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孩子,尊重規律,美是欣賞——人民教育家於漪美育訪談錄特別篇(下)

2020-07-28     上海升學觀察

原標題:研究孩子,尊重規律,美是欣賞——人民教育家於漪美育訪談錄特別篇(下)

摘要:

大人和孩子是一場緣分。做有辦法的養育者,從研究孩子、尊重規律、成為更好的自己開始。

圖為2010年10月9日,於漪老師(前)參加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語文組老教師回校再聚首活動。 新華社發(李立基 攝)

【人物簡介】於漪 1929年2月生,江蘇鎮江人,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長期躬耕於中學語文教學事業,堅持教文育人,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主張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同步創新,許多重要觀點被教育部門採納,為推動全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突出貢獻。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最美奮鬥者」等稱號。2019年9月獲「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

她的第四次哽咽,是說到一位「搗蛋王」。

於漪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曾帶過一個班級,有兩位學生「真的調皮搗蛋得拆天,高中生啊,不斷給教師出難題」。於漪不斷家訪,不是告狀,是深入了解,尋找閃光點。慢慢地,彼此共同語言多了,學生轉變了,「做許多好事,還認真練字,字寫得很漂亮」。再後來,他們畢業,工作,退休。而其中一位,不幸患上了癌症。於漪得知了情況,特地請同學帶給他一包西洋參,要他保重身體。「他很感動。他身體不好,已是七十多歲的人,還專程上門來看我。」說到這,於漪哽咽了。

91歲的她動情感嘆:「其實這種情分是無價的,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從中也可見,人是會變的,我們不能用凝固的、一成不變的眼光來看待。小孩子的成長,是『X』,這裡頭學問很大。」

上篇她講到「我們做老師、做家長的,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要發現孩子的優點,要呵護孩子的缺點」,強調「非常重要的一條,是要創造和諧的氛圍,讓每個孩子發光」。那麼,怎麼營造?她著重提了三個想法。

作為師長,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態好起來

一定要去除冷漠、急躁、過度的要求

溫柔一點,溫柔是心靈的優雅

要營造和諧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當中成長,作為師長,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態好起來。

第一點,我們要端正心態,把握好兩個不同。教師跟學生,是成人和未成年人,首先有代際的不同。一般來說,師長起碼比孩子大十幾歲二十幾歲,有的老師要大三十多歲。我們要清醒地認識這個不同,把握這個不同。千萬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言行,作為標杆來要求學生。

我們現在要求孩子,往往都是以成人的看法。我的想法如何如何,我的做法如何如何,我認為這樣是對的,我認為這是怎樣的。其實你小時候也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笑),也是一步步成長到今天的。現在你要拿成人的標準來要求他,怎麼可能呢?沒有人是沒有缺點的,我們自己也不是十全十美。再考慮周到,也有不周到的事情。要求孩子面面俱到,怎麼行呢?

我講一件真事。有個孩子,讀小學四年級,考卷髮回來了,數學得了97分,很高興地回家。結果爸爸一看分數,面孔馬上板起來。先還不講話,實在熬不住了,這位爸爸責問:「還有3分到哪裡去了?」孩子考到97分,很好了,應該是表揚啊。學習,是很艱難的。我們自己學一點東西,真正學到腦子裡頭,靈活運用,多麼艱難。尤其對小孩子來說,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哪能是百分之百。這位爸爸這麼一說,好了,小孩子嚇壞了,還有3分講不出來,不知道到哪裡去了。訓斥的雜音讓小孩子背了個沉重的包袱,下次一定要考100分的,否則,還要挨罵,這怎麼得了?

任何一個分數,考不出孩子的綜合素質。沒有一張考卷,沒有一個分數,能夠衡量出孩子的整體素質。不可能的。它只是一個手段,對某個階段的學習,了解一下,衡量一下。所以一定要把握,要去除這種冷漠、急躁、過度的要求。要溫柔一點。人的高貴,不僅在自身的修為,還肩挑教育好下一代的神聖責任,薪火相傳,綿延發展。作為師長,你要教育下一代,一定要學會溫柔。溫柔是心靈的優雅,是一種美。你溫柔一點,孩子接受教育就溫暖,就比較和諧。

