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知在線特約作者 雲譯
結婚是為了什麼?
一則奇葩的徵婚或許能告訴你答案。
一個年薪30萬的男人,37歲,身高172,有車有房。
條件尚可,可他找老婆的標準是這樣的。
1、28歲以下,漂亮,身材好,家庭好,工作好,溫柔可愛居家。
這還沒完。
2、婚後AA制,每月自己會給老婆500家用。
看到這,你可能和我一樣想罵人了。
別急,還有更毀三觀的。
3、一周有一半時間在外打麻將,基本零點以後回家。
4、家務全由老婆承擔,做飯還要求味道不錯。
5、婚後不願接觸老婆的父母,過年過節會去拜訪。
這哪是找老婆?
這是打算每月花500元,找個生育工具+任勞任怨的保姆,這個虧血大甩賣的保姆還得漂亮、溫柔、可愛、居家。
有人說:這是活在什麼年代呢?想唱首《夢醒時分》給他。
其實,這並非個例。
多少女人在家中活成了一個廉價保姆呢?
美國國家統計局曾對各國勞動人口的總數和人口參與勞動的比率發表過一組調查數據:中國是世界人口勞動總量的第一名。你想說女性勞動參與率高說明家庭地位重要。
我想不是這樣的。在中國,女性一方面照顧家庭,一方面外出工作賺錢,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中國有20.3%的家庭,女人包攬了全部家務;41.7%的家庭,女人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家務;至於帶娃,就更難了。91.1%的女性承擔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照料孩子的責任。」
即使已經在家中已經累成狗,70%的女性還想著兼顧事業和家庭。
為什麼女性明明經濟獨立,也能照顧自己了,卻還是甘願成為一個「廉價保姆」呢?
01
被集體無意識忽視的付出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位丈夫的求助:
「我白天上班,老婆晚上起來喂奶要喊我起來陪著,這是什麼心態?」
他滿腹委屈:「幾次把我弄醒,叫我起來陪著,孩子晚上吃夜奶頻繁,我確實心煩。」
可他似乎連基本的同理心都沒有。
如果自己只是幾次因此醒來就心煩,那麼夜夜被頻繁吵醒哄孩子,還要被老公厭煩的女人,該是何感受呢?
他們指望著母愛無邊,靠愛發電,還能將帶娃美化成一種「休息」。
《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有著高學歷,有著自己的理想。
結婚後,卻因婆婆的反對,以及帶娃的需要,不得不當起了全職太太。
金智英連軸轉的疲憊,老公視而不見,只說:「也好,再休息一陣吧。」
帶娃,家務,真的是休息?
一位奶爸,在孩子出生後,為了自己充足的睡眠,就和老婆分房睡。
直到孩子1歲3個月,24小時照顧寶寶的媽媽,突發腦梗,一整夜的搶救才從鬼門關走出來。
直到這時,奶爸才醒悟道:「她們是奶牛,是保姆,是廚娘,是傭人,是員工,是維修員,是理財師……但他們終究是人,不是神,也會累。」
帶娃已經夠夠的了,那……家務呢?
在一部紀錄片中,羅伊斯與布萊恩娜結婚兩年,每天的交流卻只有爭吵。
吵什麼呢?
布萊恩娜是一位全職太太,一邊照顧兩個孩子,還包攬了所有家務。
羅伊斯卻滿腹牢騷:
「她呆在家裡,很清閒,陪著孩子開心地玩耍,我卻得每天外出工作,我只是覺得她該承擔更多家務。」
他數落老婆用麥片代替熱飯:
「不就是在家帶小孩,做家務嗎?為什麼我上班一天很累了回到家還吃不上一口熱飯?」
他嫌棄老婆把大部分精力給了孩子,身材也開始走樣。
他按耐不住滿心的牢騷和嫌棄,自信滿滿地決定給老婆示範一下,家務和帶娃有多簡單。
於是,啪啪打臉的一晚開始了。
飯做到一半,兩個小神獸輪流登場,小孩子一放下就哭,大孩子在廚房裡躥來躥去,
飯沒做完,他腰酸背痛,折騰了幾個小時,無奈地點上外賣。
一頓飯的時間,讓他想回去上幾天班放鬆一下。
多少丈夫的歲月靜好,是他老婆在負重前行?
