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很多,從來就沒有四大戰神之說。根據題干所謂」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斬「,猜測提問者所指應該是哥舒翰、僕固懷恩、李光弼和來瑱。
不過我認為,其實郭子儀和李嗣業比哥舒翰更配得上這個稱號。
哥舒翰,丟失潼關被迫投降安祿山
哥舒翰是名將,但絕不是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神」。哥舒翰發跡於河西,在與吐蕃的作戰中屢立功勳,由此受到王忠嗣的賞識和提拔。
人們經常在戰場上看到一幅經典畫面,哥舒翰匹馬追趕敵將,一桿長槍搭在對方的肩膀上,然後一聲大喝。敵將回首之間,哥舒翰一槍扎進對方的喉嚨,接著他奮力一挑,將敵將挑起三五尺,重重地摔到地上。
哥舒翰的身後,他的家奴,十四五歲的少年左車跳下馬來,拔出腰刀砍下敵將的頭顱。主僕倆如同黑風雙煞,名動河西。
後來哥舒翰取代王忠嗣,主持了著名的「石堡城之戰」,用了不到十天時間就攻克了這座讓人聞風喪膽的堡壘。
安史之亂爆發時,哥舒翰已經患上了嚴重的中風,正在長安的家中臥床,卻被唐玄宗抬著上了前線,鎮守岌岌可危的潼關天險。
哥舒翰很清楚,以自己臨時拼湊起來的力量,根本不是叛軍的對手,因此他採取了一閉關自守的策略。
不料,楊國忠出於私利,卻不斷慫恿唐玄宗,逼哥舒翰主動出擊,將「守關」的任務變成了收復陝州。哥舒翰在重壓之下被迫改變戰術,卻在靈寶附近遭遇叛軍襲擊,三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潼關毫不意外地失守了,這成了壓倒唐玄宗的最後一根稻草。失去潼關天險,長安不久就淪陷了,唐玄宗成了流亡皇帝。
兵敗之後,哥舒翰被部下綁著送給了安祿山,為了活命,他選擇了投降,並主動幫安祿山招降唐將。只是哥舒翰的變節為人所不齒,那些曾經的老部下都選擇了與他斷絕關係,他的勸降工作毫無進展。
至德二載,唐軍收復兩京,安慶緒覺得哥舒翰就是個累贅,於是便殺害了他。從大唐名將變成安史叛將,又被新主子殺害,哥舒翰的人生讓人唏噓不已。
僕固懷恩,飽受猜忌無奈舉起反旗
僕固懷恩出身於鐵勒九姓之一仆固部,其家族世代為大唐守邊。僕固懷恩跟隨老領導郭子儀參加了平定安史之亂的前半程,後半程郭子儀被迫退出,僕固懷恩接過老郭的槍,率領朔方軍東征西戰,屢立奇功。
尤其是戰爭的收官階段,李光弼也遭遇信任危機,被迫退居二線後,僕固懷恩父子成了大唐唯一的擎天柱,並撲滅了八年之久的戰火。
僕固懷恩還有一個隱性的貢獻,他的三個女兒先後被賜公主身份和親回紇,換來回紇精銳騎兵的幫助。因此,僕固懷恩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的貢獻,要大於郭子儀,與李光弼不相上下。
但僕固懷恩「回紇丈人」的身份,居然給他帶來大麻煩。大唐與回紇的合作並不是一帆風順,雙方數次爆發危機,回紇還曾經幫叛軍對付唐軍。
有一次回紇可汗要求見老丈人,僕固懷恩嚇得躲起來不敢見。唐代宗親自出馬,請僕固懷恩以大局為重,務必說服可汗幫助大唐。
僕固懷恩雖然說服了女婿,但也留下了遭人懷疑的把柄。在一連串的排擠和打壓之下,僕固懷恩與朝廷越走越遠,進而失去了信任的基礎,最終走向了與朝廷決裂,甚至做出了聯合回紇、吐蕃入侵大唐的悖逆之舉。
後來郭子儀親自出馬,才平定了僕固懷恩的叛亂。僕固懷恩曾經抱著前來協調的宰相裴遵慶的腳,哭著訴說自己的冤屈,其母在僕固懷恩反叛後,氣得抽刀追殺僕固懷恩。
從主觀上,僕固懷恩不想反,卻最終被逼反了,連唐代宗都承認這一點,可以說這是一場悲劇。
李光弼,畏饞憂譏躲在藩鎮鬱鬱而終
李光弼是契丹人,他參加了大部分的戰爭過程,是平定安史之亂的首功之臣。
遺憾的是,他遭遇了朔方軍的一系列排擠,以及朝廷的懷疑,被迫在收官階段遠離主戰場,最重要的決戰沒能參加得上。
戰後朝廷對武將的猜忌和打壓,讓李光弼不再信任朝廷,他選擇了半割據,拒絕接受朝廷的徵召,在徐州苟且偷生。這期間,長安淪陷,唐代宗流亡陝州,李光弼都選擇了作壁上觀。
李光弼此舉讓人在部將心目中的地位銳降,面對田神功等人的質疑,他心懷愧疚,從此鬱郁不得志,病逝於徐州,享年56歲。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唐代宗對李光弼採取了極大的包容和耐心,始終沒有跟他撕破臉,其在長安的家人也一直收到善待。
來瑱,自願放棄兵權卻慘遭殺戮
來瑱是這些名將中最冤的一個,這位被稱為「來嚼鐵」的漢子,常年征戰於荊襄、南陽一帶,遏制住了叛軍南下的腳步。
後來唐肅宗和唐代宗擔心來瑱做大,試圖剝奪他的兵權。來瑱不甘心,慫恿部下阻攔朝廷的調令。後來唐代宗又暗中令兵馬使裴奰襲擊來瑱,卻被來瑱打敗了。
