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鋰大跌超80%「走下神壇」!鋰礦熱度不減頻現天價,礦端仍是2024年焦點

2023-12-26     時代財經

原標題:碳酸鋰大跌超80%「走下神壇」!鋰礦熱度不減頻現天價,礦端仍是2024年焦點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2023年是碳酸鋰「走下神壇」的一年。

2022年底,電池級碳酸鋰現貨價格仍在54萬元/噸左右,不曾想一年之後便已跌破10萬元/噸。受碳酸鋰價格下跌影響,多家鋰礦企業2023年前三季度都出現了歸母凈利潤下滑的情況;但與此同時,多個鋰礦在2023年卻拍出天價。

「2024年碳酸鋰的供給變動就看鋰礦,礦端仍是產業鏈的焦點」,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鋰業分析師方李喆告訴時代財經。

碳酸鋰價格或在8萬元左右形成強支撐

經歷一年震盪,電池級碳酸鋰(華東市場)現貨價格從2023年年初53.5萬元/噸的高位下行至年底9.80萬元/噸左右,累計跌幅超80%。期間,碳酸鋰現貨價格在4月~6月曾有過反彈,但隨後又快速下跌。

但有資深礦端業內人士告訴時代財經,這並非碳酸鋰價格最低的時候,「多年來,3萬元/噸、60萬元/噸我都經歷過,相比3萬元/噸的時候,至少現在市場的需求量大多了。」

「產業判斷價格的核心依據是供需平衡表,而供需平衡表在2023年似乎失效了」,中國五礦證券有限公司能源金屬首席分析師張斯愷指出,2023年以來碳酸鋰價格兩次快速下跌的主因,分別來自產業上下游對長期需求預期的崩塌,帶動各環節企業的極端去庫存。

「(碳酸鋰價格)去年升至50萬元/噸~60萬元/噸不合理,今年跌破10萬元/噸也不合理,趨勢正確但跌幅太快」,張斯愷認為,「在周期下行時期理性看待碳酸鋰價格波動,短期跌破成本線無需恐慌,適當運用金融工具對衝風險」。

現貨價格波動的同時,7月21日,碳酸鋰期貨在廣期所掛牌上市,套期保值業務開始流行。上市以來,碳酸鋰主力期貨價格跌跌不休,臨近交割月還數次大幅波動,一度跌破10萬元/噸。

儘管如此,但碳酸鋰期貨人氣依舊不減,產業鏈上的公司開始參與其中,線下相關的行業培訓和會議也是場場爆滿,擁躉眾多。

有期貨從業人士告訴時代財經,新品種講究的是先入為主,尤其是客戶第一次做碳酸鋰期貨業務需要期貨公司手把手教如何套保、交割,還有交割庫的申請等等,因此客戶忠誠度比較高,成熟品種就很難做到這一點。

「而且,做碳酸鋰的客戶資金基本都是百萬元以上的,對業績貢獻也大。」上述期貨從業人士說道。

江西國軒研究院副院長黃忠喜指出,據相關統計,2023~2024年新增碳酸鋰產能可能超過100萬噸。2024年預計我國碳酸鋰總供應量約為100萬噸,供應增速超40%;需求量約為90萬噸,供需過剩量預計拉大至10萬噸。

黃忠喜認為,在整個國際環境和市場沒大變化的前提下,2024年碳酸鋰價格底部在8萬元/噸左右或將形成強支撐,並逐步趨穩。關鍵是產業鏈前端的鋰礦端利潤再多釋放一些,碳酸鋰價格維持在8萬元/噸~10萬元/噸,行業仍是比較健康的。在這個價格區間產業鏈仍會有一定的利潤空間,產業鏈相關企業都可以活下來,而且可以活得很好。

「總的來說,未來碳酸鋰市場價格如果平穩在一定的區間內,對企業而言會有更多的精力去投入一體化、高質量和技術研發,有利於整個鋰電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黃忠喜表示。

2024年鋰礦端仍是焦點

在碳酸鋰價格跌跌不休的背景下,贛鋒鋰業(002460.SZ)、天齊鋰業(002466.SZ)、盛新鋰能(002240.SZ)、西藏礦業(000762.SZ)等多家鋰礦企業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鋰礦「雙雄」贛鋒鋰業營收和歸母凈利潤雙降,天齊鋰業則增收不增利。贛鋒鋰業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56.82億元,同比下降6.99%;歸母凈利潤為60.10億元,同比下降59.38%。天齊鋰業前三季度營收333.99億元,同比增長35.52%;但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為80.99億元,同比下降49.33%。

但從資本動作來看,儘管2023年市場情緒普遍悲觀,但鋰礦從不愁賣,自斯諾威礦業以來,天價鋰礦拍賣仍頻現。

四川省阿壩州在8月出現了兩起天價鋰礦拍賣事件:李家溝北鋰礦礦勘查探礦權以10.10億元的價格被四川能投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競得,升值超1771倍;馬爾康市加達鋰礦勘查探礦權以42.06億元的價格「花落」大中礦業,升值超1317倍。

不久後,10月18日,雲南省玉溪市安化鋰礦探礦權由雲南省鋰資源開發有限公司以668萬元競得,升值率為4.66倍;昆明市安寧鳴矣河雁塔村鋰礦探礦權由昆明市綠色資源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305萬元競得,升值率為7.71倍。

雲南兩處鋰礦並未像四川一樣競爭激烈,但也迅速被買走。彼時,有業內人士告訴時代財經,相對於四川而言,雲南拍賣的兩處鋰礦規模較小,品味也低,競爭並不激烈。

方李喆告訴時代財經,2024年碳酸鋰的供給變動就看鋰礦,礦端仍是產業鏈的焦點。

「現有上游鋰礦資本開支並無法支撐2030年碳酸鋰全球需求,中資企業需加大上游鋰資源勘探力度;要堅定鋰作為能源革命下最關鍵金屬的長期需求,加大上游鋰資源勘探端資本開支,在周期底部尋找合適時機進行優質資源併購」,張斯愷亦指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a1f65932c16eafe1117d300aaae3f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