第二個不同是時代的不同。我們成長的環境,和孩子成長的環境,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革命、網絡時代、人工智慧……孩子和我們小時候是大大不一樣了。我們長輩並不是什麼都比小孩子強,比下一代強。我看到2018年全國網際網路網民的調研數據,我們的未成年網民規模是1.69億,近九成的未成年網民會使用網絡,包括學習交流等活動。我們那個時候的小學生,跟現在的小學生比,怎麼比啊。我想我簡直就是傻瓜一個。現在的孩子,視野多麼開闊,電腦、電視、手機,簡直就是真的坐在家裡見世界,咫尺天涯。遠在天涯海角,一個手機就能看到了。你得承認社會發展到了這樣一個階段。我和青年教師比,也許經驗教訓比他們多,但是我在信息方面,根本連他們的學生都不如。承認這個事實,才會有良好的心態。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就會虛心,就不會自以為是。所以一定要調整好心態。心態好,有責任擔當,就自然而然地,會去除掉很多急躁,去除掉不切實際的要求。

孩子的成長都有他自身規律

父母也好,教師也好

任何人不能代替

第二點,我覺得要調整視野,開拓追求的目標。

當今時代,真就是一個地球村,一定要調整自己的視野。不能只是看到課堂裡頭,就是一張考卷,就是一個家庭。一定要把家庭、學校,放到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大背景下來認識思考。調整了視野,就能開拓培養的目標。孩子的成長都有他自身的規律,任何人不能代替。父母也好,教師也好,沒有一個人可以替學生成長。古人講的,「師傅引進門,修行在自身」。他有他自己的成長規律,我們只是幫助他打好做人的基礎,做人的底線一定要搞清楚。我們只是幫助他學些生存發展的本領,為他們今後走健康的人生之路做準備

基礎打得好,打得正確,打得牢靠,打得寬泛,孩子就能夠發展得更好,成為國家的有用之人、有用之才乃至於棟樑之材。我們不是去虛無縹緲地高懸一些目標。不要聽一些鼓動,一些吹噓,一味追求高職位、高收入,沉迷在榮華富貴里。我前頭講到的「學以成人」為什麼是中國教育的精神家園,因為它有三個注重。

一是注重情感、道德、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的教化。二是注重對家庭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維護。三是注重對家庭、國家、社會的奉獻。這很有中國特色。我們學以成人,不是唯我獨尊,而是既要愛自己也要愛別人,推己及人,美美與共,世界大同。追求的目標,我們一定要清楚。

中國人講得很清楚,「天生我材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成人、成才的道路,終究是四通八達的。我們過去,六十幾年前,我學什麼,將來就做什麼。現在不是的。進入到了信息社會,人機共存的時代,網際網路的時代,新的產業新的職業層出不窮,你都想得到?都有預見性?不是這樣的。

你有了基本的東西,把做人的底線牢牢把握住,有生存發展的真本領,從根本上說,是不用怕的。我們要打開這樣一個視野,不要一味只求懸的目標。要儘量考慮得很寬,而不是很逼仄的,華山天險一條路。一切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從時代的需求出發。

在你看來不值一提

在他就是困難,就解不開

你要幫他,要傾聽

第三點,要協調我們感官的功能。作為師長,要增強親和力,要贏得孩子的信任、信賴、尊敬。根據我自己的體會與觀察,我們也用眼睛,但有的時候觀察得不夠細緻、不夠深入。我們用得頂多的是嘴巴(笑),倒不是吃東西,而是不斷地講話。對學生提要求,做這個,做那個,乃至於喋喋不休,絮絮叨叨。學生煩死了。學生最討厭的就是絮絮叨叨,你講一遍好了,你講五遍十遍還要講,沒完沒了。

我自己教課的時候,非常注意語言的得體和新鮮感。比如講「觀察」,每次都儘量用不同的詞,否則學生要膩的。我講「打開認識的窗戶」,講「識得真、勘得破」,講「洞悉、穿透」,等等。老是炒冷飯,學生怎麼要聽呢?高中的孩子,能夠獨立思考了。他的世界裡頭,東西是很多的。我們要調整感官,改掉絮絮叨叨的毛病,讓耳朵多發揮一點功能,要傾聽孩子的心聲。

我過去很懵懂,以為上課上得一清如水,學生學得就好了。不是這樣的,根本不是這樣的。你講得一清如水是基本要求,但孩子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樣的。教育家盧梭講過,我們出生時,沒有帶任何東西,我們長大以後所需要的東西,都是教育賜給我們的。這句話講得很深刻。為什麼教育能夠帶給我?因為我有求知慾,我覺得很好奇,我有樂趣,我講話大人聽啊,我某個方面有能力啊,我在形成良好的習慣啊。這些,不能被破壞被漠視,在每個孩子身上表現得又不一樣。

