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中美之間的互動增加了很多,利好消息也頻繁出現。
就在近兩天,美國晶片巨頭英偉達被曝出將旗下的三款晶片進行改良定製之後,向中國市場提供。
新加坡媒體也報道了一則消息,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將向美國進口60萬噸大豆,這無疑是中美貿易的一個大消息。
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的態度發生了改變,這是什麼導致的呢?後續將有怎麼樣的影響呢?
從年中開始,美國的高層就接連的來華訪問,包括了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等。
當時正是美債觸及上限,即將違約的時候,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這些美國高官在來訪時並沒有刻意地提到美債的話題。
而到了下半年,中美在各個領域的直接會談也越來越多,此外高層互訪也明顯增加,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的態度正在發生變化。
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種情況呢?
其實以歷史的眼光來看,真算得上是見怪不怪,當美國在政治或者國際事務上面臨困難時,往往中美之間的經濟合作就會比較順利。
最顯著的例子是在911事件之後,美國在全球掀起反恐,恰好在那之後的一段時間,中國利用加入WTO的契機,大量的發展出口,貿易額不斷的上升,貿易順差不斷的擴大。中美之間的經貿往來也在那之後的10來年獲得了最快速的發展。
現在的情況其實有點類似,去年歐洲爆發的俄烏衝突,今年中東爆發的巴以衝突,美國都未能完全的置身事外,反而深受波及。
再加上受到40年以來最厲害的通貨膨脹影響,美聯儲不斷的加息之後,美國經濟以及美國的金融都遇上了巨大的困難。
所以在這個時候美國的態度出現轉變,並不算奇怪。
就在前兩天,中美就氣候變化問題舉行了加州會談,並且取得了成功效果,未來將進一步的進行氣候變化領域的雙邊合作。
而在上周,首輪中美之間就海洋事務進行了磋商在北京舉行。
其他的相關行動也正在逐步落實中。
首先是中美之間的直航將明顯的提升,從此前的每周48班增加至每周70班。
在這一利好消息傳出之後,機票價格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跳水,今年初中美之間的直航機票高達2萬元,但近段時間的含稅票價已經降至6000元。
目前的直航數量與疫情之前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很顯然中美雙方都正在努力提升航班的數量,以方便兩國之間的旅遊及商務出行。
在貿易方面,新加坡聯合早報的消息宣稱,中國近期將向美國進口60萬噸大豆,預期這一批大豆最晚將在明年3月發貨。
這對於美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利好消息,因為進入2023年之後,美國的大豆海外銷量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而如今來自中國的訂單,對於美國的農民和農業來說,都是一劑強心針。
在今年的前9個月,中國進口的大豆累計7,780萬噸,其中大部分來自巴西,達到了5,487萬噸。而且我們從巴西進口的大豆同比增長18%,而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同比增長僅8%。
因此美國也希望能夠從巴西手中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而在晶片行業一則未經證實的消息也意外的曝光了。
已經有來自英偉達產業鏈的多家公司對這一消息進行了確認,英偉達將旗下的三款晶片進行了改良之後,專門對中國市場供應。
另一個晶片巨頭英特爾的CEO也表示,將繼續在中國大量的部署公司旗下的產品。
很顯然美國態度的變化,對於美國的相關行業和企業也是重大的利好。尤其現在西方國家需求低迷,但來自中國的消費復甦強勁,需求旺盛,美國不可能視而不見。
既然看到了這裡,請您花1秒,給本文「點贊」,感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53c58d52b86cf34ce0b5a17ca0c11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