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的汽車市場,真的是殺瘋了,媒體老師們碰面已經不聊八卦了,聊的都是xx又降價了。
一位同行評價東風雪鐵龍C6優惠9萬的新聞時說,法系車態度很明確,既然你們不讓我喝湯,那咱就都別吃了。
沒錯,傳統車企在這輪由電動車企業挑起的車市降價潮中,直接掀桌了。
湖北開了頭
湖北這輪限時一個月的政企聯合補貼,給整個車市新一輪的降價促銷開了個頭。
先是在湖北省內,原本只針對東風系旗下品牌的補貼,也對上汽旗下別克和榮威品牌「雨露均沾」,別克部分車型最高優惠達7萬元。
除了湖北,一汽在吉林省也推出了「旗惠吉林——億元限時惠民補貼」活動,涵蓋中國一汽旗下全部自主、合資品牌乘用車和輕型貨車,補貼總額達1.5億元,單車補貼金額最高可達3.7萬元。
逐漸的,這場地方政企聯合的補貼促銷,開始變成車企營銷的點。
雪佛蘭就宣布3月底之前在全國範圍針對全系車型發放補貼,開拓者最高享7萬元補貼;榮威則宣布拿出3億讓利消費者,態度也很鮮明——要卷咱就卷到底。
當補貼變成營銷噱頭,誠意自然也開始打折,有網友指出絕大多數參與補貼活動的車型本身在終端就已經有不小的優惠力度。
還有一些經銷商趁機引流,比如網上流傳的「奔馳C級最高優惠11萬」,壓根兒不存在,如果你信了,那只能說你太天真,豪華品牌還沒到這麼絕望的地步。
不過,3月原本就是廠家們大規模降價清庫存的時候,除了4月上海車展會有很多新車型發布,今年7月開始國六B排放正式實施,也加大了廠家清庫存的壓力,具體可以參考2019年國六A實施前那輪降價潮。
傳統車企梭哈
當然,2023年的車市遠比2019年兇殘得多,因為那時候的乘用車市場,還是傳統燃油車企業的天下,電動汽車企業還是需要政策保護的弱勢群體。
再看如今的車市銷量數據,早就變天了。
乘聯會剛剛公布了2月乘用車市場的銷量,豪華品牌零售20萬輛,同比增長23%;自主品牌零售71萬輛,同比增長29%;合資品牌零售48萬輛,同比下降12%。
2月的乘用車市場,自主品牌份額達到了51.1%,合資品牌已經不復當年勇。要知道在過往歷年來的車市寒冬中,豐田、本田這些日系合資車始終屹立不倒,但是現在,它們也加入了降價大軍。
從2018年到2022年,包括長安鈴木、廣汽菲克、東風雷諾在內共有8家合資品牌退出中國。如今戰火已經從二三線合資品牌燒到了主流合資品牌的門前。
2月乘用車市場批發銷量排名前八的車型,除了特斯拉就是比亞迪,傳統燃油車僅剩下日產軒逸和大眾速騰兩款合資車。
所以當2023年一開年,特斯拉和比亞迪舉起降價的大旗後,傳統燃油車企業除了掀桌子,沒有別的辦法接招,什麼利潤率、品牌形象都先不考慮了,清庫存、保證資金流動性才是保命的關鍵。
當然,主流合資品牌守不住了,不代表自主品牌就都能高枕無憂,大家也都是隨時準備應戰的狀態,不然你何時見過頭部自主品牌因為概念車設計問題公開撕破臉的。
因為盤子就這麼大,就像李想說的,2023年到2025年會是一場殘酷的淘汰賽,因為根本不需要這麼多公司。
所以2023年,甭管你是合資還是自主,賣電動汽車還是燃油車,大家都要做好心理準備,要像牲口一樣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