因此,我們一定要傾聽學生的呼聲。孩子他有內心的訴求。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你看來是不值一提的,但是在他,就是困難,困惑,他就解不開。因此,你要幫他來承擔,幫助他來排解,你要傾聽他內心的需求。

要傾聽,就要有親和力。要知道他有什麼興趣愛好,他喜歡什麼,他關心什麼。我做老師,我覺得起碼要走進學生的「三個世界」。第一,知識世界,這一點我們老師做得比較多。第二,他還有生活世界,他對生活的嚮往,是些什麼東西?生活世界是琳琅滿目的,這就有對的、有不對的,那麼我們怎麼來引導。你要走進他的生活世界,知道他追求什麼,嚮往什麼。第三是他的心靈世界,所思所想,是非善惡的認識與判別,等等。

我為了走進孩子的世界,認認真真去學那些我不懂的東西。男孩子往往喜歡體育,我覺得非常好。體育本身有一種精神,團隊的精神,不怕苦的精神,克服困難的精神,奮鬥的精神,還有技能技巧,對發展腦子都很有好處的。我做班主任,做校長,都非常重視體育。體育不僅僅是一門課,而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方面。為了和孩子有共同語言,彼此的心弦,就要對準音調。一個交響樂,它的提琴和鋼琴,要對得起來的。對準音調,你講的話,才能在他心中彈奏,發出音響,才能引起共鳴。因此,我真的去看足球,去看場上什麼是前鋒,什麼是中場,什麼是後衛,後衛裡頭什麼是「清道夫」,現在「清道夫」不談了(笑)。當時踢中場最有名的,是容志行,他是怎麼樣的,遲尚斌又是怎樣的。

我本不注意足球,因為學生喜歡,我就要了解,我也就喜歡上了。後來發現,足球賽就是人生,學問大了。女孩子喜歡排球,我也跟她們一道打排球。男排女排特點是什麼,女排精神是怎樣的,二傳手誰最好,郎平為什麼她這個「鐵榔頭」是行的……你說,不進去,怎麼會有親和力呢?

我跟高中同學經常談什麼?談文學。新出來一本書,他有他的看法,有的時候你是想不到的。談音樂,談藝術,談畫畫。談為什麼畫畫裡頭,中國人講究空白,為什麼西洋畫不講究。他會有他自己的很多想法。這對我們教師來說,就是學習的養料。

傾聽,本身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品質。中國人是講君子之道的。君子的氣質裡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謙虛,虛懷若谷。傾聽孩子,你就跟他有很多共同語言,你才有親和力。有位女孩子,原來是坐不住的。她的奶奶就教她繡花,這位奶奶很有教養。後來慢慢地,她坐得住了。她把繡的花拿來給我看,這裡針腳如何,那裡沒有繡好,說我原來心像貓抓心一樣(笑),特別叮囑我「於老師,你不要告訴別人噢,我只告訴你聽」。你說這種珍貴的信任,去哪裡找?

所以說,傾聽非常重要。我自己也有教訓。我就一個兒子。我平時不大管他學習的,我只管做人。我當時管他就兩件事情。第一,不是自己的東西,金子也不能碰。第二,不能說一句謊。因為孩子說謊,就是壞的開始。他再闖禍都不要緊的,不能說謊。他大概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那天晚上,我難得翻他作業,一看,數學本子上,60分改成100分,亂七八糟的。他當時已經睡覺了。我就把他喊起床,問他怎麼回事情,他又說不清楚。我當時住復旦大學宿舍,班主任家就在不遠處,我就帶他過去。因為說謊是不能原諒的。教育求其真,防微杜漸,任何壞事都是從小的開始。闖禍,打掉一碗飯,這都無所謂的,沒有關係的,就要說真話,所以我非常重視。

到了班主任老師家詢問,老師說明了情況。原來不是他,是旁邊一個同學搗蛋寫的。我當然就不責怪他了。我們當時住在宿舍底樓,有塊小黑板,平時工作很忙,有什麼事情就寫在小黑板上。第二天我下班回家,看到小黑板上面寫了一句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笑)。我趕緊檢討,我說對的,我首先就沒有信任他,我應該認真地聽他把話說清楚,而不是急著去核實。家庭成員不是大壓小,而是大家要服從道理,明理。

