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馬謖向諸葛孔明先生討個說法

2021-03-26   星稀月暗

原標題:替馬謖向諸葛孔明先生討個說法

孔明揮淚斬馬謖(字幼常)這件事,歷史上早有爭議。

如果說孔明為了維護「法」的尊嚴而「以一警百」,這從他殺馬幼常的出發點上看,當然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人們大都不承認它是一則成功的軍事處罰。這是為什麼呢?

一、故事發生的始末

諸葛亮首伐中原,因街亭要地失守撤回漢中後,先召大將王平責問:我讓你幫助馬謖防守街亭,為什麼致使要地失守?

王平解釋說:馬參軍到了街亭,非要在土山上安營下寨不可。我主張當道築城,他硬是不依,我只好率本部三千兵馬在山下安營。

馬謖與王平(劇照)

由於孤山被困,我軍又遇勁敵阻擊,無法前往解救,所以導致街亭失守。丞相若不不信,可問在場的其他將士。

孔明喝退王平,又傳令馬幼常入帳。不一會兒,馬謖自縛其身,跪在了孔明面前。

孔明看見這種情形,一切都明白了,知道王平所說的都是實情。

馬謖請罪於孔明(劇照)

於是,沉下臉對馬幼常說:你自幼飽讀兵書,精通兵法,應該知道街亭的重要。

但是,關鍵時刻不聽別人的良言相勸,敗軍折將,丟了要地,致使我們首次征伐中原前功盡棄,你的罪過可不輕啊!如果不明正軍法,怎能讓眾將士心服口服?

孔明說罷,命令左右武士把馬幼常推出帳外斬首。

斬殺馬謖圖景

武士剛想行刑,將軍蔣琬從成都來到漢中,正好遇見,便立即制止。然後,去見丞相求情。

蔣琬進了軍帳後,對孔明說:從前,楚國殺成得臣,晉文公知道後很高興。現在,如果把馬謖這樣的智謀之士殺了,難道不是讓曹魏高興嗎?

再說,一統天下的大業還沒有完成,就先殺智謀之士,這樣做是不是欠考慮?

孔明聽了蔣琬的話,流著眼淚說:我也知馬幼常才學過人,是位難得的智士,殺了他我也為之惋惜。

但是,現在他身獲重罪,我也愛莫能助呀!從前,孫武之所以能行軍致勝,關鍵在於他明法。

如今,四方紛爭,方興未艾,若因一人而廢法,今後將如何統軍討敵?何況馬幼常罪有應得!

說罷,孔明含淚令人行刑。

孔明為馬謖悲傷(劇照)

不一會,武士把馬幼常的首級獻上來。孔明看後,痛哭流涕。將士們也都為之哀傷不已。

——故事就是這樣的。

二、孔明之舉的思辨

其一,孔明在戰敗之後,「以一警百」,分明是一則「馬後課」。他為了明「法」而用「一」去「警」百,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只能讓眾將士受到一次教育而已。

但是,這種教育不一定非用「人命」這樣高的代價去進行。

其二,從具體情況來看,馬謖幼常雖然應該對要地失守負全責,但他主動去守要地的出發點和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肯定的。

他並不是失職,也不是未盡其責,而是自身素質及能力不足,導致他兵敗失地。

馬謖(劇照)

他本是個文官,從來沒有親身實踐過兩軍對壘的爭鬥。他去守街亭,實際上是「硬拿鴨子上架。」

如此看來,在用人遣將上,孔明的責任是很大的。

雖然,孔明阻止過馬謖,但最後還是讓他去了,並且立下了軍令狀。

可是,軍令狀歸軍令狀。當初,孔明能以曹操不該死為由,替關羽開脫華容道放走曹操的罪責。那麼,現在孔明為什麼就不能自攬責任、自貶三級,為馬幼常開脫些罪責,免了他的死罪呢?

其三,從用人角度來看,任何一個優秀的人才,一生中難免會犯錯誤,甚至是較大的錯誤。犯了錯誤,就將他一棍子打死,難道就是好的「用人謀略」?

其四,從馬幼常被殺的後果來看,全軍將士都為他傷心落淚。就是孔明本人,也是傷感不已。

由此可見,斬殺馬謖的副作用是比較大的。

那麼,心繫天下的睿智的孔明先生,怎麼會這樣處置馬幼常?

這樣看來,馬幼常幼常,不該殺!

三、馬謖被殺的原因

託孤於白帝城的孔明先生,之所以會犯這樣的的錯誤,可能是由於他把「明法」之道與「用人」之道對立起來了;可能是由於他重「明法」而輕「用人」、唯我獨能的固有的思想認識;也可能是,他為了加強統御力,而強調「明法」,因此陷入教條之中而不能自拔了………

晉人習鑿齒對這件事,也談了看法:「諸葛亮不能兼上國也,……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傑,退收駑下之用,明法勝才,……,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

習鑿齒像

習先生也在埋怨孔明先生:「蜀僻陋一方」,不該「殺其俊傑」、「殺有益之人」!

鑒於上述,孔明先生,您能給個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