這一系列的內亂,讓來瑱警醒:再這麼下去自己必然會跟朝廷撕破臉,與其如此,還不如按朝廷的意圖交出兵權,入朝當一個無權的閒官不也很好嘛。
於是來瑱主動認罪,請求解除兵權入朝為官。這本來是一件皆大歡喜的好事,豈料唐代宗卻聽信讒言,冤殺了入朝的來瑱。
可以說,來瑱的死徹底寒了武將們的心,從此他們不再信任朝廷,而是選擇擁兵自重。唐朝的藩鎮割據,跟這個事件有很大關係。
跟來瑱一樣,被冤殺的名將還有高仙芝、封常清。不過此二人跟哥舒翰類似,是名將,但不是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神」。
高仙芝和封常清發跡於安西都護府,早就在西域和中亞的一系列戰爭中名揚天下。尤其是高仙芝(高句麗人),被世人譽為「山地戰之王」。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緊急徵調二人,高仙芝負責鎮守陝州,封常清負責鎮守洛陽。然而,封常清臨時拼湊的幾萬人馬根本抵擋不住叛軍,洛陽很快丟失。
封常清敗退陝州後,建議高仙芝棄守陝州,保住最後一點有生力量守住潼關。雖然他們的舉動不符合一個將領的職業操守,但客觀講,這是最理智的做法,他們是在用個人的罵名,為大唐爭取生存的機會。
遺憾的是,唐玄宗認為高、封二人犯下了叛國罪,在潼關城頭斬殺了他們,在才有了後來的哥舒翰出山。
可以說,唐玄宗的無腦行徑就是自掘墳墓,事實證明,當初封常清和高仙芝的策略是正確的。
如果非要評選所謂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神」,我個人認為郭子儀、李嗣業,甚至馬璘,他們比哥舒翰更配得上。以郭子儀和李嗣業的功勳,他們應該在來瑱之上。
郭子儀,飽受打壓兩次再造大唐
郭老簡直是中國人心目中的神,他一生飽受打壓,數次被解職,連祖墳都被政敵挖了。但老人家以古稀之年幾度出山,甚至在僅有二十幾個隨從的情況下,艱難地開始了拯救大唐的偉業。
郭老是戰神,也是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神,但由於他中途被解職,後半程的戰爭沒能參加,因此從戰績上不如李光弼和僕固懷恩。
但安史之亂後,老人家獨自一人再造大唐,這份功績舉世無雙。
更難的是,無論遭受多大的猜忌和打壓,他始終不忘初心,憑藉人生智慧和純而又純的忠心,數次度過危機,成了歷史上罕見的「功高蓋主」,卻又能保全家族、安度晚年的大神。
李嗣業,為國捐軀的大唐第一悍將
每次提到李嗣業,我總是情不自禁地熱血沸騰、肅然起敬。
李嗣業曾經是高仙芝的老部下,他所率領的陌刀隊就像一柄最鋒利的劍,從來戰無不勝。李嗣業人生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充當了大唐先鋒官的角色,哪裡需要衝鋒陷陣,就有他的影子。
在兩唐書中,收復長安的香積寺之戰最讓人血脈噴張。李嗣業裸露上身,手執長刀,率領他的戰友們殺入敵陣,他的陌刀所到之處「人馬俱碎」,讓敵人望之膽寒。
後來李嗣業升任涇原軍行營節度使,並參加了著名的相州之戰。此戰中,李嗣業依然是大唐的「軍魂擔當」,在激烈的廝殺中中箭受傷。
休養中,眼看傷口就要癒合了,唐軍九大節度使卻起了內訌,遭到叛軍的反攻。病床上的李嗣業聽聞戰鼓聲一躍而起,高呼「殺敵」,以至於傷口崩裂,流血數升而死!
其實,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還有很多,限於篇幅不一一列舉了,回答最後一個問題:為何這些名將大多都很難善終?
答案其實已經在前面的敘述中了:朝廷對武將的猜忌和排擠。
唐玄宗後期,藩鎮與朝廷的矛盾已經開始顯現,安史之亂的爆發,只是這個矛盾的「破防點」。
由於長期的對外征戰,以及「府兵制」的破產,大唐的兵力從「內重外輕」,迅速轉變為「外重內輕」,中央直控的禁軍還不到總兵力的20%。
隨之而來的就是藩鎮對兵權、財權和人事權的侵蝕,事實上形成了藩鎮逐步脫離朝廷控制的傾向。
安史之亂一下子驚醒了朝廷,從此藩鎮武將就成了朝廷嚴加防範的對象,那些戰功越大的「戰神」,也必然遭受到更多的「關注」。
我請朋友們注意,藩鎮將領的身份,註定他們必然與朝廷越走越遠。藩鎮將領都是地方豪族,甚至是寒族出身,我們稱之為「庶族階級」,這個階層在豪門政治的大唐,是永遠不可能進入核心階層的。
這種結構就天然形成了兩個中心,一個是以長安為核心的中央政權,一個是以藩鎮為核心庶族政權,二者之間根本無法融合。
這就是安史之亂後期,那些平叛的武將們為何與朝廷翻臉的根本原因,我們不能僅從皇帝昏庸,或者武將的悖逆,這些道德層面來評定是非。
人都是歷史環境的產物,無法擺脫,李光弼、僕固懷恩等人的悲劇,就是那個歷史時期他們那一代人的時代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