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訂閱 收聽音頻
種草成為了今天在中國市場開發新產品、新品類,找到消費者,最柔軟、最快捷、最艱難的一種場景和可能性。
——吳曉波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對於小紅書,我特別好奇。」
上周四,吳老師起了個大早,從杭州的家裡出發,來到了上海外灘,參加當天小紅書WILL商業大會。
按計劃,他將於下午四點左右,與來自歐萊雅、百勝中國必勝客、Babycare的品牌代表進行一場圓桌對談。
之所以提前出發,全天候參與,理由就是開頭的那句話。
好奇源於一個觀察。
他觀察到,疫情三年中,數據增長非常快的網際網路App,有不少都是剛需型的,比如辦公協同、電商App,但小紅書在其中「就很神奇」。
他在會上打趣說,世界上沒了小紅書不會怎樣,但因為有了小紅書,會發覺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發生。
「人生很多需求還是跟馬斯洛五大需求一樣,跟美好有關。」
而這也是來自全國的CMO(首席營銷官)集聚於此的原因之一:如何把這種美好轉化為商業世界的美好?
一天聽下來,吳老師給出了他的會後總結:
「第一,從三年多前的直播間,到今天小紅書的種草,到它做商業化運營,我們看到,人真正地越來越成為所有交易的一個終極節點。
第二,中國應該是全世界最殘酷的商業市場。中國去年人口年齡中位數已經超過美國了,38.5歲,但是中國的新中產,他們的平均年齡比美國年輕13歲,比日本年輕10歲。年輕人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喜新厭舊,喜歡嘗鮮,而像小紅書這樣的平台為所有的很激進的品類創新、產品疊代提供了一個好而溫暖的實驗場。
第三,過去三年來,中國商業世界,無論是耐用品還是快消品等等,產品們都在做三件事:第一是單品引爆,做大單品。第二是私域轉化。第三是全矩陣覆蓋。這三件事做完以後,一個品牌大機率就站住了。而小紅書希望提供一個全鏈路的服務。」
人是交易的終極節點
從普通人視角看,「種草」絕不是什麼新名詞,這個在2018年忽然冒出來的網絡流行詞,取代原來的園藝用語,發展成了一個動作與狀態——經一個人的介紹或轉述,讓另一個人喜歡上一件產品。
小紅書是「種草風」的發起方之一,被年輕人稱為「種草鼻祖」。
它是一個UGC平台,即用戶生成內容的平台,發布的內容被稱作「筆記」。
從名字上看,它隱含了三個屬性:個性、隨意性、真實性。
由於脫胎自「海外購物指南」,小紅書的筆記從一開始就具備了更強的實用性和分享性。
個性+實用+分享欲+真情實感,幾個維度湊到一起互相激發,越來越多的人到這裡來分享自己的生活,輸出冷熱知識,越來越多的人來圍觀別人的生活並攝取新知識,種草的和想要被種草的齊聚一堂。
再後來,人們從「大事問谷歌,小事問百度知乎」發展成了「遇事不決小紅書」,種草鼻祖成為了地地道道的「國民生活指南」。
截至2022年年底,小紅書的月活達到了2.6億、月活創作者有2000萬,筆記日發布量達到300萬+。在小紅書每天活躍的用戶中,60%會在平台進行主動搜索,日均搜索查詢量已經接近3億。
三年多前,吳老師初次接觸直播間時,想起康德的一句話:「人是一切的目的。」把這句話代入到如今的商業世界裡,他的總結是:「人在未來將成為一切交易的終極節點。」
從直播間到小紅書種草,正是這一趨勢的進一步凸顯。
圓桌對談時,吳老師問了三位品牌代表一個問題:當種草和改變消費者認知成為一個品牌需要乾的事情,它和傳統意義上的市場營銷、廣告推廣最大的差別在哪裡?
