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談談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國》。
這幾天,不管是晨起讀書時,還是寫字寫累時,抑或是跑步鍛鍊時,我都在聽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國》。
我之所以老聽這首翻唱的老歌,不是為了給即將上演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做宣傳——畢竟,也沒人給我廣告費。
而是,年齡大了後,就不由自主地越來越喜歡那些有時光紋理的東西,越來越對這片土地、這個國家有感情——不要嘲笑我,這個是真的。
該怎麼形容呢?
就像,一個孩子,年輕時,總覺得父母這兒也不好,那兒也有毛病,總想逃離故園和故鄉。年長後,忽然在歲月和人事的磨練中,理解了往事的苦衷,體諒了父母的不易,然後不由自主地向爹娘靠近。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家與國,道理是相通的。
當我們還是愣頭青的毛頭小子時,總嫌棄中國落後,總自卑中國不行,總覺得身為中國人很丟人,總認為外國的那個月亮是明的圓的,而中國的這個月亮是暗的扁的。
後來,長大了,讀過一些書,見過不少人,去過很多地方,歷經諸多實苦,終於懂得:
自己腳踏的這片土地,自己生長的這個國家,雖然有過屈辱歷史,雖然走過不少彎路,雖然至今都還有著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能走到今天,能維持這麼大一攤子,能團結這麼多力量和人心,真的,挺不容易的。
什麼是慈悲?
慈悲,就是看見不容易。
看見自己的不容易,看見父母的不容易,看見別人的不容易,看見祖國的不容易,進而,看見眾生的不容易。
所以,越來越慈悲的我(不要笑我大言不慚),越來越愛聽老歌,越來越想念故人,越來越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只是,關於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國》,在宣傳和推介中鋪天蓋霸占網絡時,質疑聲也撲面而來。其中,最強的質疑聲就是:
王菲唱《我和我的祖國》,她配嗎?
所謂配與不配,都是相對而言的。
說王菲不配唱《我和我的祖國》的人們,有著如下理由:
王菲出道以來,唱的都是靡靡曖昧、卿卿我我的小情歌,這種深沉莊重、家國情懷的大情歌,真的不適合她,她也不配。
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國》,吐字不清楚,咬字實在嗲,給人一種矯揉造作的輕浮之感。(這一點被眾網友吐槽最多)
唱《我和我的祖國》的人,應該是一位德藝雙馨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代表「我」去唱祖國。
王菲離婚兩次,生養兩個不同父姓的孩子,年過半百依然放蕩不羈,驚世駭俗,有辱那個泛指意義上的「我」……
王菲和兩個女兒
說實話,看完這些反對的理由,我這個向來不苟言笑的老女人,都忍不住笑出了佩奇聲。
首先,各位大哥大嫂大伯大嬸大爺大娘們,王菲翻唱的這首歌兒,只是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主題曲,她不是站在天安門廣場唱的,也不是站在人民大會堂唱的。
她是為電影而唱的。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演的啥?
其實我也沒看。但根據宣傳片目測,這部電影講的是一樁樁大事件中,一個個平凡小人物的悲喜和抉擇,還有他們對家國的赤子之心。
《我和我的祖國》宣傳片
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國》,雖然沒有李谷一老師、韓紅老師、殷秀梅老師那種又紅又專、隆重磅礴的氣勢,但怎麼聽都像是:
一個天藍如海、陽光如金的日子,有個穿著紅裙子、扎著羊角辮的小女孩,牽著媽媽的手,從小巷深處一蹦一跳跑出來,跑過水果攤,跑過煙酒店,和鄰居大伯打著招呼,對街邊小販扮著鬼臉,銀鈴般的笑聲撒滿整條巷子。
在一路目送一路嬉鬧中,她和媽媽穿過馬路,穿過人流,穿過高樓,來到一片綠草茵茵、清水潺潺的開闊地,邊在陽光下歡快地轉著圈,邊自得地哼著歌兒……
《我和我的祖國》宣傳片
所以,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國》,是貼近電影本身的,是融入市井百態的,唱的是日常,是人情,是煙火,是和平日子裡,小人物的小歡喜和小確幸。
哪怕,它不夠莊重,吐字沒那麼清晰,但它是鮮活的,靈動的。
其次,歌曲是歌曲,歌手是歌手。
王菲是離過兩次婚,是有兩個個性張揚的孩子,是年過五十依然無畏無懼,但是,她違法了嗎?她傷害誰了嗎?她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兒了麼?
並沒有。
她離婚是對自己生活和內心的負責。她讓女兒們追隨個性和愛好,因為她是個自由開明的媽媽。她年過五旬,我行我素,恰恰證明了她是個真實的人,而不是活在千篇一律的套子裡。
我想,不管是這個繁盛的時代,還是不久更好的將來,像王菲這樣的女人,都會越來越多。
為啥?
因為我們祖國發展了啊,因為女性自我覺醒了啊,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更多女人不願再匍匐在男權、人言和世俗的腳下,活成一個個死氣沉沉的名節和牌坊,而是理直氣壯地站起來,走路帶風地闖世界,眉目生情地做自己了啊。
像董大姐一樣的女人會越來越多
所以,那些覺得王菲不配歌唱祖國的人,某種程度上是他自己的思維,有點跟不上祖國的步伐了啊。
何況,喜歡哪首歌,不喜歡哪首歌,不過是一種選擇。不喜歡就拉倒,沒必要上升到人身攻擊啊。
如果,你覺得,我是王菲的粉絲,在替王菲說話,其實也過了。我這個年齡的老女人,早已不再追星了。
今天,我之所以要寫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國》,是因為我從人們對這首歌的比較和質疑里,看到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那就是:
很多人,其實是對快樂牴觸的。或者說,很多人,其實對痛苦上癮的。
這些人,包括過去的我自己,有一個共同特質,那就是認為:
唯有沉重的,才是深刻的;唯有流淚的,才是難忘的;唯有痛入骨髓的,才是此生最好的。
其實,從心理學上來說,這不過是一種受害者情結。
打個比方說,一個姑娘,第一次戀愛時,被男人狠狠地傷過。從此,她對遇見的每個男生,不是覺得對方早晚有一天終將拋棄她,就是認為如果對方不能讓她愛到、痛到流淚,就是沒有走進她心裡。
為啥?
因為,第一次戀愛的痛,讓她把痛和淚當成戀愛的本質了,她不明白或拒絕明白,愛的本質,是快樂,是幸福,是相看兩不厭的靜默和歡喜。
作為一個小老百姓,我尊重一切激昂澎湃、氣勢磅礴的紅歌。
因為,它們唱出了這個民族昨日的苦難,還有苦難之下,那永不垮掉的脊樑。
我也喜歡一切淺緩悠長、歡快呢喃的紅歌。
因為,它們唱出的是這個民族今日的富足,還有幸福之央,那瑣碎細長的百態。
當然,我的喜歡,無法代表你的喜歡。
看完這篇文,你依然可以不贊同我的觀點,依然可以不喜歡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國》。
沒關係。
這是我們祖國,給你的底氣和自由。
反正,我,是要再聽一遍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國》了。
——結束,是另一種開始——
閒時花開: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