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的驚天陰謀:佛羅倫斯大教堂謀殺案與波提切利的繪畫傑作

2019-09-15     返樸

佛羅倫斯的文藝復興是唯一不以武力為支撐而達到的文化藝術最為繁榮的偉大時代,就連啟蒙主義大師伏爾泰也盛讚美第齊家族統治下的佛羅倫斯是人類歷史上四個最光輝的時代之一。而佛羅倫斯實在洛倫佐時期進入黃金時代的,偉大的洛倫佐·德·美第齊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一位深受人文主義教育與薰陶的政治與外交天才,一個敢於孤身犯險的救國英雄。洛倫佐靠非常規的手段、個人魅力與智慧成功解決了帕奇政變所帶來的危機之後,佛羅倫斯回歸和平與繁榮。然而,這幅繪製在危機解決後的作品《春》中那力圖飄入花園的烏雲到底代表著什麼呢?身處和平時代的洛倫佐又在深深憂慮著什麼呢?

撰文 | 張羿

沒有人比我在這個國家享受到更高的榮譽和更溫暖的情意,因而我有義務比別人更多地為國家盡力。

——洛倫佐·德·美第齊


引言:洛倫佐·德·美第齊引領佛羅倫斯進入黃金時代


1464年,被稱作佛羅倫斯「建國之父」的老柯西莫·德·美第齊(Cosimo di Giovanni de' Medici,1389-1464年)去世,他的長子皮耶羅(Piero di Cosimo de' Medici,416年-1469年)繼承了佛羅倫斯共和國領袖的地位,因長期患有痛風病,人們常稱其為痛風的皮耶羅(Piero il Gottoso)。應該是意識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皮耶羅加緊在政治上培養其長子洛倫佐(Lorenzo de' Medici,1449年 – 1492年),1465年,拿波里國王費倫特的長子那不勒斯的阿方索二世(Alfonso II of Naples)與米蘭大公的女兒伊波麗塔·瑪麗婭·斯福爾扎(Ippolita Maria Sforza)的舉行婚禮時,他讓15歲的洛倫佐代替自己作為佛羅倫斯共和國的使節前去祝賀。深受人文主義教育與薰陶的洛倫佐,毫無疑問是一位政治與外交天才,而老柯西莫與皮耶羅對他的言傳身教又使他異常早熟並具有超凡魅力,這次出行不僅讓他與義大利最有實力的兩位君王及其家族成員建立了友誼,而他的學識、品味與藝術鑑賞力給後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皮耶羅作為佛羅倫斯領袖的時間只有5年,雖經歷了一次有驚無險的未遂政變,但這段時間基本是平靜的。在生命的最後一年,皮耶羅作出了一個讓佛羅倫斯人震驚的決定,他打破了佛羅倫斯各大家族之間互相通婚的傳統,安排年輕的洛倫佐迎娶了克拉麗斯·奧爾西尼(Clarice Orsini),後者出自羅馬古老的藍血貴族之家,他們有自己的軍隊,其家族血脈可以追溯到古羅馬的朱利安-克勞迪(Julio-Claudian)皇族。這一婚姻安排無疑為未來16世紀美第齊家族升入歐洲頂級貴族階層奠定了重要的一步。

1469年12月2日,皮耶羅去世,洛倫佐在佛羅倫斯各方勢力的擁戴下,立刻成為共和國的領袖。佛羅倫斯政體是一個具有民主色彩的共和體制,原則上政權掌握在民選行政長官及其領導的政府手中,洛倫佐並不總是擔任公職,但其意見以及家族的金融權勢卻對共和政府的運作發揮著巨大影響,尤其在關鍵時刻,代表美第齊家族的洛倫佐的意見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因如此,我們應該稱洛倫佐及他的祖父老柯西莫和他的父親皮耶羅為領袖,而不是統治者,他們並沒有統治者那種法定的權力。