不該管的管得太多,該管的管得太少

真正該在意的是習慣

要耐心等待,精心呵護,耐心教育

最後我想說,真正該在意的是什麼。有的時候,老師也好,家長也好,其實把孩子成長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忘掉了,就是習慣,培養良好的習慣。

習慣形成素質,素質形成品質。我們現在,不該管的管得太多,該管的管得太少。不和諧啊。我記得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講過:好的習慣,就好像精神世界裡存放的資本,它會不斷地增長,你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而壞的習慣,就好像是道德上還不清的債,它會不斷用利息來折磨你。好的用不完,壞的償還不完,不斷地折磨你,乃至於破壞了你的創業,你的道德。其實這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我們的家庭,對孩子生活的良好習慣,尊老愛幼的習慣,推己及人的習慣,要很好地幫助他去養成。學校裡頭,學業成績不好的,往往首先都是學習習慣不好。我教了很多學業困難的孩子,幾乎都是因為學習伊始有了不好的習慣,糾正起來十分困難。學習有良好的習慣,做人有良好的習慣,生活有良好的習慣,這就是秩序。交響樂之所以和諧,它有秩序。主次詳略,長音短音,都是很規範的。沒有秩序,沒有規律性,怎麼會和諧呢。社會的和諧一定要有秩序,家庭有秩序,學校有秩序,社會就有良好的秩序,每個人放在他應有的位置上。

習慣養成,其實是從被動的,到主動的,再到自動的。學生很小,你告訴他,看見年長的人,應該叫什麼,他聽你的,是遵從,是被動的。慢慢地,他應該是主動的,主動認為這樣是對的。我已經十幾歲了,晚上可以把大家吃的飯碗收拾好了去洗,成為一種習慣。吃飯了,大人沒有動筷子,我最好要等爸爸媽媽來了以後,再一起吃,養成良好習慣。到了最後,認同了以後,習以為常了,就內化為自己的,我必須這樣做。紅燈,沒人,我也不走,我自己必須遵守,這就自動了。

所以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方方面面的,全方位的人的培養。我開頭講,交響樂那麼和諧,一定是指揮者很好。比如指揮家余隆,比如老一輩的黃貽鈞。指揮者的修養很重要,要讓每個樂器發揮功能。黃貽鈞會十四種樂器,吹拉彈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爵士鼓、風琴、小號、圓號都會。這樣,他就能夠從容不迫,遊刃有餘地指揮全部演奏員。在他指揮下,演奏員是不能懈怠的,吐法、弓法、彈法、敲法有沒有問題,一目了然。所以今天,我們教師要繼續學習,要有育人的真本領。家長,怎樣做家長,恐怕同樣也是要學習的。因為我們面臨的是全新的問題,面對的是我們可愛的孩子,國家的後代,民族的希望。

今天怎樣做教師,今天怎樣做父親,這個魯迅先生提出來的問題,仍然是我們要解答的,要有時代色彩的解答。因為人總是未完成的。我們帶著已知的可能性,再進入新的可能性。我們的孩子是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魯迅先生講,生命的路是進步的,總是沿著無限的三角形的斜面,這是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麼都阻止他不得。作為師長,我們要耐心等待,精心地呵護,耐心地教育。要創造和諧,就要「慢慢走,欣賞啊」。

【訪札】

於漪的「辦法」是從哪來的

郭泉真

曾經有一位非常叛逆的學生,被於漪春風化雨,後來成為博士。

另一位現在的小學生,看到她一個教學案例後,被深深打動。據說這是上海教育界廣為流傳的一堂經典公開課:一位同學脫口而出發問,課文中的「萬萬」是什麼意思,惹得其他同學哄堂大笑。發問者一時十分尷尬。於漪這時說:「大家都知道『萬萬』等於『億』,那麼這裡為何不用『億』而用『萬萬』呢?」接著進一步互動、引導說:「是漢語言的疊詞疊韻之美,影響了此處的用詞。」最後又說道:「請大家想想,今天這一額外的課堂收穫是怎麼來的?大家要感謝誰呢?請讓我們用掌聲表達對他的謝意。」就這樣,在大家的目光與掌聲中,發問者又自信地抬起了頭。

