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災快刷到臉上了,看一眼就讓人頭皮發麻

2023-11-18     VISTA看天下

原標題:這天災快刷到臉上了,看一眼就讓人頭皮發麻

臭蟲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大規模蔓延,有人因為被臭蟲叮咬徹夜難眠、連做噩夢,最終得了抑鬱症;有幸免於難的人害怕被臭蟲叮咬,搭乘地鐵寧願全程站著,也不願坐在座椅上。重災區之一的電影院,也因為臭蟲的出現變得冷清不少。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周刊(id:new-weekly)

原標題 | 臭蟲危機暴發:還沒被咬到,人就先崩潰了

作者|良豪

編輯|硬飛路

題圖/封面 | 《釜山行》

韓國人最近對兩件事情特別頭疼:

一是近幾周以來像過山車一樣的韓國股市指數,當然這對大多數韭菜來說都是命;二是睡醒之後身上莫名出現的紅斑,以及藏匿在床褥里的「罪魁禍首」——臭蟲。

甚至,比起波動劇烈的股市,突然在地鐵、商店、健身房甚至大學宿舍出現的臭蟲,引發的擔憂可能還要更多一些。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政府聯合對策本部11月7日發布消息稱,截至11月6日,韓國全國17個市、道共收到30餘例臭蟲出沒報告。

要知道,在過去十年間,韓國幾乎都沒有收到過臭蟲投訴。

臭蟲入侵,讓人頭皮發麻。(圖/央視財經)

在「臭蟲危機」面前,其他國家也不全是安然無恙的吃瓜看客。

今年夏天開始,歐洲不少國家的居民就已發現,自己的正常生活突然被臭蟲徹底打亂。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報告災情」,試圖呼籲大家避開這種可怕的橢圓形昆蟲。

然而不幸的是,消息往往還沒傳遞出去,被臭蟲「突襲」過的網友,很快又會與臭蟲狹路相逢。

恍如疫情初期的歷史重演,這波讓人猝不及防的「臭蟲危機」,似乎正在成為下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

01

突然蔓延的臭蟲,都從哪裡來

這場席捲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臭蟲危機」,截至目前仍在持續。而被臭蟲侵擾的國家和地區里,以法國最為嚴重。

今年8月底開始,有法國民眾就已發現,臭蟲經常出沒在火車、地鐵上——這些搭便車的「不速之客」,很快就藉助現代交通工具的便利,被迅速送往巴黎的街頭巷尾。

巴黎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被咬的經歷和手臂發紅的照片:看電影時突然感到一陣酥癢,散場後才發現自己的手腕被臭蟲叮咬了好幾個膿包。這條吐槽的動態發在社交媒體X上,轉發量瞬間倍增。

住在巴黎東郊的一戶人家,則直接改變了生活習慣——回到家便迅速在車庫換掉所有衣服,再統統塞進設置了60攝氏度的洗衣機里清洗消毒,最後才小心翼翼地踏進家門。

到了9月,進一步蔓延的臭蟲,湧入了法國大大小小的學校,有的學校因為臭蟲入侵數量太多,甚至不得不停課消殺。

據法國教育部稱,截至10月底,全國近6萬所學校中,有累計17所學校報告了臭蟲,其中7所學校暫時關閉。

時間到了11月初,在扛了一個季度之後,遠在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倫敦民眾,也終於後知後覺地發現,市內的圖書館、辦公樓、住宅、地鐵都已被臭蟲占領,周邊瀰漫著心慌的情緒。

倫敦市長薩迪克·汗接受外媒採訪時稱,這種情況「令人擔憂」,並表示當局正在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出現和巴黎同樣糟糕的情況」。

需要避免「糟糕情況」的,還有我們自己——

同樣是11月,有旅客在中國香港的機場快線列車上發現了臭蟲,相關照片隨即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引起人們高度關注。

無盡蔓延的臭蟲成了全世界人們關注的對象。畢竟,雖然公元前400年的古埃及文獻就有過對臭蟲的吐槽,但與臭蟲有關的新聞其實一直都不多見,更不會讓全世界的人們頭皮發麻。

按照習性,臭蟲有群集現象,最喜歡隱匿在床墊和床架,以及被拋棄到戶外的二手家具和快遞紙箱裡,當然也包括人類穿過的衣服。

而為了找到合適的藏身處,臭蟲會通過人類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以及身體散發的熱量鎖定目標,然後在人類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請」進行李箱和快遞盒,伴隨著逐漸復甦的全球旅行蔓延到世界各地。

基於此,今年夏天從法國開始暴發的「臭蟲危機」,被認為是在頻繁的人員流動中,逐漸蔓延到了更多的國家和地區。

但有一說一,對這場莫名流動的無妄之災,法國人也很難談得上要為全世界負責。

畢竟,作為世界上遊客最多的城市,巴黎總是處於人流如織的狀態。這座在2022年接納了4400萬名遊客的城市,在今年甚至有望更新這個紀錄,更不用說明年還將迎來奧運會的加持。