由於1450年代中期在老柯西莫的運作與半島各強國的支持下,義大利各國簽訂了一系列和平協議,史稱洛迪和平(Pace di Lodi),義大利因而進入了長期和平時期。洛倫佐剛執政時,因缺乏經驗造成了佛羅倫斯屬地沃爾泰拉(Volterra)的騷亂,導致他後來不得不動用武力鎮壓發生血腥事件,其餘大部分時間他對內都在推動文化藝術發展並努力增進民生福祉;對外方面則主要集中在加強與米蘭和拿波里的聯繫、努力平衡義大利各邦勢力的同時為佛羅倫斯爭取各種利益。

15世紀下半期洛倫佐青睞的佛羅倫斯偉大雕塑藝術家委羅基奧製作的兩組青銅雕塑,應該可以代表當時佛羅倫斯共和國的精神風貌。


圖1所示的基督與聖·托馬斯這組雕塑是在洛倫佐的安排下為佛羅倫斯商業法庭定製的作品,它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徵意義。正如西塞羅所指出的,法律的正義體現在它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不論什麼政府,必須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為公共利益工作才配被稱為良好政府,中世紀時這一思想又為適應《聖經》被重新做了解釋。基督與聖·托馬斯的故事源於《新約聖經》,在基督受難並重生後,再次現身於門徒中間。其門徒聖·托馬斯對基督再生表示懷疑,聲言除非他能觸摸並看到基督手上與肋下被釘在十字架上時的傷痕,他不會相信基督再生。這一作品展示的正是基督向聖·托馬斯展示肋下傷痕以釋去他疑慮的瞬間。按說聖·托馬斯不應懷疑基督的再生,他會因此得不到祝福,但他的懷疑代表了其他門徒的疑慮,因而他仍然得到了基督的寬恕與祝福。這組雕像的寓意是它象徵了法律本身的寬容與仁慈,同時也表示法律應該代表公眾利益而努力追求、探索真相與真理,它努力向人們展示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法律精神,即它是建立在代表公眾利益的求真基礎之上,且同時具有公正、嚴明與寬容等多重性質。



圖1,委羅基奧,耶穌與聖·托馬斯,青銅雕塑,1467年-1483年製作,高230厘米,現陳列於義大利佛羅倫斯聖彌額爾教堂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2展示的是大衛,它最初為美第奇家族製作,後被洛倫佐置放於現稱為老宮(Palazzo Vecchio)的政府大樓內,整個雕塑以深古銅色為底色,而大衛捲曲的頭髮、盔甲及戰靴的紋飾上都鎏了金(圖2a),在古樸中散發出奢華的氣氛,很適合那個時代宮廷裝飾所需要的莊重、威嚴而又有幾分炫耀且雅麗的情調。看似纖弱的年輕牧羊人敢於面對強敵並代表國家利益出戰而取得勝利,這正是執政者所應有的品德。它那種絢麗華美的情調也是洛倫佐個人性格的展示,筆者將其稱號按現今流行的譯法翻譯為「偉大的洛倫佐」,其義大利語為Lorenzo il Magnifico,同時有著奢華、豪華的意思,在傅雷等前輩的作品中,通常被譯為「豪華者洛倫佐」。