這正是於漪這次訪談講到的「就勢呵護」。呵護還不止於當時。現在那位小學生看後,一下就因為感動而產生了共鳴,並感嘆「於老師真厲害呀」,進而很自然地產生了對她的尊敬、信任與認同。

她的「厲害」,她的辦法,來自於很多個點的集合。

首先還是從愛出發。她這次訪談,四次哽咽,每一次都是因為對孩子們的愛護之情。也正因為始終從愛出發,她這兩次訪談,又常常是說中帶笑,為孩子們的缺點其實是可愛、有趣而笑,為大人錯把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而笑,一次又一次地,確實如她學校老師所說,「哪怕批評的時候也在笑」。其實對一些需要糾正的情況和現象,她一方面也很是著急,所以一直沒有停止花力氣去思索,深挖根源,尋求破解,但同時她又總是從愛出發,看到許多身處其中者的困難其實是困惑,著力於解決他們認識上的誤區。可以說,在四次哽咽與頻頻笑言背後,都是一位教育者的初心與寬宏。

第二,也正因為是這樣的動機與格局,於是促使她思索,勇於直面問題,始終緊盯問題。比如她很誠懇地說:要看到現在的孩子有種種不同於以往的新特點,所以我們一定要靜下心來,學習做老師、做家長,要「直面問題,來很好地認識,來很好地破解」。又如,她旗幟鮮明地一再強調:我們身為師長,必須蹲下身來,認認真真了解孩子,想方設法研究孩子,努力走進他們的世界。「不了解怎麼行?」「不研究,怎麼會有辦法?」

第三,她的研究,抓真問題。從她的話,往往可以看出她思考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國家最最重要的是人,有了人就有了一切。」她教課,從來不喜歡去教務處看分數。她做校長也喜歡聽課,老師水平一聽就大致有數。她對孩子「辦法多」,秘訣就是研究。「對小孩子研究不夠,自然就缺少辦法。」「不研究,就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具體情況。打架其實不都是壞事,有時候是打抱不平。」「不能脫離實際。西方來的有些是對的,有些是不對的。因為國情不一樣,文化不一樣。我們要教育的人,是大視野、大情懷的,不是霸權主義、唯我獨尊。」

進而,第四,她的辦法,尊重規律。她不少話值得細品,就因其中有緊扣規律的深入思考。她與記者討論時,脫口而出了一句:「小孩子要放在群體裡頭去幫助,形成『場效應』。」這就像交響樂里的每個樂器、每個音符,每個人找到自己恰如其分的位置,心態就會和諧。所以她這次訪談從交響樂說起,其實是深入思考後的結果,有內在的深層邏輯。她還再三強調,小孩子特別是嬰幼兒,一個月都一個樣的。七歲入學,大月份生的跟小月份生的就不一樣,幾個月差別就不一樣,「急不得的,急不了的,急不來的」。人不能夠破壞規律。我們中國講究的不是控制自然,而是順勢,應天地而教化。到那個天時,小孩子會豁然開朗的。

她最後講到,美是薰陶,美是感染。她深情回憶「我們老師講愛國,並沒有說你們要如何愛國,他就是講得激情澎湃,自然就感染了你」。她反覆說「最好的教育是無痕跡的。所以美育是一個突破,因為人人都追求美好,嚮往美好。硬講大道理,不要聽的,現在小孩多少敏感。不能是我們講個正確的,馬上就要他學。應該潤物無聲,在孩子面前少『吐槽』,多講些好的、正面的事例,並請他們發表意見,在討論中潛移默化起效果」。

兩次訪談後,記者最大感受是:教育確實是一門藝術,要研究孩子,要研究規律,而且是認認真真地、當回事地去研究,放到心頭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如她所說,孩子的不足就是你的不足,孩子的問題就是你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就像一本漫畫的書名——《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要潛移默化,首先就得自己「有一身真本領」,首先得做好自己。事實上,回想起來也忽然意識到:兩次上門採訪,兩次都是91歲的她,自己前來開門迎接。雖然她的家人也在,但老人如此堅持,就是一處潤物無聲的細節,在接觸者意識到的那一刻,埋下一點觸動、一粒種子。「最好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這句話其實蘊含著某種規律:做好自己,進而在自然而然中,讓對方的心靈被喚醒、意識到。大人和孩子是一場緣分,孩子不是大人的物。好好對待孩子,做有辦法的養育者,從研究孩子、尊重規律、成為更好的自己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ARUlHMBfGB4SiUwPdh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