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家羅伯特博士提出,現代孩子教育有十大目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獨立性。
可是如今的孩子,從幼兒園不會上廁所、吃飯,大學生不會鋪床、洗襪子,到畢業生宅家啃老,全方位地向我們展示了獨立性差的各種姿態。
孩子來自於我們,但卻不屬於我們,他屬於自己未來廣闊的人生。
所以父母需要在他生命的早期,幫助他培養起能夠適應未來的各種能力,其中獨立自主是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
如果孩子從小就開始養成依賴他人的慣性,將來根本無法適應社會。
然而現實生活中,父母的一些常見行為,卻正在讓孩子離獨立越來越遠······
一、忽視孩子情感需求
很多家長生完孩子不久就把孩子放在老人那邊撫養,等孩子4、5歲,上幼兒園了才可能會給孩子多點關注。
殊不知,孩子0-3歲是安全感建立的最關鍵時期,最需要和父母親密互動,建立緊密的情感連結。
還有的家長,教育中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對孩子非常粗暴、嚴厲,覺得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才成人。
結果只會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感覺自己不被愛、不被接納,內心是動盪、脆弱的。
陳忻博士在《養育的選擇》一書中曾說過:
「當孩子信任媽媽時,才敢去探索新世界,才能發展出獨立性。」
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必須以充分的安全感為前提,否則沒有足夠的心理能量促使他走向獨立。
被逼的獨立,與在被愛的基礎上產生的獨立是有本質區別的。
這就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不要片面地走向嚴厲教育的誤區,也要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情緒感受。
在6歲前,尤其是3歲前,注重親密的陪伴與耐心的關愛、溝通。
用溫柔的話語、擁抱、親吻,及時的回應、滿足需求,給孩子建立穩固的安全感。
不輕易責罵孩子、推開孩子、威脅孩子,不要讓孩子陷入害怕被拋棄、不被愛的恐懼中。
不是堅強的人就獨立,而是被愛的人才會獨立。
充分被愛、被接納、被尊重的孩子,個性發展更健康、獨立性也會更強。
二、包辦、干涉,不放手
其實,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就是會自發走向獨立的。
比如孩子兩三歲的時候,是自我意識覺醒的關鍵期,什麼都想要自己來,否則就會生氣、失望、難過。
簡單如關門這樣的小事,非要自己來關,爸爸媽媽關了門,就會哭鬧,甚至打開重新關一遍。
只不過很多時候,父母看不到孩子獨立的願望和趨勢,做了他獨立路上的阻礙。
最常見的就是插手太多本該是孩子自己完成的事、干涉孩子的各種選擇與決定。
生活上,幫孩子穿衣鋪床、整理房間,不讓孩子學做一點家務活;
學習上,總是盯著孩子、步步緊逼,比他還操心、焦慮;
孩子沒有自己獨立選擇、試錯的機會,家長總是以自己的經驗給孩子安排一切。
我的一個研究生學生曾經講過,自己在7、8歲的時候洗臉、洗頭還是媽媽給她洗,去鄰居大姐姐家玩,特別羨慕姐姐可以自己洗頭髮,回去跟媽媽說時,媽媽卻說:「你洗不幹凈的。」
大人常常不把孩子渴望獨立的願望當回事,總覺得孩子不行、做不好,或是單純地溺愛,捨不得孩子做。
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愛,本質上是父母不信任孩子或僅僅為了滿足自己的自戀感。
真正的愛,應該是退後一步,捨得放手,給孩子成長空間,激發孩子的自主性,讓他們體會到自我價值感與勝任感。
不僅僅是能力上的獨立,還有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知道什麼是自己的事情,該自己負責,從而自覺主動地做,獨立解決問題,就像學習,不需要父母過多的督促提醒。
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不會做的,就示範給他看,看得多了自然就會了;
不怕孩子會犯錯,給他獨立做選擇、做決定、解決問題的機會,積累起屬於自己的經驗;
我們只需要在孩子請求我們幫助的時候,起到輔助的作用即可,其他的就放手交給他自己,在一旁靜靜陪伴,默默支持。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父母不能護其左右的將來,擁有獨立面對世界的勇氣和智慧。
三、打擊否定、不認可孩子
我認識一位媽媽,沒上過什麼學,卻深諳教育的智慧,打小就鼓勵孩子獨立,學習各種生活技能。
每次孩子嘗試學習洗碗、做飯、炒菜的時候,不管做得如何,她都會告訴孩子:「哇,你第一次做比我平時做得還好呢,真不錯。」
孩子自己不太滿意、有些沮喪泄氣的時候,她就給予鼓勵:「沒有壞的,就沒有好的嘛!多做做就會越來越好的。」
這些認可與鼓勵,給了孩子莫大的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到,並且會越做越好,所以就會更加積極地去學習、嘗試,不害怕失敗。
所以她家兩個孩子,從小就非常獨立自立,勤快有眼力見,家務活也會幫著爸爸媽媽分擔;學習上也不用操心,自己能夠有計劃地安排好學習。
姐弟倆成績都不錯,考到大城市上大學,一個人在外面也能照顧好自己,處理好各種事宜,工作上更是能獨當一面。
這些都和從小培養的獨立自主的習慣是分不開的。
反觀有些家長,對孩子太過挑剔、苛求,生活中總喜歡否定、打擊孩子。
孩子疊衣服疊的不夠整齊,「上次怎麼教的又忘了?你是豬嗎?」
孩子想幫媽媽洗菜、放碗,「哎呀一邊去,一看你就不是做事的人。」
孩子成績考差了,「就你平時那樣兒,我就知道會考砸。」
······
父母應該意識到,孩子本來就是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嘗試、調整才能做得像我們一樣好,這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
不要總是從大人高高在上的角度和挑剔、指點的態度對待孩子,多用欣賞的眼光去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多一點包容、鼓勵,必要的時候給予支持和幫助,會給孩子很大的自信和激勵,讓他們在獨立自主的路上越走越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W2vDHABjYh_GJGVcopp.html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