圖2,委羅基奧,大衛,青銅雕塑,作於1465年之前,高126厘米,現陳列於佛羅倫斯警察署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2a,委羅基奧,大衛(局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正因為有了清明公正的法律並且勇於保護民眾利益的政府,再加上一系列合理的政策實施,佛羅倫斯在洛倫佐時期進入了黃金時代。我們對佛羅倫斯在此時期內湧現的一系列偉大畫家與雕塑家,如委羅基奧、波提切利、達文西與米開朗基羅等可能更加熟悉,但佛羅倫斯在此期間還吸引或培養出眾多偉大學者,在吉蘭達約於1486-1490年間繪製的一幅畫中描繪的四位著名的人文主義學者(圖3),從左向右,他們分別是馬爾希利奧·費奇諾(Marsilio Ficino);克里斯多福羅·蘭迪諾(Cristofaro Landino);安吉羅·波利奇亞諾(Angelo Poliziano);來自希臘的古典學者德米特里歐斯·查爾科孔戴爾斯(Demetrios Chalkokondyles),也有人認為他應該是展提利·德·拜啟(Gentile de' Becchi)。他們都活躍於美第齊開創的新柏拉圖主義學院之中,不僅是當時的學術偉人,而且也是後來數百年歐美思想史中的重要人物,正是他們的著作與學術活動奠定並塑造了後來西方文明世界的主流學術走向與思潮。吉蘭達約將這些佛羅倫斯學術大師們繪入璧畫當中,使他們的形象流傳後世並因而永生,充分展現了畫家對佛羅倫斯共和國學術成就的了解、自信與驕傲。

圖3,吉蘭達約,天使向扎喀利雅赫報喜(局部), 1486-1490年間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約300年後,啟蒙主義大師伏爾泰在《路易十四時代》一書中盛讚十五世紀的佛羅倫斯文藝復興運動,他將美第齊家族統治下的佛羅倫斯與古代雅典的伯利克里時代、古羅馬的奧古斯都時代與法國路易十四時代並稱為人類歷史上四個最光輝的時代。在這四個最偉大的時代里,佛羅倫斯的文藝復興是唯一不以武力為支撐而達到的文化藝術最為繁榮的偉大時代。

1 帕奇陰謀導致的突發政變

1a. 大教堂謀殺案

1478年4月26日,星期日,在佛羅倫斯主教堂內舉行莊嚴彌撒(Solemn Mass)期間,當主持彌撒的牧師舉起祝聖麵餅的瞬間,偉大的洛倫佐·德·美第齊(圖4)與他的弟弟朱利亞諾·德·美第齊(圖5)被兩組刺客同時突然襲擊,朱利亞諾的頭骨被博納多·班迪尼·巴隆切利(Bernardo Bandini Baroncelli)刺出的匕首刺碎,身上又被弗朗西斯科·德·帕奇(Francesco de' Pazzi)捅了十幾刀而當場殞命;但襲擊洛倫佐的兩位來自沃爾泰拉的牧師刺客卻在第一擊時失手,洛倫佐的脖子受了傷但沒能致命,他迅速捲起身上披著的大氅當做武器並拔出佩劍與之搏鬥,他的隨行人員也立刻反應過來,拔出身上佩帶的刀劍與刺客們纏鬥,在保護洛倫佐撤入教堂中的聖器室後即關上了沉重且堅實的青銅大門。

圖4,委羅基奧,偉大的洛倫佐·德·美第齊,上色紅泥陶雕,1478年後製作,高65.8厘米,寬59.1厘米,深32.7厘米,現陳列於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5,波提切利,朱利亞諾·德·美第齊,木板蛋彩畫,高75.5厘米,寬52.5厘米,約1478-1480年間,現陳列於美國華盛頓國立畫廊 |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在襲擊美第齊兄弟的同時,陰謀的第三批人在比薩大主教薩爾維亞提的帶領下沖入了佛羅倫斯政府大樓內,他們打算逮捕或殺死佛羅倫斯的行政長官塞薩利·帕特盧奇(Cesare Petrucci)以及長老會的眾人,然後奪取政權。但這位大主教在博斗中被帕特盧奇打敗並擒住,跟隨薩爾維亞提的僱傭兵因為不熟悉樓內各種暗藏的機關被宮內的衛兵與趕來的民眾打死或拿下。

大教堂內的刺客撤離後,洛倫佐在眾人的保護下回到了大教堂附近的美第齊宮,他走上陽台,對在不安中等待消息的民眾發表了演講,佛羅倫斯因此而暫時穩定下來。雖然當時美第齊家族中唯一能夠繼承權力的朱利亞諾被殺,但整個政變無疑是失敗了。

