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如何為教師「雙減」賦能?教研員,怎樣能「教」又能「研」?

2022-08-19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教研如何為教師「雙減」賦能?教研員,怎樣能「教」又能「研」?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專業交往,站在集體肩膀上飛翔!——《新教育實驗》

教研員,怎樣能「教」又能「研」?

作者|佚名

來源|知行教師科

導讀:教研員是教學研究的先行者,是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的合作者和引領者,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當前,不少教研員還為職稱評聘、日常教研經費、個人成長空間等問題所困擾,工作積極性受到影響。如何讓教研員既能「教」又能「研」,成為當前教研員隊伍建設和教研工作改革發展需要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

一些教研員難以靜下心來搞研究、進課堂

【由於事務性的工作、行政干預太多,一些教研員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深度的教研活動。】

近日,《中國教育報》組織開展的一項當前關於教研員隊伍建設的調查中,不少教研員坦言,日常工作中行政干預多、事務性工作雜,很難靜下心來搞教研、進課堂。

「教研員不僅僅是專業技術人員,他還負責學科教研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有很多所謂的權力,是不帶『長』的領導。因此,對教研員來說,具有良好的人品和職業道德非常重要。」山東省教科院教師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許愛紅說。

「目前,本教研部門主要是『專職+兼職』教研員,專職教研員接受來自教育局非本職性的行政工作太多,精力不足;而兼職教研員由於在學校擔任教學任務,加上學科教師兼職嚴重,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深度的教研活動。」山東一位教研員表示,在日常工作中事務性的工作、行政干預太多,加上工作職責不清晰,很難能靜下心來搞研究、進課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對此,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陳雨亭列舉了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由於教研室在行政上一般都隸屬於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有太多的規定動作要執行,以至於教研員自選的研究問題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研究;二是很多教研員把日常工作和研究割裂開來,教研工作的重要性排序在各項「規定工作」之後,因此忙於「規定工作」的教研員,往往發現自己已經沒有額外的時間進課堂、做研究了;三是教研室的職能定位不明確,教研員往往一人身兼數任,特別是與教研打擦邊球的工作較多,導致教研員「肥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許愛紅認為,教育行政化對教研工作也有影響,這種情況應該是因人而異、因地區而異的。一位基層教研員建議:「進一步釐清部門、教研員職責與分工,倡導項目化管理,促進整體協作。建議以指導教學為中心,減少事務性干擾,倡導讀書學習,深入研究教材和課標,深入基層,深入課堂,引領科學發展。」

「接地氣」的教研最受一線教師歡迎

【一些地方對教研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線教學需要的是真正的學科教學專家。】

調查中,有不少教研員感慨當前還是「過分注重考試成績」「教研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重要」,很多人對教研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認識有偏差。

陳雨亭認為,教研員的工作環境不可能是理想化的,現實中可能存在對教研工作的認識偏差和重視不足的問題。但是,教研員應該以此作為工作的動力,用有效的教研來逐漸改變人們對教研工作的偏見以及對教研員工作價值的低估。

「社會對一個領域從業者的態度要由這個領域的從業者來爭取,而不是相反。」陳雨亭說,「在現實中我們發現,有的教研員對學科教研研究並不深入,甚至遠不如一些教師。如果教師們不得不參加教研員組織的教研活動卻沒有什麼收穫時,就不會對教研工作有好評。」

調查中,也有教研員表示,教研員應該清楚地了解一線教師教學的真實需要,一線教學需要的是真正的學科教學專家,而不是一些不接地氣的大學教授,因為學科教研需要「接地氣」。

「教研員常常把握著我國一線教學經驗的精華,他們的指導在許多地方還是很受一線教師歡迎的,也有很多教研員為學科教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因此,在基礎教育改革中必須發揮好教研員的作用,才能使每一位教師的教學行為得到改進。」許愛紅說。

許愛紅認為,第一,我國一線優秀的教育教學經驗必須得到重視。目前在基礎教育改革中,高校專家基本把握了話語權,這些話語代表了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反映了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但是,在「專家」的強勢話語面前,優秀的經驗容易被淹沒。第二,應加強對本土教學經驗的研究和提升。第三,注重教研員的專業發展,尤其是研究能力和教育學、心理學素養、課程論知識的更新和補充。第四,提高教研員的待遇。一些地方成立教科院之後,對教研的定位出現模糊,不利於調動教研員工作的積極性,極大削弱了教研員工作的職業吸引力。