讓法國人比較鬱悶的是,儘管臭蟲在全世界都有分布,但它們「似乎更喜歡待在法國」。法國衛生與安全機構ANSES的數據顯示,從2017年至2022年,超過10%的法國家庭報告了臭蟲侵擾。

聽上去有點匪夷所思,但前段時間巴黎街頭老鼠泛濫的事件衝上全球熱搜,似乎又能間接說明一些關係。

要知道,流動人口密集且衛生條件較差的地方,是臭蟲最鍾情打卡的熱點地區。

02

心理陰影,比「蚊叮蟲咬」更難治

人員流動變得頻繁,只是讓臭蟲變多的其中一個原因。

今年9月第一周,法國的氣溫遠遠高於季節正常水平,巴黎大區的平均氣溫比正常水平高出4.5攝氏度,這讓臭蟲找到了加速繁殖的機會。

法國著名昆蟲學家貝林格(Jean-Michel Bassarenger)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正常情況下,當溫度在20攝氏度左右時,臭蟲卵孵化的時間需要10天;但當氣溫升高至25—26攝氏度時,孵化時間縮短了一半。

同樣促使臭蟲「捲土重來」的,還有它們自身的基因突變。

但英國廣播公司(BBC)援引在歐美進行的多項科學研究稱,全世界大多數臭蟲對溫和殺蟲劑產生了抗體,使臭蟲變得難以消滅。

而在過去,全世界撲滅臭蟲採用的最有效辦法,是對人體有害的DDT。BBC的報道還提及最近的一項研究稱,一旦臭蟲在某個地方站穩腳跟,「它們可能會變得更難清除」。

一般而言,被臭蟲叮咬過後,人體會出現皮膚紅腫發炎、瘙癢疼痛的症狀。還算幸運的是,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它可以傳播人類疾病,儘管臭蟲可以攜帶多種可能會導致傳染病暴發的病原微生物。

不過,比起像蚊子一樣傳播疾病,被臭蟲叮咬過帶來的心理創傷,卻更容易給人帶來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有人因為被臭蟲叮咬徹夜難眠、連做噩夢,最終得了抑鬱症;有幸免於難的人害怕被臭蟲叮咬,搭乘地鐵寧願全程站著,也不願坐在座椅上。重災區之一的電影院,也因為臭蟲的出現變得冷清不少。

03

治臭蟲,有點貴

隨著巴黎奧運會開幕越來越近,有法國人也開始擔心:突然暴增的臭蟲,是否會攪黃明年的奧運會?

在這之前,法國人為了巴黎奧運會能夠順利舉辦,已經開始連夜趕工期修復巴黎聖母院,同時開始對巴黎的公寓和地鐵站大規模翻修,「瘋狂趕進度」(詳見新周刊相關報道《一生擺爛的巴黎人,竟為它連夜趕工期》 )。

但另一個棘手的事實是,消殺臭蟲的成本過於昂貴了。

法國《世界報》援引該國食品、環境和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局的一份報告稱,普通家庭進行一次臭蟲消殺平均需要花費866歐元(約合人民幣6814.2元),這顯然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那些請不起貴价消殺的法國人,只能用起「土辦法」,選擇自行用丙烷加熱器來全屋高溫消毒,但也因此弄出了一些「不小心點燃自家引發火災」的社會新聞。

「一股恐慌浪潮席捲了整個國家。」

今年10月,法國議員馬蒂爾德·帕諾站在法國國民議會揮舞著裝著臭蟲的小玻璃瓶稱,臭蟲「讓法國人睡不著覺、處於一種疑神疑鬼的狀態」,同時指責法國政府面對臭蟲來襲「束手無策」。

而更讓人詭異的是,在韓國竟有人想要購買臭蟲「以報復鄰居」,讓人驚掉下巴之餘,也被網友嘲諷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損人方式。

雖然消滅臭蟲很難,但避免臭蟲卻相對容易。

更多的人開始注意旅行結束後的個人衛生習慣。有專家建議,防治臭蟲可以從包括定期打掃房間、清洗床上用品開始,同時住酒店時檢查房間的每一個角落,不要將行李直接放在床上或家具上,回家前檢查行李箱。

畢竟比起吃瓜看新聞,防蟲才是真正要緊的事情,即便臭蟲「它會一直伴隨著我們,直到人類從這個星球上消失」。

參考資料

《一生擺爛的巴黎人,竟為它連夜趕工期》 新周刊2023-10-27

《巴黎:你不能傷害任何一隻老鼠》 國家地理中文網 2023-06-28

Inside the Race to Crush Paris』 Bedbug Crisis. Wired. 2023-10-17

Why are bed bugs so difficult to deal with?BBC Future 2023-10-20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臭蟲「捲土重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cd708c9584b81107d1044318cabc2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