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蘋果公司的首席EMS代工製造商,富士康的地位一直非常穩固。與蘋果合作逾十年之久,為富士康帶來了龐大的收益,不但使其穩坐全球代工龍頭寶座,而且成就了富士康台灣第一工業巨頭的地位。不過如今富士康的優勢地位或將面臨新的挑戰。此前根據媒體報道,蘋果公司有意打破富士康一家獨大的局面,轉而扶持內地代工企業立訊精密,推動其收購台灣手機外殼提供商可成,為將來代工iphone手機打下基礎。
對於富士康來說,更現實的問題還在後面。根據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公布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鴻海集團的凈利潤只有20.83億新台幣(約合0.7億美元),一夜回到20年前。而銷售額則下滑了12%,達9297億新台幣(約合311億美元)。財報顯示,冠狀病毒導致全球經濟和消費需求低迷,並推高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
富士康的客戶雖然並不止蘋果公司一家,不過卻沒有一家企業能取代蘋果公司的地位。數據顯示,蘋果相關產品帶來的收益約占富士康總收入的一半。如果蘋果公司出問題,鴻海集團也會跟著受影響。當然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近年來富士康展開了一系列的收購,包括收購日本夏普,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打破對蘋果的依賴,打破對代工事業的依賴。
不過富士康轉型尚未成功,形勢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富士康來說,未來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隨著中國大陸勞動成本的不斷攀升,EMS行業面臨著何去何從的問題。留下的話,本身就利潤微薄的代工將會更加艱難;而如果搬遷到別的國家,將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去哪一個國家,各大EMS廠商的看法並不一致,不像早年台灣企業投資內地,各家企業具有高度共識。
另一大挑戰來自行業內部,內地新興的代工企業迅速崛起,尤其是立訊精密和比亞迪。前者同樣是蘋果的代工廠,打入蘋果供應鏈僅僅兩三年時間,就已經擠掉原有台資企業,成為蘋果旗下最暢銷的Airpods無線耳機的主力代工廠,崛起速度之快令人刮目相看。比亞迪早年就曾經是富士康的競爭對手,如今捲土重來,憑藉與華為的緊密合作,目前已經躋身全球十大EMS企業之一,發展潛力看好。
兩大因素疊加之下,富士康已經漸露疲態,不光業績下滑,內地工廠也開始出現裁員動向。一季度的業績雖然有特定因素,不過會不會成為常態卻並不好說。主要原因就是上面的兩大挑戰已經迫在眉睫。最新的消息是蘋果公司計劃將30%的產能轉移到印度,作為代工廠,富士康當然會先行一步,目前富士康在印度欽奈已經擁有一家生產蘋果手機的工廠。那麼轉戰印度,富士康就能解決存在的問題嗎?
對此,媒體顯然並不看好,儘管印度已經擁有不少電子組裝工廠,不過整體來說,印度還未做好成為世界工廠的準備,或許富士康真要回到20年前,從頭開始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2b709e435c7c252dca829c6bf4da4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