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茶掌柜都建議保溫杯燜泡老白茶?背後的賣茶邏輯,該公開了

2023-09-30     小陳茶事

原標題:為什麼茶掌柜都建議保溫杯燜泡老白茶?背後的賣茶邏輯,該公開了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喜歡喝茶的人,都知道一句話: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

大多數情況下,茶具在整個泡茶環節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款好用的茶具,有助於泡出茶湯的原汁原味。

而好用的,未必是貴的,也未必是華麗的。

就像福建人習慣了功夫茶泡法,基本上每個人家裡,都有一隻白瓷蓋碗。

它不需要太花哨,簡簡單單,又溫婉,又親民。

簡單幾步,就能把香清甘活的茶湯,倒入透明晶瑩的公道杯中。

不過,到了秋冬季節,除了蓋碗泡茶、玻璃杯泡茶、大壺泡茶,煮茶一定是會被提上日程的。

因為蓋碗泡茶,溫度下降得太快了,尤其對於北方的茶客,不太友好。

然而,也有人覺得,煮茶太麻煩了。

不僅費時間,還要洗一大堆茶具。

所以,有些朋友把煮茶的方式,換成了保溫杯燜泡。

往保溫杯里,投一把茶葉,再加滿開水,旋緊蓋子即可,整個過程不超過3分鐘。

可這樣燜出來的茶湯,真的會好喝嗎?真的對茶葉友好嗎?

下文中,我們詳說。

《2》

現代人喝茶的方法,有很多。

杯泡,碗泡,壺泡,保溫杯泡茶,煮茶。

甚至還一反「熱水泡茶」的常態,發明出了冷泡茶,在夏天大受歡迎。

當然,不管怎麼泡,茶湯終究都是被喝掉的。

而從身體健康的角度來說,既然是進入肚子裡的東西,必須講究。

萬一刺激了腸胃,讓肚子不舒服,那可怎麼辦?

如果選擇了不好的喝茶習慣,長此以往,傷害了身體,又該怎麼辦?

其實,比起古時候,喝茶之前還要洒掃庭除,沐浴更衣,準備茶食,燒水撬餅,研磨,篩茶,點茶……

現代喝茶,已經去繁從簡,簡化了許多。

備好茶具,燒水、投茶、注水、出湯,流程差不多就是這樣。

容易引起爭議的,無非就是泡茶的水溫,出湯的時間,注水的手法等。

比如,很多人看待村姑陳提出的「快出水」,持反對意見。

因為他們認為,沸水注入後蓋碗後,合上蓋子立馬出湯,怎麼會有味道泡出來呢?

必定是要把茶葉多泡一會兒,悶在相對密閉的蓋碗里,讓物質更多地釋放出來。

在一部分茶客心中,這樣的茶湯,才有滋有味。

可現實是,村姑陳不管泡白茶、岩茶還是紅茶,一律都是「快出水」。

並且,快出水的時間要求很嚴格。

從注水開始計時,到大部分的茶湯倒出來,總時長控制在7-8秒內。

通常,只要一泡茶的味道還沒有落下去,都可以用快出水的方式。

特別是前幾沖,為了避免茶味物質一下子過量浸出,讓茶湯過濃過苦,快出水很關鍵。

《3》

村姑陳泡茶,向來都喜歡快出水。

喝清新淡雅的茶湯,喝鮮爽明快的茶湯,才能讓心情變得更好,讓味蕾變得更開闊。

更重要的是,能讓你感受到一泡茶最極致的美好。

美好的香氣,美好的湯水,美好的韻致,美好的回甘生津。

因為出湯時間夠快,沒有讓茶葉和水浸潤的時間太長。

所以,物質的析出是有序的、是合理的,而不是超標的、過量的。

凡事都說,過猶不及。

快出水能把好的營養物質泡出來,又能阻止苦澀、刺激的物質太多的釋放出來,在合理範圍內,讓身體接受到好茶的益處。

反過來想,如果習慣了坐杯喝悶泡。

特別是前三沖里,讓茶葉當中的物質,提前大量釋放在茶湯里,那麼面對的是一杯又濃又苦又澀的茶湯。

要知道,這些物質原本是要分配到十來沖的茶湯里去釋放的。

如今,由於悶泡,被提前釋放了。

以至於在前三沖的湯水裡,就釋放了過半。

雖然「濃縮就是精華」,可對於泡茶而言,真心不是越濃越好。

濃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鹼含量太高了,喝進去以後,不僅舌頭表面瞬間起了一層厚厚的褶子,黏膩且不舒服。

並且,還會給某些亞健康人群的身體,帶來一定的負擔。

例如,原本就有痛風症狀的朋友,本身就應該多喝淡茶,少飲濃茶。

以及胃部比較脆弱的朋友,更是要少喝含有超量茶多酚的茶湯,免得胃黏膜被刺激。

總結來說,悶泡的茶湯,太暴力,太黑暗,會破壞你對好茶的印象。

《4》

保溫杯燜泡白茶,可以嗎?

不建議。

保溫杯的燜泡,和普通的蓋碗悶泡,是兩個概念。

當我們往蓋碗里注進沸水後,就算合上蓋子,沒有立馬出湯,但水溫是呈下降趨勢的。

也就是說,到了出湯以後,水溫可能已經降到95℃,或者更低。

水溫越低,壓迫著茶葉釋放物質的力量也就越小。

但是,保溫杯燜泡白茶的前提,是一個持續高溫的環境。

保溫杯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給水保溫。

同樣的,我們用它來泡茶,杯子裡的沸水就會始終保持在相對比較高的溫度,並且不斷刺激著茶葉析出物質。

如此一來,更進一步加速了養分的釋放。

正常情況下,我們用蓋碗泡茶、喝茶,可能要喝一兩個小時,才能把一泡白茶泡到淡了,沒味道了。

而當白茶浸泡在保溫杯里,這些物質就會一下子釋放出來。

原本鮮爽、清新、淡雅的白茶,將會變得面目全非,濃烈苦澀,令人難以下咽。

喝茶人的味蕾,也將遭受到折磨,堪稱「口舌酷刑」。

好白茶,不提倡用保溫杯燜泡。

如果實在有出門喝茶的需求,可以把保溫杯作為一個盛放茶湯的容器,而不是泡茶的工具。

簡單來說,就是在家裡煮一壺茶,或者用蓋碗把茶湯泡出來,再放在保溫杯里。

以此為前提,保溫杯就僅僅只是為了給茶湯溫杯而存在。

沒有茶葉,也就沒有「燜」一說了。

打開喝的時候,香氣和滋味基本上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還是原來的味道。

另外,假如對保溫杯的依賴性很高,沖泡條件有限,不得不用它來泡茶。

村姑陳可以給這類茶友兩個意見,第一,減少投茶量。

以300-350毫升的保溫杯為例,在水裝滿的情況下,泡壽眉頂多1克。

泡白毫銀針或者白牡丹,可以更少一點,抓幾根干茶就足夠了。

第二,降低水溫。

保溫杯里的水,儘量是中溫的,避免茶葉長時間浸泡在高溫恆溫的環境里,悶出苦澀味。

《5》

保溫杯還有一個好搭檔——隨心泡。

一片就能泡一杯的那種,出門特別方便。

而且,由於隨心泡的原料是高山的老壽眉,本身咖啡鹼和茶多酚的含量就比較低。

所以,不得不用保溫杯的時候,就喝隨心泡吧。

小巧精緻,獨立包裝,沖泡簡單,隨心所欲。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8b233e420a8ed725a9d8260c7a58c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