1b. 佛羅倫斯對政變的初始反應

弗朗西斯科·德·帕奇與比薩大主教薩爾維亞提等人被佛羅倫斯行政長官塞薩利·帕特盧奇迅速判處死刑並弔死在政府大樓窗戶上示眾,薩爾維亞提被弔死時身上還穿著大主教的正式袍服。儘管洛倫佐號召民眾節制,但當民眾見到薩爾維亞提帶入政府大樓的僱傭兵被殺死的屍體後,卻激起了他們內心的瘋狂與嗜血的慾望。刺殺洛倫佐的兩位牧師在藏身處被抓到後,被民眾私刑折磨並遭到閹割後交給政府,而後被弔死在政府大樓的窗戶上。

最倒霉的應是帕奇家族的族長雅可布·德·帕奇(Jacopo de' Pazzi),政變發生時他帶了一群人跑到佛羅倫斯大街上高喊「自由」「人民」等口號,但遭到人們的冷遇,在政府大樓下他們被樓上扔下的石頭砸到後,才終於明白不僅政變失敗,而且廣大民眾根本就不支持他們。雅可布後來帶著一隊家丁逃出了佛羅倫斯,但最終還是被押回城中。他經受酷刑後被弔死在老宮的牆上,之後他被埋葬在帕奇小禮拜堂內,但不久又被瘋狂的民眾挖出來拖到街上,其屍體經歷了一系列難以想像的虐待,最終徹底解體落個屍骨無存。根據馬基雅維利在《佛羅倫斯史》中的記載,即便洛倫佐不斷要求民眾克制自己的行為,許多帕奇家族的追隨者,甚至是一些疑似追隨者,還是遭到了激情無法控制的民眾的酷刑與迫害。

政變結束後,洛倫佐請波提切利將這些在政府大樓上被弔死的人都畫入一幅壁畫中。直接殺死朱利亞諾的兇手雖然事後迅速逃到了君士坦丁堡(即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堡),但最終卻被奧托曼帝國按照佛羅倫斯共和國的外交請求遣返並於1479年被弔死在佛羅倫斯政府大樓的窗戶上示眾。這次洛倫佐請達·文西將他補畫在波提切利繪製的壁畫上,畫家繪製的一幅素描保存了下來(圖6)。這幅壁畫卻最終沒有得以保存,但雕塑家博爾托都·迪·喬萬尼(Bertoldo di Giovanni)為此事製作的青銅紀念章卻保存至今(圖7),順便一提,這位雕塑家後來在米開朗基羅早期的雕塑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圖6,達·文西,弔死博納多·班迪尼·巴隆切利,壁畫設計草圖,1479年繪製,現收藏於法國巴約訥市的博納博物館(Musée Bonnat)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7,博爾托都·迪·喬萬尼,帕奇政變紀念章,(紀念章上部為洛倫佐,另一面上部為朱利亞諾頭像,兩面的下部相同)1478年制,直徑6.4厘米,現陳列於慕尼黑王宮博物館 |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攝影師為Sailko


政變發生時,教皇的侄子紅衣主教拉斐爾·里亞利奧(Raffaele Riario,1461 – 1521年)正好在佛羅倫斯並見證了政變的全過程,雖沒有捲入陰謀,但他還是被佛羅倫斯政府逮捕並受到了酷刑與折磨,後來是洛倫佐·德·美第齊出面將其釋放。這位紅衣主教是後來在1496年將年輕而又有些潦倒的米開朗基羅請到羅馬並真正欣賞其才華的人,為後者在羅馬的成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這是後話。當然佛羅倫斯政府逮捕這位紅衣主教也不是全無道理,因為他的一位近親吉羅拉莫·里亞利奧(Girolamo Riario,1443年–1488年),義大利城市伊莫拉(Imola)的統治者,雖然政變時不在佛羅倫斯,但卻是這次政變的一位核心人物。我們下面將仔細分析這次政變的更深刻原因。

