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父母們會發現,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特別喜歡做一些重複性動作,比如來來回回上下台階,積木堆好了就推到,然後再堆。反覆給娃娃穿脫衣服,看起來似乎都是很簡單的動作,但是孩子就是喜歡翻來覆去的重複,在這背後孩子是怎麼想的呢?
著名教育學家蒙台梭利關於這一點,曾經寫過一些科普性的文字,今天就來和家長們分享一下,為什麼孩子喜歡簡單的重複性行為。
孩子對於簡單的動作非常著迷,雖然每一次的重複在動作上一級速度上並沒有明顯的提高,但是每一次孩子都能聚精會神的完成動作。
這些動作看起來對孩子沒有什麼意義,只是在不停的重複,但對於他們來說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手上的活動,不管任何干擾都無法阻止讓孩子分心。
重複對孩子來說就像工作一樣重要,按道理來說兒童的注意力是不能持久的,他們會將注意力不停的從一件事情跳到另一件事情上,然而對於孩子來說,玩耍中的一個簡單動作卻能夠輕鬆的集中起孩子的注意力,以至於不能感覺到任何的外部刺激。
與這種專心致志相伴隨的,是一種手部有節奏的運動,當孩子第一次經歷了這種體驗之後,他們就會沉迷其中,雖然兒童專注力不能持久,但是這種重複性的動作可以不斷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時間。
這是兒童進入專注狀態的一個特徵,蒙台梭利稱之為「重複練習」。行為背後暗藏孩子心理需求,孩子不斷的開門關門,一個小時可能都不會覺得厭煩,聽家長講故事,總是要反覆聽一個故事。
在成年人看來這可能是很枯燥的,但孩子卻樂此不疲,實際上,孩子喜歡重複主要和他們的學習方式和行為發展有關。0-2歲的幼兒處於感知發展階段,簡單的說就是孩子通過動作感知環境。
孩子在2歲之前會採用嘗試,重複,模仿來感知世界,解決問題。在重複動作的過程中,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行為造成的結果,孩子的各項能力就是在不斷的重複和嘗試中學到的,重複能讓孩子將新知識和新技能逐漸內化和熟練。
其實所有的學習過程都離不開重複,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說也不例外,只不過他們重複的事情在大人看來都很簡單而已。那是因為孩子的記憶力和經驗相對有限,一個新的概念,旋律和事物要經過多次的重複,才能夠在不斷的強化中納入長時間記憶。
所以孩子不斷重複簡單的行為是在感覺和思考和體驗,這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並非大人眼中的「沒有意義」。這個時候家長不要隨便的阻止和打斷孩子,可以在一旁仔細的觀察或者加入到孩子行為之中,陪他們一起做,看孩子到底要體驗什麼。
重複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在孩子看來父母就是全能的,自己是弱小無助的,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幼小的孩子會因為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外在的物質而感到自卑。
為了補償這種自卑心理,他們會做一些能夠自主控制的事情來安慰自己,也就是不斷的重複已經掌握的行為,比如把一個東西裝好再倒出來,或者讓家長重複講一個故事,自己能夠積極的參與其中,這些都能夠讓孩子有對事情的掌控感,從而獲得一種力量感,進而產生一種安全感。
其實重複行為是一種兒童的自然活動,當家長看到孩子重複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家長不用過多的擔心,也不要打斷或者干預,只需要耐心的陪伴孩子就好。這是對孩子學習方式的尊重,也是對他們選擇自由的肯定。
喜歡重複是對知識的吸收和積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吸收和內化,這是他們學習的方式,因為年紀小所以對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能力是很有限的,重複能夠讓孩子更好的強化。
有一天孩子重複的過程會逐漸減少,那是因為他們已經掌握了能夠更高效的吸收新鮮事物的方式,或者是孩子需要重複的事情已經掌握的很好了。
蒙台梭利指出:反覆練習能夠完善孩子的心理感覺過程,這是孩子的「智力體操」。
通過重複孩子會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分類,然後舉一反三。對於一些新認識的事物孩子會感到很新奇,於是就想一遍一遍的進行探索,尤其是正在經歷語言或者動作敏感期的孩子,他們會不斷重複說或者做新學到的動作和詞彙。這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家長要滿足孩子對重複的需求,幫助孩子將感知和大腦中的信息聯繫起來,從而形成一種具體的概念。當孩子掌握了新概念之後,他們才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比如孩子今天經驗了「球」這個概念之後,明天就能學會「圓」和「跑」,這樣他們才能學習更多的新概念,從而變得更加聰明。
當遇到孩子重複的時候,除了不打斷之外還要更加包容和鼓勵孩子,讓他們能夠更有自信的去做簡單的重複性動作,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重複中達到對新知識的積累,大腦才能在這個過程中快速健全。
孩子會通過不斷重複地做同一件事發展主動性和創造力,重複是孩子學習必須的手段之一,這是成長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家長如果能夠引導好這個過程,會對孩子成長十分有利,不過會很考驗父母的耐心。
歌曲重複有旋律感,能夠增加孩子活潑的性格,對感知加強也有幫助。故事的重複有情節感,能夠拓展孩子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重複由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對他們的智力發展至關重要,父母的不厭其煩和心平氣和的態度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愛和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s8fO3ABgx9BqZZIz6c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