針對教研員的培訓要多起來

【當前專門針對教研員專業提升的培訓較少,一些所謂的小學科更是少之又少。】

調查發現,32.89%的教研員幾乎沒有參加過任何針對教研員的培訓,11.84%的教研員兩年才有一次培訓機會,這也導致了當前的一些教研工作因循守舊、死氣沉沉、缺乏創新。

「最迫切的感受是3年來針對教研員的培訓幾乎沒有,專業培訓甚至比一線教師還少,對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的指導,只能是吃做一線教師時的『老本』,越來越困惑!」一位基層教研員說。

正如這位教研員所說,專門針對教研員專業提升的培訓較少,一些所謂的小學科更是少之又少,以致出現閉門造車的現象,成了影響教研員專業成長、創新工作的一個重要因素。「先解決針對教研員的培訓問題,至少能有和一線教師一樣的培訓機會。不然,遑論指導一線教師?」一位教研員直言。

「教研經費嚴重不足,特別是教研員外出學習的經費不足,導致很多培訓觀摩活動一線教師有條件參加,但是教研員卻無法參與。」陳雨亭說。

陳雨亭分析說,當前教研工作缺乏創新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欠缺。多數教研員是從學校的優秀教師里選拔出來的,沒有經過充分必要的崗位培訓;二是教研員持續研究力的欠缺,如果教研員不進行持續性的研究,只依靠自己的「老本」,在教研工作中就不可能創新;三是「誰在學習」研究的欠缺。一般來說,教研員對教材和考試研究較多,而對「誰在學習」上研究太少;四是經驗成為阻礙創新的絆腳石,教研員不乏教學經驗,但是在知識爆炸的大數據時代,經驗往往成為阻礙創新的絆腳石。許多教研員的經驗頗具感性,用數據做研究的本領欠缺。

「教研工作是比較保守的一項工作領域,比較強調常規。教研工作是最貼近一線教師的研究工作,如果創新過多,會影響老師們的日常教學。」許愛紅說,「但是,不創新也是問題。目前,很多地方教研人員老齡化嚴重,知識更新速度很慢,缺乏創新動力和能力。此外,教研員確實存在外出進修學習機會少的問題,應該設立教研員的專項培訓,研究教研員的專業發展特點和規律,有針對性、系統地進行繼續教育。」

別讓職稱問題成教研員發展「絆腳石」

【教研人員職稱指數偏低,一些教研員與同等條件的一些教師相比工資待遇偏低。】

許多人覺得,既然能當上教研員,職稱問題基本上都該解決了。但事實上,許多較為年輕的優秀教師走上教研員工作崗位後,職稱問題反而更難解決了;一些原來在教師崗位上已聘高級教師的,到了教研部門反而聘不了,導致一些教研員同等情況下待遇反而趕不上一線教師,令許多教研員「想想就焦慮」。

「教研部門中學高級職稱職數嚴重不足,教研員原來在學校時都是中學高級職稱並按高級職稱聘用,當了教研員後卻沒有按高級職稱聘用,嚴重影響工作積極性。」一位教研員表示。教研人員職稱指數偏低,與同等條件教師事業編人員相比,工資待遇也偏低,是較為普遍的現象。

「對從優秀教師中選拔來的教研員,在制度上要有新的設計,不能完全按一線教師制度適用。比如在職稱評定等方面,如完全按一線教師的比例評比,就非常不公平,因為這樣就會出現在學校時職稱崗位輕而易舉就能獲得,但在教研員崗位時卻會出現無職稱、無崗位的問題,以致工作熱情大打折扣。」一位基層教研員說。

許愛紅認為,教研員作為一個區域的學科教學專家,應該具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良好的教育教學能力和一定的理論水平,應該是從優秀一線教師中成長起來的,能擔得起教研員重擔的,應該具有高級職稱。

「但是,現在很多教研室、教科院的崗位設置中高級崗比例僅在50%,甚至更低。因此,教研員的崗位對優秀的、有著豐富經驗的新生力量缺乏應有的吸引力。有些教研員等到退休也聘不上高級職稱,還不如在學校當老師聘上的機會更多些。」許愛紅說。

陳雨亭建議,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根據當地教師各級職稱的分布情況,適度考慮教研員工作的特點,專門制定針對教研員的職稱評定、榮譽稱號評選等的條件。職稱指標數的分配,以市教研室為例,教研室聚集各區各校的精英,給教研室和區縣學校同樣的職稱指標數,有失公允。

教研員隊伍需要「動起來」

【教研員隊伍的流動性不足容易產生學科研究思想的僵化和固化。】

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的教研員存在「終身制」現象,流動性不足,也對教研工作產生負面影響。

