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五大「幼兒敏感期」,淺談家長「不懂」會給孩子造成多大傷害

2021-08-16     貝貝豆育兒課堂

原標題:解析五大「幼兒敏感期」,淺談家長「不懂」會給孩子造成多大傷害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兒科醫生》曾經有這麼一個情景:

5歲的男孩小小(化名)一直都有著吃手指的習慣,即使已經過了吃手指的年齡,小小還是會忍不住將手指放在嘴巴里。

事實上,「寶寶吃手指」對於家長來說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如果你在知乎上輸入「寶寶、X歲、吃手指」這三個關鍵詞,一定會發現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問題。

其中最讓家長感覺到「不理解」的是,明明在寶寶7、8個月的時候,自己已經採取了各種手段,來幫助寶寶戒掉「吃手指」,可寶寶為啥還是「記吃不記打」,總是抱著手指啃個不停?

為此兒科醫生指出,這其實是家長不懂得正確處理「幼兒敏感期」惹的禍。

寶寶明明過了吃手指的年齡,為啥還會吃手指?兒科醫生:和敏感期有關

7、8月齡是寶寶的「感官敏感期」,如果家長忽視或者強迫改正,都會違背寶寶正常的發育規律,引發敏感期的後移反覆,吃手指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簡單說,就是寶寶的敏感期「推遲了」。

就相當於一輛正常行駛的小車遇到了障礙,父母選擇繞過去或者強行消除障礙,看起來是把問題解決了,實質上只是延遲了問題的發生時間,被「藏起來」的問題遲早要出現,並造成更大的麻煩。

這種麻煩在現代醫學中得到了充分的證明,人長大之後的一些壞習慣,其實就是「幼兒敏感期」的一種彌補

像是抽煙、酗酒本質上是兒時「手足敏感期」的發育不足,寶寶平衡性差,運動天賦低也是「運動敏感期」沒有得到正確應對的必然結果。

「幼兒敏感期」沒有正確處理,到長大的發育缺陷,這背後其實體現的就是敏感期的螺旋上升性。

事實上,寶寶敏感期遠不止這一種特點。

「幼兒敏感期」由三大特點組成,第一種就是寶寶愛咬指甲的真正原因

特點一:螺旋上升,反覆性強:父母的正確處理和解決才是關鍵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樣,敏感期本質上不能被忽視或者強行轉移,父母如果沒有正確地解決,被隱藏起來的敏感期就會在寶寶將來的成長中「強行出現」,補上之前的缺位。

這就要求家長必須要學會正確應對寶寶的敏感期,而不是忽視或者強行繞過,這樣反而會對寶寶將來的成長和發育埋下隱患。

特點二:必然性,無法逃過:父母要正確地認識,做好正確應對的準備

寶寶的敏感期發育其實是生理層面的發育需要,換句話來說,它就像是寶寶的長高一樣,是伴隨寶寶長大一定會出現的,家長能做的只能是推遲,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做到繞過去。

從父母的層面上來說,面對寶寶將來必然會出現的敏感期,家長首先需要做好正確應對的準備,從而更加積極地迎接「幼兒敏感期」的到來。

特點三:次序發生,家長要根據不同敏感期的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般來說,寶寶的敏感期主要分為五部分,根據寶寶月齡的不同,敏感期也會按照既定的順序依次出現,而不是一股腦地發生。

從寶寶對光的認識,到寶寶的吃手指,再到幼兒園期間的交往能力和交往習慣,這些都是寶寶在不同敏感期的表現。

需要注意的是,「幼兒敏感期」的次序出現和敏感期同時存在並不矛盾,因為有些敏感期的持續時間比較長,難免會和其他的敏感期出現時間上重合性。

「幼兒敏感期」分為五個階段,不同階段的處理辦法有所不同

在了解到寶寶幼兒敏感期的特點之後,家長就需要明白0~3歲寶寶的「幼兒敏感期」到底由哪幾部分組成,然後根據特點做出針對性的處理方案。

語言敏感期(0~6歲):決定寶寶將來能否口齒伶俐,思維敏捷的關鍵。

家長對於寶寶的這個敏感期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寶寶出生時的大哭、歡笑、模仿家長說話、咿咿呀呀地發言、第一次嘗試叫爸爸媽媽。

這些其實都是寶寶語言敏感期的表現,就連家長誤以為寶寶的自說自話,其實也是寶寶在練習語言。

在這個階段,寶寶會從不會言語變得能言善辯,本質上就是語言敏感期的功勞。

應對辦法:引導為主,糾正發音

對於寶寶的這種表現,家長首先需要排除的就是自己的煩躁情緒,心平氣和地引導寶寶說話,鼓勵寶寶模仿大人們的發音,同時對這種發音進行糾正,幫助寶寶平滑地度過這個關鍵階段。

秩序敏感期(2~4歲):寶寶對於有序環境的需要。

有沒有發現,寶寶自從進入2歲以後,突然變得「有條理起來」,不光習慣性地將眼前的東西排得整整齊齊,就連家長隨意一些,都會引發寶寶的不滿。

這其實是寶寶秩序敏感期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寶寶會調整自己的內心秩序感,如果家長不加註意,會導致孩子無法建立秩序感,長大後也會馬馬虎虎。

應對辦法:做好秩序,適當引導

家長不妨從自己做起,在生活中和寶寶一起將周圍的事物儘可能地調整成一定的秩序,幫助寶寶建立內心秩序感。

運動敏感期(0~6歲):寶寶運動平衡感,運動能力發育前提

運動敏感期可以說是跨越了寶寶6歲前的全程,寶寶的翻身,爬行,走路,跑步這些大動作發育,其實都依靠運動敏感期。

發現了嗎?在寶寶的運動敏感期之內,同樣劃分了嚴格的次序。這也就是說,父母在訓練寶寶的運動敏感期的時候,不要總想著「跨越」,學不會爬行的孩子往往連走路都走不好。

應對辦法:按序發育,積極配合

一般來說,寶寶的運動發育存在一定的順序,12個月之前學會爬行,1歲半左右學會走路,穩紮穩打才是正確發育的標誌。

感官敏感期(0~6歲):寶寶戒掉咬手指的關鍵時期。

對於感官敏感期的寶寶來說,藉助周邊事物喚醒一種感官是當前的主要任務。

寶寶口欲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寶寶通過用嘴巴接觸來感知和接觸這個世界,從而為將來適應世界打基礎。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寶寶咬手指就是感知世界的一種方式,家長的可以打斷和完全不管其實都不正確。

應對辦法:生活引導,接觸為主

既然這個階段的寶寶需要接觸世界,父母何不讓寶寶多接觸一些其他食物,利用玩具,繪本,奶嘴或者是生活中的麵糰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避免咬手指的情況出現。

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讓寶寶積極主動地和其他小夥伴做朋友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出現了從「個體為主」到「集體為主」的轉變,他們更傾向於「尋找朋友」。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寶寶主動和其他小夥伴交流,鍛鍊寶寶自身的社交能力。

應對辦法:明確規範,幫助成長

家長不妨在寶寶交朋友的過程中,幫助寶寶劃定規範。比如朋友之間需要分享,接受幫助之後要說謝謝等。

育兒寄語

總而言之,寶寶成長過程中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絕大多數還是寶寶敏感期沒有得到正確應對惹得禍。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家長做好充足的準備要比衝動去做有用得多。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83722248_120017388-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