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師》丨自殺3次未遂來博關注的孩子,打醒多少「無知」父母

2021-12-08     喵姐早教說

原標題:《女心理師》丨自殺3次未遂來博關注的孩子,打醒多少「無知」父母

楊紫的新劇《女心理師》終於開播了。面對當下快速發展的社會,人們在生活、工作以及人際關係方面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敵對的、焦慮的、孤獨的、煩悶的、焦躁的等等心理困惑,影響著我們的行動與決定。

為了引起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已取得了北師大心理學碩士學位的畢淑敏,從臨床心理師的視角創作了小說《女心理師》。

電視劇播出後我只看了幾集,但是前幾集的第一個案例,女學生尤娜的遭遇給了我很大的觸動。

主角尤娜是一個上高三的女孩,開場就是情緒崩潰要跳樓。

起因是尤娜與與同班同學小哲之間有矛盾,自稱在一次詩歌朗誦中被小哲從高處推下,在老師的了解下發現事實好像並不是這樣,於是再次找到尤娜求證,尤娜覺得自己不被大家信任,便情緒激動一時想不開要跳樓。

好在諮詢師及時進行了干預和引導,將她從天台上勸了下來。

很快她又經歷了第二次自殺,尤娜在游泳館中自溺,被救之後她的父母匆匆趕來,尤娜母親的第一反應是強硬的抗拒:我家娜娜是被我從小看到大的,她不可能會自殺,你們一定是搞錯了。

尤娜父親的第一反應則是: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千萬別再怪罪另一個孩子,再把事情鬧大就不好了。

這種截然不同的反應自然引起了尤娜母親的抗議: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父親你竟然不關心自己的女兒!

尤娜父母的分歧被心理諮詢師賀頓看在眼裡,她決定要對尤娜進行心理疏導。

母親不覺得女兒尤娜需要心理諮詢,但是她的態度僅在一個晚上就發生了轉變,因為她親眼看到了女兒從床上彈起瘋狂往自己臉上甩巴掌。

尤娜母親驚呆了,她才意識到孩子的問題已經不是簡單的叛逆。

開始我以為尤娜的問題就是遭受了校園霸凌,沒想到還有多層反轉藏在裡面,不僅不是霸凌,而是原生家庭出現了問題,導致了後面尤娜的一系列反常自殘之舉。

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我們才逐漸了解到尤娜的真實情況。

尤娜是小哲是同學,但是爭強好勝的尤娜卻十分敏感,感覺只要自己得到的關注比小哲多,就會很開心,無意間還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幫助小哲的媽媽,恰好父母之間婚姻出現了破裂,因此尤娜就把這一切主觀的怪罪在小哲的頭上,覺得自己的父親出軌了小哲的媽媽——這才是尤娜針對小哲的原因。

原來尤娜的父母在一次展覽之際發生口角,累積的矛盾終於爆發。尤娜媽媽覺得學藝術會像爸爸一樣沒有出息,以此為由發起了對爸爸的口誅筆伐,說出的每一句話都像一把把刀子插入爸爸的心口,終於爸爸忍不住說出了離婚。

而高考之際,父母雙方覺得離婚的消息不應該讓自己孩子知道,甚至離婚之後兩人也沒有分居。就在他們以為自己隱瞞的很好的時候,尤娜已經覺察到了父母之間不對勁的氣氛。

尤娜的母親事業成功,控制欲強,說話刻薄,一直瞧不起賺不了錢的藝術家老公。

尤娜的父親面對咄咄逼人的妻子,活得十分壓抑,於是逃避悶頭搞藝術,不怎麼管家,更不怎麼照顧孩子。

兩人商量好尤娜高考之前都不透露離婚的消息,覺得這樣是為孩子好。

沒有哪對父母情感生變能夠瞞過孩子的眼睛。孩子不是傻子,他們心裡清楚的很,只是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於是尤娜出現了一系列的過激行為——為了留住自己的爸爸不要走,尤娜在切獼猴桃的時候故意切到手指,從樓梯上摔下來,摔到腳,故意去超市偷東西讓自己被抓,用冰水泡自己,導致發燒生病,嫁禍給同學小智,汙衊她推了自己……

種種叛逆過激的行為的背後,無非就是想要讓爭吵不休的父母能夠關注到自己,暫時擱置下分居事宜。

因為尤娜發現只有在在自己受傷的時候,父母才會暫時把矛盾放下,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

強勢的尤娜媽媽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總是想當然按照自己的邏輯去理解孩子,她認為「小孩子鬧自殺,只是說說而已,真的讓她自殺,她不敢的。」「孩子之間的打鬧是小事。」「孩子心理有問題,治療她就行了,我們沒毛病,不需要治。」

其實她和尤娜爸爸的夫妻關係,才是導致孩子出現問題的最終原因。

父母離婚不是傷害,父母離婚後對孩子的忽視才是傷害。

原生家庭,到底對人的成長有多大影響?

這個話題我們討論過很多次。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決定。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是最關鍵的:家庭不僅創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還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應該怎樣被詮釋。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在他的《為何家會傷人》中寫道: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愛孩子,將他養大,不是為了自己分享這一結果,不是為了永遠與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將他推出家門,推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讓他去過獨立而自主的生活。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的過去,但是卻不能束縛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幸福》中說:對過往的美好時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賞,對過去的不幸誇大其詞,念念不忘,這兩種行為是我們得不到平靜、滿足和滿意的罪魁禍首。寬恕可以將痛苦、仇恨轉換成中性甚至積極的情緒,從而使生活的滿意度提高。

過去的事不能決定你的未來,把自己囚禁在過去,將永遠跨不過原生家庭這道坎,你就永遠只是你父母的延續,而無法開始自己真正的人生。

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雖然這張白紙的質地不同,個性不同,但相同的都是一片空白。

父母、老師、社會才是最初握著畫筆的手,他們影響著孩子的每一個腳印。價值觀、世界觀、原生家庭的教育,生活的環境,接受的文化都影響著小孩的生長軌跡。

「Children see ,children do.」 孩子看到什麼,就學什麼。

父母忽視的,全都是孩子在意的。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孩子從我們身上學到的,遠比我們想教的要多得多。

下面是喵姐特別認可的一段話,分享給大家:

為人父母,皆愛孩子。如果有意無意的常在孩子面前破壞另一半的權威,否定另一半的判斷,那產生裂痕的可不僅是夫妻關係,還會造成親子平衡關係的崩塌,讓孩子過多的依賴一方,疏遠另一方,孩子成人後的心理也會存在陰霾。

例如,媽媽常說爸爸不好、不認同爸爸,孩子為了能和爸爸連接,會採取強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發生相同的事。但因為這不被媽媽允許,所以孩子表面上會聽媽媽,然而私底下會像爸爸,甚至在潛意識裡跟隨著爸爸的命運而不自知。當我們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時,我們正在給孩子什麼樣的信息呢?

所以看完以上這些,請你一定要明白,你現在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創造一個文化。你從自己原生家庭所接收到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而你經歷過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

END

學習更多育兒知識

請將我們設置為「星標」或者點擊「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06374788_401203-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