作是難的,但我要特彆強調的是:寫作並不神秘!
「我是一支愛寫作的鉛筆」。儘管開始也害怕寫作,但在中學時代就愛上閱讀與寫作,那時還在「文革」時期,因為崇拜自己的語文老師,背過《新華字典》《成語小字典》,抄過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王力的《詩詞格律》等書,寫過一些古詩和現代詩。
大學生活讀的是中文專業,那時寫了很多論文、詩歌,包括年輕時代必寫的大量書信等等。81年大學畢業進入師範工作,繼續以讀書和寫作取樂。寫過大量詩文,發表或出版過不少學術論文或著作,有300餘萬字,涉及文史哲好多領域,僅僅百科全書的詞條,我一個人就寫了二十多萬字。不過也有五六百萬字涉及文學、哲學、歷史、教育的文稿束之高閣,羞於見人。現在退休了,再回頭看看這些文章,覺得還可以加工加工拿出來發表。
到底寫作有沒有「法寶」?我還是謹慎地在這兩個字上面打個引號。我結合剛才的六位老師或校長的講述,結合我個人、弟子和我閨女李筱寅的寫作,談談自己的看法。我從來沒有指導過她,她也從未進過什麼「寫作班」,但很小的時候就寫過分不少童詩,小學就寫過文學評論,比如評論過王熙鳳,拿過獎,還出版過小說集。秘訣在哪裡?其實不複雜。寫作難,但並不是高不可攀的。新教育寫作追求平民化、大眾化,用不著像作家那樣,特別是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作家那樣要求自己。那樣的作品不要說寫了,我們看都看得很累,比看論文還要累。「法寶」究竟在哪裡?
說得通俗一點,我總結出寫作的四大「法寶」:
第一大法寶是「源:感物而動」。
寫作是有源頭的。用古人的話來說,叫做「感物而動」。總有什麼讓你感觸、感受、感染了,有了寫作的素材。因為寫作來源於生活,這是寫作的第一原理。劉勰就說:「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這幾句話基本事就把寫作最基本的「秘訣」揭示出來了。關於這一點,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里說得非常詳細,就是講「詞」與「物」的關係,「文章」與「生活」的關係,比如:「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我們要「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生活」,因此,新教育寫作一定要植根於我們以幸福完整為價值取向的教育生活。在廣義的教育生活里,我們孩子的生活、教師的生活、家庭的生活、社會的生活、精神的生活,都可以成為寫作的源泉,你只需要細心地觀察,細心地積累。有了這個源頭,你還真不要擔心不會寫作,或者寫作很難。所以,應當強化生活的感受、生活的積累和生活的感悟。
第二大法寶是「流:以讀促寫」。
生活是「源」,那有沒有「流」?有,那就是閱讀,就是「以讀促寫」。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徐則臣說過一句話:「如果我有十分的時間,六分用來閱讀,三分用來生活,一分用來寫作。」把閱讀看得如此重要。也許你可以改為「六分用來生活,三分用來閱讀」,但閱讀的分量還是很重的,比單純的搜腸刮肚地寫作重要得多。生活是「源」,閱讀是「流」,二者結合,寫作才能源流匯響,盈科而進。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這裡要提醒大家的是,「以讀促寫」「讀寫結合」不能像科舉應試那樣,把讀的經書和寫的文章完全沒有區別地纏結在一起,寫作的文章無一字無來歷,這樣的讀寫結合不可取,應該擯棄,應當在讀和寫之間保持一種張力,不是全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而是在閱讀中領會作者對生活的悲劇、喜劇和正劇的理解,在閱讀中發現作者獨特的表達,他的修辭技巧,反覆咀嚼,讀著讀著,就把對作者生活的理解和修辭的應用,就會慢慢匯入自己的內心,化為己有。那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第三大法寶是「心:情動於衷」。
用《毛詩序》里的話來講就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寫作是有心理活動的。單純有生活,有閱讀,沒有心理活動,就不可能產生寫作。在寫作過程中,感情是最重要的,因為感情是一種驅動力,而且貫穿在寫作過程中,應當像劉勰所說的那樣「緣情而綴文」,而不能「為文而造情」,現在的語文寫作就有類似的問題,只有用感情來寫作,閱讀者才能「披文入情」。當然,寫作的心理不單純是情感,寫作的「情」與「理」,與「構思」,與「思維」,與「想像」等等都分不開,寫作是把真情、深思、構想、想像等融為一體的心理活動,只有那樣,才可能寫出好文章。
第四大法寶是「辭:咬文嚼字」。
寫作最終需要藉助語言的表達,也即修辭,包括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推敲琢磨等。「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究竟是用「推」呢,還是用「敲」呢?這就需要琢磨,就需要訓練。當然,你有寫作天賦,或者寫多了,修成正果了,可以不假思索地「出口成章」,就能「一揮而就」,但是為了求得進步,或者為了精益求精,就需要經歷咬文嚼字式的訓練,所以朱光潛先生在《談作文》中就指出:「天資和人力都不可偏廢。」尤其是初寫的人,得需要一些訓練。有的人寫作不「打腹稿」,有的人需要「打腹稿」,這裡面雖然沒有明確的界限,但一般還是需要「打腹稿」,也即需要「構思」,需要訓練。你看那些一流的作家,一流的詩人,大半都經過刻苦的推敲琢磨的訓練,要經歷「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的苦吟,「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的堅毅。我們今天的敘事老師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可能都是改了一稿又一稿,並非一下子就出口成章的。所以,我認為寫作就這麼多「秘密」了,還有更複雜的嗎?當然有。如果你想成為大作家,你可以研究各種不同流派和不同主義的寫作,那也沒有問題。但從教育寫作平民化、大眾化,全民化的角度來看,我覺得,無非也就這麼四條了,如果這就叫「秘訣」的話,那就叫它「秘訣」吧。但在我看來,它們還真不是什麼「秘訣」!
這就是我聽了幾位老師的講述產生的總體感受。最後,我把這句話送給大家:
踐行新教育寫作,共創全民寫作時代!
朱永新:真實美好的旺蒼新教育;殷才昌:紅城綠谷飄書香,師生共寫話成長
李鎮西:教育寫作是為什麼?——兼談三類教育教師的寫作(您是哪一類)
因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