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片」拍成這樣,觀眾怎麼會罵娘?

2022-01-05     畫扇描眉染盡席

原標題:「抗日片」拍成這樣,觀眾怎麼會罵娘?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八一電影製片廠,一個充滿年代感的名字。

八一廠的軍隊屬性,主要表現在八一廠的工作人員擁有藝術家和軍人的雙重身份,這就使得出品的電影無一不是根正苗紅,充滿正能量。

老一輩的人對於八一廠出品的電影大都有著濃厚的感情和記憶。

上世紀50年代的《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電波》、《回民支隊》等。

60年代的《林海雪原》、《地雷戰》、《槐樹莊》、《野火春風斗古城》、《地道戰》、《東方紅》等。

70年代的《閃閃的紅星》、《紅燈記》、《南海風雲》、《歸心似箭》等。

80年代的《今夜星光燦爛》、《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等。

每一部在當時都是頂呱呱的熱門大片,其藝術成就更是值得後人學習借鑑。

直到2014年八一廠出品的《我不是王毛》問世,這部「抗日片」憑藉毫無賣相的導演和演員,成功贏得了一眾好評。

當年片子一上映,就有神評說:「看海報像二次元,看簡介像喜劇,看劇照像主旋律,看演員像網絡劇。」

哈,敢情這是「四不像」電影。

首先,導演趙小溪,這個名字對於絕大多數人(包括我)來說都是「查無此人」。

除了《我不是王毛》之外,他作品裡評價最高的就是《顫抖吧,阿部!》。

演員呢,也沒什麼值得一提的:王大治、郭金傑、葛曉風……

除了一個三百六十度都是死角的王大治,這演員表簡直蒼白得可以。

然而這部成本僅270萬的小成本電影,最後卻頻頻獲獎,豆瓣評分7.9。

依照「取名寶典」上寫的老傳統,王大治演得這個二百五狗剩該是出生在3月3日。

博學多才的我立馬想到了杜甫那首《麗人行》,詩裡頭一句就是這麼說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故事倒不是發生在長安這城裡地方,不過三月三生的狗剩倒真是被一個名叫「杏兒」的花姑娘迷住了眼。

生來就是孤兒的青年屌絲狗剩同志,從小是被乾爹乾媽拉扯大的。後來乾爹看他眼煩,就打發他去少林寺學功夫,這一去就是十年。

這乾爹是個老滑頭,省了十年的飯錢不說,還落得個「教子有方」的名聲。

兒子王毛呢,是個傻子(真是個傻子),腦子不好使。

抗日戰爭片的主人公不是個高大上,而是個偷看姑娘上廁所的混蛋,這個設置倒是頭一回,挺新鮮。

不過孩哥是帶著準備好的錢來的,狗剩還是個窮光蛋。

村裡那些個資深吃瓜群眾,一聽狗剩回來了,趕忙擺了桌酒準備拿個第一手資料。

結果呢,狗剩在群眾的再三吆喝之下,打了一套不倫不類的「挑水拳」,備受嘲笑。

實際上,狗剩這十年里就沒學啥功夫,只做了一件事:挑水。

不過只有師傅看,狗剩負責望風。

就在吃瓜群眾敗興而歸開始冷嘲熱諷的時候,狗剩一個巴掌就把桌子拍成了兩半!

好嘛,練成了個鐵砂掌。

姑娘是真美,狗剩是真窮,手掌是真硬。

自然,蔫壞的狗剩乾爹可不捨得把自己水靈靈的姑娘嫁給窮屌絲狗剩,他可指著杏兒飛上枝頭為他賺大錢呢。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軍閥來村裡徵兵了,要征王毛去當兵。

乾爹為了保全自己的寶貝兒子,出了一個餿主意:讓狗剩代替王毛去。

這老狐狸打得一手好算盤,狗剩有功夫不容易死,就算死了也有撫恤金,他還能賺錢呢。

狗剩為了賺到二十塊大洋,最後也同意了。

接著,影片在時空形式上戲仿了《羅拉快跑》,進入三次循環敘事結構。

人物的悲歡離合在這三次循環中看似有所發展,但卻以一種怪誕的循環重新回到人生的起點。

狗剩這種人,俗稱「兵油子」,在戰場上要麼逃跑,要麼假死,要麼收拾戰場的時候從死人身上偷值錢的東西。

就這樣循環往復,直到攢夠二十塊大洋。

三次冒名頂替參軍,分別加入了國民黨、日偽軍和新四軍,可見毫無原則。

影片的結局並不歡快。

其實滑頭楊三一開始只是想狗仗人勢嚇唬一下他們,在目睹了接二連三的死亡之後,他開始慌了。

這」空手接白刃「的情節並不是空穴來風,影片不斷在故事發展中強調楊三對「人品」二字的執念,也有「我和狗剩打小就愛斗,但從來沒動過真格的」作為伏筆。

狗剩也是這樣。

在加入新四軍後,隊里的指導員頗像《大話西遊》里的唐僧,囉里囉嗦,時刻想做別人的思想工作。

在看出狗剩的猶豫之後,他放狗剩回去了,解決好問題再回來,同時要及時彙報村裡鬼子的情況。

可當狗剩滿心歡喜,飛奔著回村,眼看著就要和杏兒成親了的時候,他見到的是滿地的鮮血和屍體。

末尾,影片從黑白變為彩色,狗剩又一次見到了那個手執風車的女孩,她笑得那麼好看,那麼燦爛……

有人說夢是黑白的,那麼之前就是一場異常現實的夢罷。可是為什麼就連這夢,都這麼悲傷呢。

此舉轉符號化的家國形象代表元素為日常化的事物,無疑是一種有別於傳統敘述的表意體系的大膽創新。

「風車」一般所指「自由與解放」之意。

影片開頭的剪切中,一個手執風車的女孩對著狗剩微笑。這應該是童年時的杏兒,純真善良美好。

片中一共出現過五次月亮的鏡頭,都暗示著狗剩的心理狀態以及命運抉擇。

比如月亮第一次出現,上面覆蓋著杏兒美麗的臉盤,這說明狗剩是個徹徹底底的顏狗,也說明他對於杏兒的執念之深。

PS:這裡是在致敬蔡楚生導演的《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江春水向東流》對於月亮意象使用可謂登峰造極,其中同樣有主人公心愛的女子出現在月亮上的超現實主義場景。

《我不是王毛》讓我們看到,抗日英雄們也有慾望、私心、困惑,甚至是姑娘的舔狗,窮得叮噹響的屌絲。

它還原了真實的人性,這就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優點。

但作為一部小成本電影,《我不是王毛》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

不過,這也許是為了過審做出的妥協。

希望像《我不是王毛》這樣有意思有深度的抗日片多一點,少一點「手撕鬼子」,話說回來,這樣拍的抗日片,觀眾怎麼會罵娘?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童雲溪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14555260_120827730-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