2 教皇希克斯圖四世與美第齊家族的矛盾

2a. 頗具人文主義情懷的腐敗教皇希克斯圖四世

1471年8月9日,希克斯圖四世(Pope Sixtus IV,1414年–1484年,俗名Francesco della Rovere)當選為教皇。我們從一幅陳列在梵蒂岡博物館中的著名濕壁畫(圖8)談起,雖然歷史對畫家莫洛佐·達·佛爾利(Melozzo da Forli, 1438年–1494年)未必公平,這幅畫作可能是唯一傳至今的他本人繪製的完好作品,但這幅觀察細膩的作品足以讓他名留青史。

圖8,莫洛佐·達·佛爾利,任命梵蒂岡圖書館館長,濕壁畫(現在已經被轉換到畫布上),1477年繪製,現陳列於梵蒂岡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畫的中間部分跪在坐椅子上的教皇面前的是人文主義學者巴托羅密歐·普拉蒂那(Bartolomeo Platina,真名為Bartolomeo Sacchi,1421年-1481年),他正在接受教皇的任命成為梵蒂岡圖書館的館長,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右手正指向圖畫下方的銘文,其大意為:你不僅為你的城市建造了祭壇、街道、廣場、防護城牆、橋樑,而且你還修復了(羅馬時代建造的)威爾金引水渠(Acqua Vergine)以及與之相連的特來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儘管有誇讚與炫耀的意味,但這位教皇對羅馬的城市建設,無論是在市容市貌還是在人文精神方面,直到今天都影響著這座偉大的城市,而因他在1471年捐獻給所有羅馬市民的一批古代羅馬青銅雕塑直接帶來了卡比托利歐博物館(Capitoline Museum)的奠基與開放,這是文藝復興以來對公眾開放的第一個藝術博物館。如果我們看到今天遍布世界的各類公共博物館,飲水思源,理當感懷這位教皇,他是第一位將此理念引入人類公共生活與教育的人物。

與許多文藝復興時代的偉人一樣,教皇希克斯圖四世是一位極其複雜的人物,我們在此將討論他執政的一些負面記錄。他應該是教廷歷史上第一個任人唯親的教皇,我們可以從解讀《莫洛佐·達·佛爾利》這幅著名畫作開始。

畫面右邊第一位人物為教皇希克斯圖四世,在他邊上,即右邊第二位人物為教皇的侄子拉斐爾·里亞利奧,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他,雖沒有捲入帕奇陰謀,但事件發生時他正好在佛羅倫斯,因為與教皇以及吉羅拉莫·里亞利奧的關係,他被逮捕並受到了酷刑與折磨,後來是洛倫佐出面將其釋放,右邊的第三位人物為未來的教皇于勒二世(Pope Julius II,俗名Giuliano della Rovere,1443年 – 1513年),他是希克斯圖四世的侄子,畫面左邊第一位人物為喬萬尼·德拉·羅維勒(Giovanni della Rovere),教皇的侄子同時也是著名的僱傭兵領袖,而左邊第二位人物為教皇的侄子吉羅拉莫·里亞利奧,但許多學者認為他實際上是教皇的私生子,義大利城市伊莫拉的統治者同時也是教皇國的軍隊總司令(Captain General of the Church),帕奇政變最重要的參與策劃者。

另外,有一件與本文無關但有趣的事情,從畫中看,未來的教皇于勒二世明顯比他的堂弟拉斐爾·里亞利奧更加睿智,後來的發展也從事實上證明了畫家的觀察,但現實中拉斐爾·里亞利奧絕不是沒有智慧的人物,他是羅馬第一位從作品中看到年輕米開朗基羅的非凡才華的人物,正是由於他將米開朗基羅請到了羅馬,為後者名揚天下奠定了基礎。

