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日記被偷看過嗎?
事情是這樣的。
看到微博熱搜掛著#媽媽侵犯我的隱私發現了秘密#詞條,
點進去一看,發現是一位成年女兒的日記被媽媽偷看了,且因為交往男友被大罵。
博文一發,網友紛紛評論:媽媽不尊重孩子的隱私。
類似的事情在現實生活和影視劇里屢見不鮮。
電視劇《少年派》里的林妙妙發現日記被偷看後,拿著日記本當面質問媽媽,說媽媽的行為讓自己覺得沒有人權,沒有隱私。
隨後在門上貼了「禁區,危險,易燃易爆」的字條,以此來宣洩自己的不滿。
可以說為了防止父母偷看日記,孩子們想出了十八般武藝。有在日記封面上放頭髮的,有把日記放在抽屜鎖起來的。
電視劇《虎媽貓爸》中的女兒為了防止媽媽偷看,準備兩本一模一樣的日記本。
但面對「好奇心」爆棚的父母,孩子的反抗大多數換來一句「你是我生的,我有什麼不能知道的」。
自此後,日記本不再承載孩子的真實想法,要麼空白,要麼虛假。
那為什麼明知道偷看日記會引起孩子的反抗,父母還是樂此不疲?
隱私對於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朋友在輔導班做老師時,遇到過一位氣勢洶洶的媽媽闖進班級質問女兒:「為什麼要把日記藏起來!」
女孩從小就有寫日記的習慣,把學校發生了什麼有趣的、煩心的事寫下來。
尤其是一些不想跟父母說的隱私,都會記在日記上。然後把它藏在抽屜最裡面,上面還要疊幾本筆記本。
本以為這是自己的獨家樹洞,但媽媽冒出的話題時不時與日記內容重合令女孩生疑。
一次試探,女孩知曉了媽媽在偷看日記,便將日記本藏在別處。
找不到日記本的媽媽便衝到班級,當著老師和全班同學的面大聲辱罵女孩:
「你是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才把日記藏起來!」
一瞬間,班級鴉雀無聲,隨後竊竊私語。
朋友說她能感受到女孩的羞愧和憤怒,是一場無異於將衣服扒光的凌遲。
很多偷看孩子日記的父母,都會說「怕孩子不學好」「想更加了解他們」,以此來掩蓋侵犯孩子隱私的行為。
親子之間的裂痕就這樣慢慢被撕開。
發展心理學上說,孩子在2歲時開始有自我意識,也就是育兒常說的「terrible two」階段。
從2歲起,孩子們不會只滿足媽媽的懷抱,會通過各種反抗去建立自己的心理邊界,打造自己的心理空間。
這也是2歲孩子喜歡說「不」的主要原因。
只有當孩子在自己的心理空間內感受到安全,不會被侵擾時,他才會去學著如何跟自己相處、跟別人相處。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們需要的心理空間也需要不斷變大,但此時一些父母卻開始了入侵行為。
在孩子房間裝攝像頭,懷疑孩子常常玩遊戲;
吃飯時總是詢問孩子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
看到孩子在寫日記,趁著孩子不在偷偷看;
一開始,孩子會辯駁、會哭訴父母的不信任,後來便是沉默不語,失望至極。
此時很少有父母意識到,如果你能肆無忌憚地踐踏別人的隱私,你就在發出2種信號:我是一個完全不在乎、也不值得擁有隱私的人。
孩子,你也可以這麼對待你的孩子。
那麼,被長期剝奪隱私權的孩子會發生什麼呢?
被侵犯隱私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一位14歲的小男孩,某天晚上突然報了警,稱父親在他房間安裝了攝像頭。
警察在一邊勸說,父親在一邊怒吼:
「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憑什麼不能控制你?」
在這條新聞底下,有個評論特別「觸目驚心」。
「我是賣攝像頭的,每年一到6、7月份,生意就會特別火爆。」
足見,用攝像頭監控孩子的父母從來不是特例。
除了偷看日記、安裝攝像頭之外,還有一種入侵是無論你處於哪個階段都會讓你瞬間激靈——「父母進房間不敲門」。
小時候,常常在睡夢中,就能聽見「砰」的開門聲,隨後媽媽進來拉開窗簾。
長大了,在自己房間上會網,父母也是自顧自地進出,美其名曰給你送水果。
與朋友們談到該話題時,大家都深有感觸。
只要自己在房間呆著,總有下一秒房門就要被打開的錯覺。
即使自己並沒有做什麼壞事,但「哐當」的開門聲,總是下意識地藏起自己在做的事。
明明在自己的房間,卻有種做賊心虛的感覺。
成年人尚且能勸說自己父母是為了我們好,但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父母隨意進出房門、翻看自己的物品,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都避免不了一場大戰。
一位六年級的學生,自從發現父母偷看日記後,鄭重其事地反對過,日記也上了鎖。
但他發現父母偷偷開鎖後,情緒瞬間爆發。
不僅當著父母的面撕掉了整本日記,還砸碎了杯子、窗戶,以此表達自己的憤怒。
或許是父母被他的歇斯底里震驚了,也或許是父母終於聽到了孩子的呼求,停止了偷看日記的行為。
對於孩子來說,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他的心理邊界一直被打破和侵入,不斷容易喪失掉安全感和信任感,荷爾蒙的作用會促使他們激起內心的反擊。
一種是對外的反擊,主要表現為攻擊性以及脫離人群,不願意與外界交流。
一種是對內的反擊,主要表現為自我否定、性格孤僻,嚴重點甚至會產生厭世行為。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說:不看日記、不按攝像頭,萬一孩子做了什麼壞事,自己不知道怎麼辦?
怕孩子脫離掌控?你可以這麼做!
偷看日記、裝攝像頭......這些侵犯隱私的舉動很大程度上是家長想了解孩子,怕孩子誤入歧途。
但以傷害孩子的行為去了解孩子,註定不會有好結果。
與其成為孩子的「敵人」,不如成為他們的「同夥」。
當父母遇到想了解某事,或聽說孩子犯錯了,此時可以分三步走:
首先,冷靜會兒,先聽孩子怎麼說。
很多時候事情並不像大人眼中認為的那樣,比如看到孩子在玩口紅,塗的滿臉都是,不是孩子在刻意搗亂,而是她也想畫個美美的妝。
其次,儘量用和平的語氣與孩子交談。
大喊大叫會促使身體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若對面是青春期的孩子,一場激烈的爭吵在所難免。
最後,與孩子秘密和解。
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里說:沒有秘密,就沒有兒童時代。
作為父母,不要過於在意孩子的秘密,相信孩子的處理方式,只要平時的親子關係基地很牢固,孩子遇到困難疑惑自然會求助父母。
尊重孩子的秘密和心理邊界,懂得放手和退出,才是為人父母的最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