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母親捐贈器官為救兒子,兒子發現端倪崩潰報警,6人被帶走

2023-02-18   生活像爬山

原標題:案例:母親捐贈器官為救兒子,兒子發現端倪崩潰報警,6人被帶走

器官捐贈是一件傳遞生命,播種希望的好事。因為有愛,這個世界增添了很多美好,奉獻出一份愛心,能夠溫暖世界的每個角落。

然而由於我國願意進行器官捐贈的人數並不多,所以每年仍舊有很多病人在病床上焦急地等待著好心人的捐贈。捐贈市場供不應求,於是人體器官販賣的黑市應運而生。

常見的黑市器官販賣產業鏈通常會有一個中間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介,他們負責通過各種渠道連線賣家和買家,使雙方達成協議,同時協助雙方準備資料,使其可以在醫院順利完成器官移植的操作,事成之後,中間機構會從中收取一部分的中介費。

但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個案例,遠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簡單。因為這次的器官交易產業鏈,竟有救扶傷、治病救人的醫護人員參與其中。

故事的主人公是家住農村的石某(化名,文中人名均為化名)一家,家中五口人(石父、老大石某甲、老二石某林、二兒媳、石家三妹),彼此相依為命,雖然生活清貧但也簡單溫馨。

石家的老大—石某甲,有精神疾病,是這個家中美中不足的地方。不過好在一直到石某林生子,一家人都是平平安安的,小日子也算過的很充實。然而在2018年2月10日這天,誰也想不到一個差點滅門的悲劇會發生在石家。

原來,當天大哥石某甲在外面惹了大禍,二哥石某林呵斥批評了他。就是這次呵斥,成為了大哥石某甲心中解不開的結。他懷恨在心,發誓要砍老二。當天凌晨,石某甲操著砍柴的斧子登進了石某林家的門。

在精神疾病的驅使下,憤怒沖昏了大哥石某甲的頭腦,他舉起斧頭,大刀闊斧地砍傷了石某林一家三口,同時還誤傷了自己的母親。

石某林一家三口的砍傷雖然算不上致命傷,但是由於傷口較深,流血較多,都暫時陷入了昏迷狀態,動彈不得。他們的母親由於年事較高,被直接送進了ICU搶救室。

石某甲也因此被警方逮捕,這讓家裡的石父和石家三妹陷入了兩難的境地。石父沒有接受過什麼教育,三妹的年齡又很小,醫院那邊的事情根本幫不上忙。好在石某林的堂哥是個熱心腸,在他們住院期間,給了他們家很多幫助。

過了幾天,石母的病情不容樂觀,危在旦夕。主治醫師找到石父和三妹,勸說他們進行器官移植,因為就目前石母的情況來說,即使搶救成功,最終成植物人終身癱瘓在床的機率也是非常大的。

如果選擇器官捐贈,不但能減少病人的痛苦,而且還能申請到國家補助的20萬元,石父、三妹和堂哥猶豫再三,但是一想到石某林一家三口治療康復也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心一橫就做主簽署了石母的器官捐贈協議。

就這樣,石母的肝臟和雙腎被摘除,2月15日被移植,堂哥的銀行帳戶上也按時收到了20萬元人民幣的進帳。這筆費用對於治療石某林一家三口來說,就像一場及時雨,石某林一家也按照預期順利出院了。

石某林出院後,石父、三妹和堂哥都擔心石某林無法接受自己治療的費用是來自母親的器官捐贈,所以一家人對此事閉口不談。但是好巧不巧,過了幾天,石某林就接到了法醫下發的傷情鑑定通知,他自然也知道了母親的事情。

雖然石某林的內心無法接受這件事情,但是還是逼著父親和堂哥拿出了那張捐贈協議。石某林拿著這張協議,越看越不對勁,這上面既沒有捐贈單位,也沒有公章證明,他心中隱約覺得一定有問題,所以一直堅持在網絡上和政府部門進行上訪反映情況。

沒想到,這件事情被當年石母的主治醫師知道了,他居然讓妻子拿出46萬元給石某林,希望他能不再繼續上訪。

這一舉動讓石某林更加堅定了自己當初的想法,他面上收下了46萬,背地裡卻帶著錢找到調查組,調查這個名叫楊某勛的主治醫師。沒過幾天,和楊某勛相關的5人也被帶走,一共帶走6個人,分別是楊某勛、黃某新、王某良、黃某陽、歐某、陸某。

調查發現,這6人非法實施器官手術11例。石母這一起是他們進行的最後一起案例,由楊某勛尋找器官來源,黃某新聯繫對接醫院,歐某駕駛改裝救護車將石母送往指定醫院,陸某和王某良主刀實施器官摘除手術,再由黃某陽乘高鐵將器官送往走。

在本案例中,雖然石父和三妹同意進行器官捐贈,但由於這是一起虛假的器官捐贈協議,所以無法生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本人生前未示同意,違反國家規定,違背其近親屬意願摘取其屍體器官的,依照故意毀壞屍體罪定罪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零二條規定:故意毀壞屍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是仔細想一下讓人不寒而慄。希望通過該案例的分享,加強輿論監督的作用,為頂風作案的醫生敲響警鐘,遵守醫德,救扶傷。

(文中人名均為化名,為保證當事人隱私故引去,切勿對號入座;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文章內容無關,僅為配合寫作效果,如有侵權請私信作者刪除;文章情節略作潤色;尊重原創、無授權勿轉載)

案例:女老師婚房內幽會,哺乳期懷上情人孩子,因斷奶醜事曝光

案例:和尚惦記女香客,在寺廟內突破道德底線,終釀倫理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