2b. 希克斯圖四世與美第齊家族的角力與爭鬥

1471年,希克斯圖四世上任後不久就將自己的侄子皮埃羅·里亞利奧(Pietro Riario,1445年-1474年)任命為佛羅倫斯大主教。後者是一位能幹的外交家、人文主義者與文學贊助人,但同時也是一位生活放蕩的公子哥。作為教廷人員,據說他在佛羅倫斯最聞名的事情就是找各類情婦並將金便器贈送給每位情婦,當然這也可能是後來佛羅倫斯為了抹黑他而故意留下的記錄。他在佛羅倫斯做的最重要一件事情是幫助教皇用金錢購買的方式將原本屬於米蘭公國的城市伊莫拉併入了佛羅倫斯共和國,並將自己的親戚同時也是教皇侄子的吉羅拉莫·里亞利奧任命為伊莫拉的統治者。皮埃羅·里亞利奧在完成這件事情返回羅馬時突然暴病而亡,有人說他可能是被毒死的,但更有可能是因為他生活放蕩過度導致消化系統的疾病而過早去世。

將吉羅拉莫·里亞利奧任命為伊莫拉的統治者這一舉動不僅巧妙地將德拉·羅維勒家族的勢力嵌入到了佛羅倫斯共和國領土內的統治階層,而且因為伊莫拉是一座地處佛羅倫斯與亞得里亞海之間通商要路上的城市,則直接威脅到了佛羅倫斯(也是美第齊家族)的安全。在購買伊莫拉的過程中,希克斯圖四世向作為教皇銀行家的洛倫佐提出了借款四萬金佛羅林的要求,考慮到這位教皇已經欠了美第齊銀行一萬多金佛羅林的情況,洛倫佐感到猶豫而拖延了教皇的這一要求。洛倫佐的舉動無疑激怒了教皇,他轉向當時佛羅倫斯第二富有的帕奇家族銀行借錢,後者爽快地將四萬金佛羅林借給了教皇。作為回報,教皇取消了美第齊家族作為教皇銀行家的地位並將此任命給了帕奇家族。

帕奇家族不僅富有,而且實際上是佛羅倫斯古老的貴族,為了能夠進入銀行家行會,他們主動放棄了自己的貴族身份,無論如何,貴族身份在共和制的佛羅倫斯中並不受歡迎,這种放棄反而有利於其家族事業的發展。正因為出身貴族,帕奇家族一直就與平民出身的美第齊家族有矛盾,只是美第齊家族的實力讓帕奇家族不得不有所收斂。然而教皇的任命無疑是對美第齊家族勢力的打擊,同時也鼓起了帕奇家族的野心。後者開始私下串聯各種反美第齊勢力,陰謀以暗殺政變的形式推翻美第齊家族在佛羅倫斯的統治,他們找到的最重要的同盟軍就是伊莫拉的統治者吉羅拉莫·里亞利奧與比薩大主教薩爾維亞提。這一陰謀得到了教皇希克斯圖四世的默許與支持,後者打算在事情成功之後讓自己的侄子吉羅拉莫·里亞利奧取代美第齊而成為佛羅倫斯的統治者,因此暗殺的對象包括了偉大的洛倫佐與唯一能夠繼承他在佛羅倫斯領袖地位的弟弟朱利亞諾·德·美第齊。

雖然這一陰謀表面上的策劃與實施者是帕奇家族,然而如果仔細觀察教皇本人所採取的許多行動,就會發現後者才是實際上的陰謀主導者。在登上教皇寶座後,通過讓吉羅拉莫·里亞利奧與米蘭公爵加利亞佐·馬里亞·斯福爾扎(Galeazzo Maria Sforza,1444年-1476年)的私生女卡特麗娜·斯福爾扎(Caterina Sforza)結婚,教皇打算藉此消弱義大利半島上美第齊家族最強有力的同盟;而通過讓自己的侄子喬萬尼·德拉·羅維勒(圖8中左邊第一位人物)迎娶烏爾比諾統治者蒙蒂菲爾特羅(Federico da Montefeltro)的大女兒並將這位僱傭兵領袖封為烏爾比諾公爵的手段,教皇挖走了佛羅倫斯共和國另一位有力的軍事支持者;再通過將那不勒斯國王費倫特(Ferrante,又稱Ferdinand I of Naples,1423 – 1494年)的第三個兒子喬萬尼·德·阿拉貢(Giovanni d'Aragona)任命為紅衣主教的手段,教皇為自己找到了最有力的軍事同盟。

