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其中有何深意?看完後恍然大悟

2022-08-20     一耿歷史

原標題:俗語: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其中有何深意?看完後恍然大悟

我國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都延續到了今天。時至今日一些傳統文化,仍然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老祖宗留下來的俗語。相比起詩詞,俗語更容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即便是在民眾之間,也能夠做到口口相傳。雖然其中也有糟粕,但不乏一些做人的道理。

今天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這句俗語背後的深意。先來看看前半句:男無性如鐵,按照字面的意思來理解,就是男人如果沒有個性和性格的話,那麼就和鐵沒什麼區別,這句話要怎麼理解呢?眾所周知,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男女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男尊女卑幾乎是社會的共識。

男人們不僅是家裡的頂樑柱,也是國家的人才和棟樑,而女人們則是要圍繞著家庭生活。在這樣的認知下,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男人就應該建功立業,成就一番大事業,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的讀書人,都拚命想往朝廷里擠的原因之一。父母們也都會盼著自己的兒子能夠有所成就,望子成龍就是這個意思。

不過想要有一番作為,除了要有才幹和學識之外,性格也是不可或缺的重點,一個人的性格如何,往往會決定他是否能夠有所作為。而鐵在古代,也並非堅韌不拔的代名詞。古時候因為提煉技術不成熟,提煉出來的鐵,多半純度不高,含有雜質。這種鐵經不起時間的沉澱和打磨,很容易被折斷,也很容易生鏽,所以鐵並不是一種誇讚。

因此這句話的深意就是,男子如果沒有性格的話,會像生鏽的鐵一般黯淡無光,沒有作用。這也從側面表達了期望的心情。希望男人們能有堅毅果斷,韌性十足,堅韌不拔的性格,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成為家庭的頂樑柱。只有這樣,在遇到問題時才不會退縮,而是迎難而上。

歷史上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劉禪,諸葛亮在世時,他依靠諸葛亮,諸葛亮去世前,因為擔心他難堪大任,特意上書寫明了可用之才。作為一國之君,他從不關心國家的命運,整日想著玩樂。最後甚至主動投降了曹魏,根本原因就是他的性格軟弱,如同廢鐵一般,最終只能淪為笑柄。

後半句子性如麻,和前半句相同,意思就是女子如果沒有個性的話,就會像麻糖一般。這裡的麻指的就是麻糖,想必吃過麻糖的讀者都知道,雖然味道是甘甜的,但是越吃越粘牙,吃多了只會嫌棄。古時候女子的地位卑微,人們推崇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在家庭方面,女子也要遵從父母,丈夫和兒子,幾乎就是附屬品。

雖然這是古時候社會的共同認知,但實際上女子如果什麼都不會做的話,最終也難免會被家庭拋棄。畢竟年輕貌美只是一時的,隨著年齡的增加,到了年老色衰之時,很有可能會被拋棄,最終孤苦伶仃,悽慘度日。古時候男子主外,為事業奔波,女子主內,為家庭操勞。女子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要會操持家務,成為丈夫的賢內助。

相夫教子,孝敬公婆,把家中大小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丈夫眼中的好妻子,公婆眼裡的好媳婦。如果女子一竅不通,整日只知道念著丈夫,久而久之就會像麻糖一般,遭到對方的厭惡。不過這段解釋放在今日並不合適。如今的女性追求的是自主獨立,男女的地位平等。

現代女性應該和男子一樣自強不息,擁有自己的個性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尊重。在剔除糟粕之後,後半句仍然適用於現代女性。實際上在古代也有獨立女性的代表,花木蘭就是其中之一。她替父從軍的故事時至今日都在被傳頌,一方面是因為她的孝心,更多的則是生活在封建年代的她,選擇了一條自己要走的道路,並沒有隨波逐流,令人佩服。

古代的先輩們流傳下來的俗語,是他們用經驗總結出來的,或多或少會對我們有所啟發。不過在看待這些俗語時,我們也應該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只有剔除其中的糟粕,吸收其中的經驗,俗語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把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繼續發揚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58da949eb11bb3f4510ce2a60f91d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