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誰又能有此等魄力?

2023-05-25   奇趣談史

原標題: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誰又能有此等魄力?

「雲含幽兮月添冷,月凝暉兮江漾影。結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長在無人境。軒皇封禪登雲亭,大禹會計臨東溟。」大禹治水作為一個經典的傳奇故事,出現在課本上。中國歷史朝代順序的順口溜「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也被人們背得滾瓜爛熟銘記於心。

禹是大禹的字,他本名是姒姓,名文命,是鯀的兒子。禹小時候跟隨父親鯀遷徙到中原,在中原定居。但在堯擔任皇帝時,中原洪水泛濫成災到處民生哀怨。堯想盡一切辦法找盡一切能人異士,但沒人能堪此重任。有官員推薦鯀來治理水災,雖然堯信不過鯀,但迫於壓力和無奈。最終鯀被任命為治水官員來治理水患問題。

但治水又豈是那麼簡單?鯀為治理水災想出了把水攔在岸邊,然後岸邊修起堤壩的方法。但水岸線卻越來越高,眼看著要高出堤壩,而鯀卻沒有辦法。為了這場水災,鯀用了九年都沒能徹底解決這場災難。本來堯就不信任鯀的能力,而鯀又在治理水災過程中消極怠工,偷工減料。使治理水患任務一拖再拖,民不聊生。

舜開始處理政務之後,就革了鯀的職,並把鯀流放了。舜也同樣問大臣們,還有誰能擔任這個重任,大臣們又推薦禹,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禹和鯀不同,是個善良正直有擔當的人。之後禹就被任命為治水的司空,繼續接任治水的職務。禹不僅沒有因父親被流放而記恨朝廷,而且在治水過程中格外的盡心盡力。

禹在接任這個任務之後,迅速召集他的同鄉,一起參與到治水的任務中來。在過程中,他找到了父親鯀治水失敗的原因,並迅速總結經驗,找到一種更合適更有效的方法。從攔住水流到疏導水流,更高效地去完成這件事。

在疏導水流前,還有一系列繁瑣的工程步驟,那就是測量水流走向。地勢的高低對水流走向起著莫大的作用,所以前提河道的規劃與測量是十分重要的。在治水期間,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大禹已經忙到顧不上白天黑夜。不論什麼時候,都在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連吃飯都顧不上。

人們因為水災的問題,糧食等農作物根本無法收成。農民的生存問題已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甚至已經有人因為水災被餓死,所以治理水災迫在眉睫。水災徹底被治理完善之前的每一天都是在關鍵時候,所以大禹根本沒有精力去管旁人的事情。在治理過程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根本沒有時間進家門去看望自己的妻子和小兒子。

大禹在接受治水任務的時候,他與他的妻子才結婚四天,新婚燕爾就被迫離家。在治水過程中三次路過家門也始終沒有進去,雙方都非常思念對方,但不能耽誤大事,紛紛忍受著相思之苦。

大禹第一次路過家門時,他的妻子正在分娩的關鍵時候,這個時候最需要丈夫陪伴在身邊,可他不能回家。第二次路過家門時,他的小兒子正被妻子抱在懷中,小娃向他招手。但他也只是遠遠地看一眼,轉身又馬上投入治水工程中。第三次路過家門時,他的兒子已經10多歲了,跑到門口用力地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災還沒治理好,沒有時間回家,也沒有臉回家。於是又轉身離開,剩兒子獨自一人站在門口。

大禹的故事人們從小就耳熟能詳,都在傳頌他的美好品德。真正能做到像大禹這樣的人,歷史上少有。

參考資料:

《史記·夏本紀》

《帝王世紀·第三(夏)》

《漢書·律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