3 從戰爭危機走向和平

1476年12月26日,聖誕節後的第一天,美第齊家族最有力的長期且堅定的盟友米蘭大公噶利亞佐·馬里亞·斯福爾扎(Galeazzo Maria Sforza)被暗殺,米蘭陷入到混亂當中。圖9為皮耶羅·波萊奧路(Piero del Pollaiolo)繪製的米蘭公爵噶利亞佐·馬里亞·斯福爾扎肖像,畫家是在公爵訪問佛羅倫斯時繪製的。這位公爵遇刺讓美第齊家族的對手與敵人看到了機會,經過一番謀劃並得到教皇默許後,終於導致了前面看到的教堂謀殺案的爆發。



圖9,皮耶羅·波萊奧路,噶利亞佐·馬里亞·斯福爾扎,約1471年,木板蛋彩畫,高65 厘米,寬42厘米,現陳列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齊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佛羅倫斯在粉碎政變後將穿著正式主教袍服的比薩大主教公開弔死這一消息傳到教廷後,教皇迅速將洛倫佐開除教籍並派出使節要求佛羅倫斯將其交給教廷。教皇還順便取締了美第齊家族銀行在羅馬的商業執照並廢除了所有欠其銀行的債務,聰明的教皇順便也將自己欠的一萬金佛羅林給免掉了。當佛羅倫斯拒絕交出洛倫佐後,教皇便與拿波里國王費倫特結盟共同出兵進攻佛羅倫斯,進攻佛羅倫斯的還有烏爾比諾公爵蒙蒂菲爾特羅(圖10)。佛羅倫斯自己的民兵與一些盟國如米蘭、費拉拉等地派出的援軍一起,雖然對教皇組織的聯軍進行了抵抗,但由於失去了斯福爾扎這一軍事領袖,佛羅倫斯在軍事上明顯處於不利的地位。戰爭的失利影響了佛羅倫斯的工商業與民生,造成了國境內部的動盪。

圖10,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蒙蒂菲爾特羅,木板蛋彩畫,約1470年繪製,高47厘米,寬33厘米,現陳列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齊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冷靜分析局勢後,洛倫佐認為敵人的一切行為都是針對他而來的,因此他作出了驚人的決定,將自己交給敵人來處理。當然他是經過計算的,在聯繫了拿波里國王費倫特,洛倫佐讓後者用軍艦將其接到了拿波里。文藝復興雖然是人文主義在義大利興起的時代,但義大利各邦國的君王、統治者與領袖們大都是自私自利且喜歡搞陰謀詭計的一方霸主,而洛倫佐卻為了城邦安全與民眾福祉甘願將自己交到敵人的手上,這一英雄行為感動了費倫特與他的兒子們,一到拿波里,他就受到了歡迎。雖然如此,費倫特畢竟是一位兇殘易變之人,洛倫佐在拿波里無疑是處於異常兇險的境地,雖然他的個人魅力可以感動費倫特,但後者卻對簽訂和平協議沒有多大興趣,因為教皇對他這位盟友也很好,並且將他的一個兒子封為紅衣主教,這對任何家族來說都是一個可以帶來眾多利益的極大榮耀。洛倫佐在拿波里呆了三個多月,白天他不得不精神飽滿地與費倫特周旋,但夜晚他卻時常感到看不到前途的孤獨與恐懼。然而最終洛倫佐扭轉了局勢,他的個人魅力、睿智與勇氣打動了費倫特,拿波里與佛羅倫斯終於簽訂了和平協議,佛羅倫斯轉危為安。聽到此消息的教皇希克斯圖四世雖然無比憤怒,但他選擇克制而支持了這一和平協議,畢竟除掉美第齊家族的機會已經過去,他要等待機會,如果他還有機會的話。