中國社科院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顯示:中國男性的婚姻滿意度總體高於女性。
有網友說:
結婚之後有人伺候洗衣做飯,生娃帶娃,照顧一家老小,還出去工作賺錢補貼家用,是我我也滿意啊。
當然咯!男人結婚就是做老大爺!女人上班帶孩子當保姆。
可能真的大部分男性對家庭的付出要少於女性吧。
經濟水平高了,女人都能獨立自主了,當然滿意度低啊。
找個帶薪保姆我也開心啊。
你看,「保姆式婚姻」的本質其實是,這個時代,大多女人出去工作了,男人卻並未回歸家庭。
02
女性的自我掙扎與覺醒
「保姆式婚姻」最可怕的不是身體的疲憊,而是精神的枯竭。
電影《婚姻故事》中,妻子妮可是知名演員,丈夫查理是知名導演,他們恩愛多年,互相成就,看似正常的家中暗流涌動,積怨已久。
妮可一直想回到洛杉磯,重啟事業。她嘗試尋求對方的支持,每次得到的只是敷衍。
在名為家庭的「溫水」中,她漸漸察覺,自己的情緒一再被忽視,自己的需要一再被犧牲,最終老公聽不進她的任何一句話。
她似乎成為一個工具,一個滿足對方需要的工具。
妮可說,她在這段婚姻里失去了自我,自己越來越衰敗黯淡,查理卻越來越有活力。
她是知名導演背後的女人,她是一位「好妻子」、「好媽媽」。
只是,她的自我被不斷擠壓,她失去了自己。
在兩個人的家中,其實只有一個人,她只是那個附屬品。
而查理,直到收到離婚的律師函,才意識到婚姻出了問題。
畢竟,他的心從未待在家中。實際上,這就是關係中最可怕的事——不被看見。
弗洛伊德曾在書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三歲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
阿姨回應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個看見自己的人。被人看見,就有了光;有了光,我們才能看見自己,得以存在。總是不被看見的人,他體驗到的遠不止孤獨,更是一種自己並不存在的死亡感。
她們會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是否真的存在?
進而忽視自己的需求,不斷取悅他人,將自己附著在他人身上,附著在家庭中,感到被需要。
如此,她們才能感到自己是活著的。
是的,「保姆式婚姻」其實是一個惡性循環。一方忽視,另一方渴望被看見而付出;一方繼續忽視,另一方付出更多。
在忽視和付出不斷升級中,她們漸漸面目模糊。
03
前段時間,劉敏濤的醉酒式表演自帶笑點,滿是個人特色,席捲熱搜。
這卻是她在40歲經歷「中年叛逆」,贏回來的自己。
她曾有過一段七年的婚姻,看似美滿幸福,她卻說:「活得卑微而蒼白。」
某天夜晚,她躺在床上,心裡想著好久沒見到老公了,第一次看清了自己的孤寂和不值得。
天亮的時候,她決定:結束這段婚姻。
多年後,她反思自己:
「我生活的軌跡幾乎全部符合社會對一個『標準』女性的預期。
既然循規蹈矩、隨波逐流的生活並沒有給我帶來預期的幸福,反而讓我在本該神采飛揚的大好年華,活得卑微而蒼白,那就不如就做我自己,隨心所欲地去生活中冒險,試試自己的極限,到底在哪裡?
真正為自己而活了,才發現叛逆是需要力量的,言聽計從,無需過腦,而我行我素卻需要判斷能力和勇氣的雙重加持。
也許是受到了婚姻變故的影響,也許是隨著歲月的積累,我對自己的認識更加清醒,更加透明。好像慢慢發現,自己需要什麼,能夠做到什麼,希望做什麼。」
我們常說女性的覺醒,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想劉敏濤給了我們一個選擇:一個女人是可以因為婚姻中失去自我而離婚的。
最後,娶老婆到底為了什麼?
很喜歡《愛情保衛戰》中塗磊的回答:
「老婆,不是用來生孩子的,而是一起相伴到老的。有的男人婚前婚後沒什麼兩樣,他認為找老婆就是生孩子、做家務的。
我告訴你,你錯了。你是找了一個可以相互扶持到老的人,而不是在家裡幹活,一直忍氣吞聲的人。」
我是潘幸知,你的貼身情感諮詢師。如果你需要專業幫助,私信我,幸知幫你渡過情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