她們提到了這麼幾點不同:
第一,啟發性。
「平台提供了今天消費者關注的話題,告訴我們他們在過什麼樣的生活……不僅僅基於自己產品本身的功能特性,而且是讓產品融入消費者生活,幫他們解決問題,提升他們的興趣和美好,這是『種草』跟傳統廣告挺大的區別。」
第二,直接反饋。
「傳統廣告能找到精準目標客群已經不容易了,此外,就算撒出去了,也不知道消費者有沒有很有效地get到信息,但現在可以很直接地看到消費者對於產品種草帖子的直接回饋。」
第三,跟進疊代。
「我們基本上上市12個月內基於小紅書用戶的反饋進行很多輪疊代,可以讓我們不停地學習,做出更符合他們訴求的東西,對我們來說這是特別大的幫助,也讓我們不用通過打大廣告這樣的形式就把產品觸達到用戶。」
溫暖的實驗場
去年,吳老師同91歲的科特勒進行了一次連麥,這位把營銷變成一門學科的大師,在對談時聊到「一種信心」。
原話是這麼說的:
如果一個企業要賣車,不是鋪天蓋地投廣告就好了,而是要弄清楚大家真正需要什麼,然後再提供解決方案。當人們對解決方案說:哇,我得買下這輛車,你如果造的是這樣的車,我就會購買。此時此刻,這種需求就是製造這款車的信心所在。
如果一個企業要賣車,不是鋪天蓋地投廣告就好了,而是要弄清楚大家真正需要什麼,然後再提供解決方案。當人們對解決方案說:哇,我得買下這輛車,你如果造的是這樣的車,我就會購買。此時此刻,這種需求就是製造這款車的信心所在。
企業們如今在小紅書尋找的,正是這種「信心」。
它們有的從「熱詞」「黑話」找尋靈感。
比如奈雪的茶,在發現到了冬天,「烤紅薯」成為冉冉升起的熱詞時,就打造冬日特飲烤紅薯奶茶,產品出圈後,小紅書上「奈雪的茶」相關的新筆記增幅躋身平台TOP10、熱搜茶飲店排名上漲了215%。
圖源:小紅書
有的則是通過「解決問題」來堅定信念。
母嬰品牌Babycare的團隊是趴在小紅書上刷著各種痛點「養成」了自己的用戶洞察。
他們設計出了讓寶寶方便喝奶、接近母乳喂養體感的歪頭奶瓶;為吃飯慢的寶寶們設計出了可以保溫的碗。
圖源:小紅書
石頭科技進入到洗地機這個才「兩歲」的新賽道時,賽道已經開始變得擁擠,當它跑去小紅書尋求靈感時,卻發現在這個領域,人們的關注焦點在「智商稅」部分。
原因在於,人們在琳琅滿目、功能繁多的清潔賽道里,不知道哪種更適合自己,加上賽道太新,還處於早期使用者階段,產品不夠成熟,有不少用戶買來發現不符合或者低於預期。擔心自己花了「冤枉錢」。
為此,石頭科技也跟著用戶的「不符預期」打磨產品,致力於做細節,新款的洗地機,它提供自動烘乾功能,用深烘把滾軸烘乾凈。洗地機洗完地很髒的滾軸,不需要用手拿,它提供自清潔的功能,而且在自清潔的地方還有硬度達70度的刮刀刮掉滾軸上的髒東西。
在小紅書以上這些營銷策略,大致可以總結為三種:
1.解讀「黑話」「熱詞」,自創品類。
2. 找到業務盲區,反向定製。
3.販賣體驗,適度植入。
重新定義好產品
提到自己在小紅書的實驗時,「共創」成了許多CMO口中的高頻詞。
現場,吳老師拋出過一個問題:隨著「種草」文化慢慢普及,像小紅書敏捷交互型平台誕生以後,在中國做市場,好產品可能會被重新定義。
而他的疑問在於:什麼是「好產品」?好產品的特質是什麼?是品牌說了算,還是消費者說了算?
這是一個尋求「再平衡」的新過程。
現場,小紅書CMO之恆提到了兩個「打通」,對這個問題有了一個平台視角的解讀。
第一種連通,是將小紅書與其他電商平台數據進行對照,她說:
因為小紅書是種草全域轉化,小紅書跟其他電商平台數據在沒有打通的情況下,我看了30多個產品小紅書投放和它們投放的搜索量,搜索量呈現強正相關關係,最高的一個產品外溢搜索量是小紅書站內搜索量的44倍,其中只有一個品不行。我們反思別人都強正相關,為啥這個品不行?後來我們發現,因為小紅書站內的評價會影響消費者的決策。
因為小紅書是種草全域轉化,小紅書跟其他電商平台數據在沒有打通的情況下,我看了30多個產品小紅書投放和它們投放的搜索量,搜索量呈現強正相關關係,最高的一個產品外溢搜索量是小紅書站內搜索量的44倍,其中只有一個品不行。我們反思別人都強正相關,為啥這個品不行?後來我們發現,因為小紅書站內的評價會影響消費者的決策。
第二種,則是小紅書與企業數據打通。
一個企業的產品,在站內有哪些匹配的消費者,他們的行為和對產品的評價如何,都能在小紅書池子裡有所體現,企業收穫了更真實的用戶評價,也能針對性地用新的玩法來完善和重新構建。
之恆認為,小紅書是天然UGC場,有多元的海量用戶在平台進行主動表達,而這和企業自己做調研的數據是不一樣的,真實度、豐富度、新鮮度是非常有價值的。
這同時也點題了本次大會小紅書在商業化中對自己的未來定位:幫助企業實現更有效的種草。
但對CMO們而言,理解種草、玩轉種草,還需要經歷一個從0到1的歷練。
正如吳老師在圓桌對談結束後總結的那樣:種草成為了今天在中國市場開發新產品、新品類,找到消費者,最艱難、最柔軟,同時也是最快捷的一種場景和可能性。
本篇作者 | 和風月半| 當值編輯 | 何夢飛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 | 圖源 | VCG
活動最後1天,《每周來份曉報告》買1年送1年
暢聽暢看52期「音頻+圖文」報告
緊跟前沿趨勢,把握財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