許愛紅認為,教研員「終身制」的現象普遍存在,流動性不足,容易產生學科研究思想的僵化和固化。可以實行教研員「任期制」「競聘制」,建議從特級教師中聘任,從源頭上把好教研員的專業素養關。

試行教研員「任期制」和「競聘制」,甚至是引進外地名師或者名教研員進行短期或長期合作,都是可以進行的創新。總之,教研體制和機制創新的原則是如何讓熱愛教研、有研究能力的人從事教研,指導本區域的學科教學。「應該指出的是,儘管『終身制』存在,但是一些優秀的教研員還是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工作熱情,把教研工作做得十分出色。」陳雨亭說。

此外,不少教研員總感覺自己的勞動難以得到認可,總覺得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缺乏成就感。

「教研員的工作類似於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的工作,很難完全用量化的指標來評價。」關於教研員工作的考評激勵,陳雨亭認為,基本評價指標的制定應該遵循底線標準,規定教研員必須完成的最底線的工作量標準,規定服務對象評價所占的權重,規定必須參加的培訓課時量以及必須完成的調研報告主題和文字量等。然後用教研文化建設來引導教研員的創造性探索,讓樂於學習、努力研究、勇於探索成為教研員的主動追求。

陳雨亭說,同時還應建立教研員工作反饋機制,讓各個層級的教研員都能了解服務對象對自己所組織的各項教研活動的滿意程度,了解基層學校和廣大一線教師的需求、對教研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以便不斷地根據服務對象的需要調整教研方向、優化教研內容、改進教研方式。

「教研員隊伍建設」大家談

某省級教研室教研員:

作為教研員,主要工作是各種瑣碎的行政工作和下發各種通知與文件,然後才是指導一線教師教學。省級教研部門經費不足,很難開展高質量的科研工作。在教學指導中的話語權不足,比如不參與高中學業水平試題的命制等工作,嚴重影響工作積極性。希望增加教研經費,為科學開展教研工作提供保障。提高教研員中學高級職數比例,增加教研員的相關培訓,調動教研員工作積極性。

浙江省一位區縣教研員:

當前影響或干擾教研員做好本職工作的因素,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門布置的非教學研究事務,教研員自身的理論素養,尤其是課程、德育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欠缺,還有平均主義下的績效工資制度。當前教研機制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進入與退出機制、成果考核與評價機制、教研活動的實效性問題。促進教研員實現持續的專業成長,要建立持續學習制度、專業考核制度、人員競聘制度,開展學科發展規劃制定與論證。

一位教研部門負責人:

一些地方從省級教研部門到縣區級教研部門,嚴重缺乏日常教研經費,有的只有少量科研成果獎勵,但沒有日常教科研經費,有的基層教研部門甚至連科研成果獎勵也沒有。此外,一些地方雖然有教研經費,但申請、使用限制多、手續繁複,教研員也很頭疼。連日常科研經費都沒有,光等著出成果,怎麼能出來呢?

山東一所鄉鎮中心校校長: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讓教研員流動起來,不搞終身制,採取任期制,教研員任職不得超過兩個任期。期滿可以到區屬學校擔任教研組長,學校可以為其設立工作室,充分發揮其教研優勢。也可以到農村擔任特級教師,發揮教研輻射、帶動、示範作用。新的教研員必須從一線優秀教師中選拔,甚至從外地引進教研人才。

卓越的教研,造就卓越的教師

讀懂教研:教師成長的雲梯——讓教師走上教育科研的「幸福之路」

教研應為教師迎接「雙減」挑戰賦能

作者| 羅濱

作者羅濱系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海淀進校教育集團總校長,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1年,「高質量發展」和「雙減」是基礎教育領域的兩個熱詞,特別是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各地中小學校積極響應號召行動起來。那麼,「高質量發展」和「雙減」矛盾嗎?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教師應該怎樣做?教師面臨哪些困難,該怎麼辦?這些是教研機構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雙減」與「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完全一致。從字面來看,一方面要「發展」,另一方面又要「雙減」,好像有點兒矛盾,但從內涵來看,二者並不矛盾。「雙減」減的是作業負擔,是過度培訓、超數量和超難度作業帶來的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負擔,減的是家長的焦慮。「減」是手段,最終目的是「增」,提高學生包括身心健康、學業質量、動手實踐能力、溝通協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社會責任感和面對挫折的意志品質等,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其次,「雙減」要求學校升級教育供給的結構和質量。「雙減」讓學生回歸學校,需要教育工作者從學生成長的本源上來思考和行動,如何讓學生願意、讓家長放心?關鍵就是讓學生在學校就能夠學足學好,這就要求學校不僅能夠滿足基本需求,還要在滿足學生多樣化的成長需求上下功夫。學校要從國家課程和課後服務、課堂學習和課下作業、學生的共性和個性需求等多個角度整體考慮,調整教育供給的結構和方式,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收穫。