洛倫佐作為救國英雄返回了佛羅倫斯,他受到了共和國公民們的熱烈歡迎,因為深入虎穴的孤膽英雄行為最終改變了局面,他得到了包括義大利各邦國領袖以及所有歐洲君王與領袖的尊重與敬仰,而他的外交與政治見解也因此在義大利乃至歐洲各國都將產生更加重要的影響。

結語:危機過後

在洛倫佐靠非常規的手段、個人魅力與智慧成功解決了帕奇政變所帶來的危機之後,佛羅倫斯回歸了和平與繁榮,這一和平將伴隨洛倫佐的整個餘生。以新柏拉圖主義為特徵的人文主義學者繼續在佛羅倫斯發揚光大,但回看歷史,更為引人矚目的則是以委羅基奧工作室為核心湧現出來的一批光照千古的偉大藝術家及其眾多的作品,他們包括了委羅基奧本人以及波提切利、達·文西、佩魯基諾、米開朗基羅等,他們中的許多人將旅行至義大利各地與許多歐洲其它地區,他們的作品也代表著佛羅倫斯黃金時代的藝術與生活方式沁入人心,最終將改變歐洲乃至世紀的文明走向。

我們在此介紹一幅1480年代初期在帕奇政變解決後繪製的著名畫作——《春》(圖11),也許這是一幅最具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黃金時代精神的作品,風神將春風吹入美第齊家族庇護的花園,以愛與美之女神維納斯為中心,代表春天的花神將鮮花灑遍世界,而美慧三女神正在萬物復甦且鮮花盛開的春天裡翩翩起舞,飛翔在天空的丘比特蒙上眼睛,正將愛之羽箭隨意射向人間。但在這看似充滿了愛、美與智慧且無限生機的花園中,人們真的是那麼無憂無慮嗎?細心的人們會注意到畫面最左邊的墨丘利(Mercury),這位工商業的保護神與代表諸神的信使,他正舉起手中的神杖,將帶有雷電的烏雲擋在春天的花園之外。這力圖飄入花園的烏雲到底代表著什麼呢?

圖11,波提切利,春,木板蛋彩畫,完成於1482年,高203厘米,寬314厘米,現陳列於佛羅倫斯烏菲齊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也許它就是深謀遠慮的洛倫佐的憂慮吧?據說《春》這幅作品本身就是為了在帕奇政變之後由洛倫佐安排下的美第齊家族與義大利境內的一個古老貴族之家阿比亞尼(Appiani)家族聯姻而作的圖畫。洛倫佐與父親皮耶羅一樣,力圖讓家族擺脫佛羅倫斯家族之間互相聯姻的傳統,畢竟這種聯姻並沒有給美第齊家族帶來安全,他們家三代都遭遇到了政變的威脅,而參與政變的人中都有與美第齊家族聯姻的關係。出於對家族安全的考慮,偉大的洛倫佐決定重新布局,為家族成員在羅馬教廷謀得職位,並將家族的部分勢力與實力向羅馬轉移。在洛倫佐的運作下,他的二兒子喬萬尼·迪·洛倫佐·德·美第齊(Giovanni di Lorenzo de' Medici)終於在1492年16歲時被正式任命為紅衣主教,他後來在1513年3月9日被選為教皇,即列奧十世(Leo X)。洛倫佐的這一安排最終不僅保證了美第齊家族地位在佛羅倫斯的延續,同時也為這一家族最終被西方藍血貴族接受而上升為世襲罔替並統治一方的大公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作者簡介

張羿,數學家、邏輯學家,俄羅斯冬宮博物館鐘錶與古樂器部顧問,法國擺鐘藝廊顧問,廣東省鐘錶收藏研究專業委員會顧問。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開通了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繫後台。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7x4Pm0BJleJMoPMBlV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