再其次,教研員要和教師一起迎接挑戰。落實「雙減」政策,優化學校教育供給,最終都要靠教師去落實。而教師的課後服務時間延長、校內教學要求提高、校本教研時間又減少,所以挑戰巨大,當地教研部門和教研員應迅速行動,和教師一起迎接挑戰。「教研」是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的專業保障制度,在推進國家課程改革、指導一線教學實踐、促進教師持續發展、服務教育行政決策等方面,發揮著關鍵的專業作用。在「雙減」背景下,教研系統更應該主動作為,以學生健康成長為中心,圍繞工作重點和難點,升級教研服務,以多種方式為教師賦能。

「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提質工作坊

通過組織活力賦能

我國擁有健全的國家、省、市、縣、校五級教研工作體系,要充分發揮每一級教研的功能。在省級教研部門的指導下,地市級和區縣級的教研機構可增設綜合教研室,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提高校長、教學校長和教研組長規劃學校課程的能力。例如:組織「微專題+」課程研修工作坊,指導各學校重新修訂課程方案,統籌做好課上和課後服務的「一體化課程設計」,給學生提供規範、系統、豐富、可選擇的優質課程,特別是要用好課後服務時間,補齊以往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教學短板,實現「一校一案」,以滿足學生學科學習、興趣愛好、特長發展、能力提升等方面個性化的需求。

通過教研課程賦能

教研轉型升級,強調教研活動課程化。應堅持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圍繞教師課程育人能力提升,整體設計本地區分年級、分學科的教研課程。例如:強調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採取多種方式讓學生完整經歷做事的過程,獲得豐富的經驗,形成較為穩定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激發興趣,實現有意義的學習,海淀區構建了「5+M+N」必修、必選與選修相結合的學科教研課程,通過工作坊、案例研發等方式幫助教師理解課標和教材,學會制定素養導向的教學目標、形成挑戰性學習任務,提升單元作業設計與實施及持續性評價的能力。這樣的教研效率高,讓教師感到被理解、被支持,還有助於其建立教學自信。

通過項目研究賦能

強調循證教研,基於證據進行教學和教研的改進。教研員要提高站位,並紮根課堂,能夠洞察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中的困難,以項目研究為載體解決問題。組織教師形成研究和實踐的共同體,通過「問題—專題—研究—實踐—改進」流程,解決日常教育教學問題的範式為教師賦能。例如:挑戰性任務的設計和課堂實施對教師來說是難點,就以具體的教學單元為例,將學習內容和真實生活關聯起來討論選擇適切的情境素材,再從學生的角度設計能夠造成學生認知衝突、針對學生認識障礙的學習任務,完成任務的學習行為以觀察、分析、解釋、預測、探究、說明、設計、評價、推理、建構模型等為主,學生進行這樣的關聯思考、動手實踐,思考問題的角度多、思維容量大,學習質量就高。

通過連結轉化賦能

教研員通過自身的專業能力、影響力和組織力賦能教師。一是連結學科專業、學科教學的專家共同開展研究與實踐;二是連結學科內容與日常生活、社會生活、科技進步等信息資源,指導教師建立設計挑戰性任務的基本思路;三是連結學習體驗,將傳統的教室空間因需組合,創設新穎的虛擬空間,營造和諧的人文空間,讓教師基於項目、基於探究、基於問題的學習任務,獲得的經驗更容易遷移到自己的教學中;四是連結優秀經驗,搭建校際、地區之間穩定的專題交流平台,有助於教師把個體的優秀經驗轉化為群體的優秀經驗。

通過成果提煉賦能

提煉和推廣教學的優秀經驗非常重要。要指導教師將實踐成果進行梳理提煉和理性表達,以此深化理解、提高認識。還要及時發現典型,樹立先行示範。例如,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的「童心作業二格筆記」、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的「小豆包起航記」、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小學的「語文個性化作業」等課程案例,就在海淀區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

教研是教師發展遇到困難時的強有力專業支撐。以「雙減」為核心推動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做好「校內提質」,為教師賦能,就是幫助教師獲得「帶得走」的能力,具有「從0到1」的智慧和直面教學挑戰的勇氣,能夠使教師更有創造性、更有激情地工作。

程介明:教研,教育的寶藏

改變一所學校,最好讓教師們敞開教室的大門開展教研!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向美而行:新教育實驗通識與實踐五十講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3bcc943a405b982e7b71ebc62a9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