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針治腦癱跌落神壇,孩子的肌張力究竟是咋回事?

2019-11-19     好媽手冊

上個月底,一篇《嬰兒封針調查:一家三甲醫院的腦癱治癒神話》文章把河南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封針治療」推上了輿論頂峰。

這個曾被無數腦癱患兒家庭追捧的治癒神話,在不到1個月之間,終因「實驗樣本量不大,循證醫學論據不高」而被叫停。

好媽注意到,當「封針治療腦癱」這一話題登上熱搜後,許多父母關心的是關於孩子肌張力的問題。下面就來捋一捋。

「封針」神話新聞回顧

封針神話來自河南鄭大三附院的萬國蘭。她是「封針」療法發明人,也是三附院兒童康復科創始人。

起初,萬國蘭也意識到,針灸對腦癱患兒沒什麼效果,那麼加點藥進去試試呢?

於是,她自費購買了鴿子和雞,給它們「打針」觀察療效,後來,這些動物「沒什麼副作用,反倒更加活躍了」。

接著,萬國蘭又在自己的穴位上試驗,最後才用到了孩子身上。因萬國蘭以身試針,被譽為「大愛無疆,醫者仁心」。

1992年,鄭大三附院正式應用「封針」療法。即用注射器向嬰兒的頭部、後頸、四肢、腰部注射藥水。據說,這樣的治療可治癒全世界都無法治療的腦癱兒童。

每一個難治的病,都是過度醫療和神棍療法的重災區。

鄭大三「封針療法」一個療程下來需要約15000元~25000元左右,孩子進行五六個療程的「封針療法」,是最普遍的情況。

治療期間,不僅花費高昂,孩子還要承擔莫大的痛苦。治療過程中,四五個大人幫忙按著,平均 3~5 秒扎一次,每扎4~5 針換一支注射器。

從頭部開始,然後是後頸、四肢、腰部。一次封針孩子需要被扎入幾十至近百針不等,持續時間 10 分鐘左右。

但哪怕只有1%的希望,為人父母都會牢牢攥著,不敢鬆弛。

拉拉腿就說不治會得腦癱

據新京報報道,沈宜(化名)的孩子,就曾被誤當腦癱進行封針治療。當時孩子僅1月大,醫生拉了孩子的腿,拎起來走了幾步後,說孩子呈剪刀步,診斷為肌張力高。

沈宜上網搜索肌張力高,發現是腦癱的症狀,後期又把孩子送去不同醫院檢查,有的醫生直接診斷孩子為「腦癱」!

權衡再三,她還是送孩子去做康復,封針療法讓她膽寒,她換了一家醫院康復,其中也有類似封針的針灸療法,只不過針數沒有那麼多。

醫生對她說:如果你錯過了黃金周期,等他有問題的時候,你再來看就晚了。

她還能怎麼選呢?

好在隨著孩子逐漸成長,慢慢變得和普通的孩子一樣,7個月就學會爬行。她不再送孩子去康復。

醫生打來電話質問她,別看孩子現在能爬,不治療的話,以後走路姿勢都會出現異常,讓她堅持康復到1歲。

考慮再三,她沒把孩子送回去。最終,孩子10個月站起來,11個月會走路,和正常孩子無異。

腦癱的診斷標準

腦癱的診斷最主要的條件是大腦有損傷,在頭顱磁共振片有腦損傷的病變

如果這個孩子正常出生,出生後很快就出院了,吃的好,睡的好,生長發育正常,是不會得腦癱的。

即使是早產兒,或是生後有點窒息,沒有明顯腦損傷,也不會得腦癱。

肌張力高/低是怎麼回事?

這裡肌張力指的是,當寶寶的身體肌肉在完全放鬆、無意識狀態時,肌肉的緊張程度。

形象點兒的比喻:彈簧

肌張力低,「彈簧松」,感覺「孩子總是很無力」;肌張力高,「彈簧緊」,感覺「孩子老是繃著」。

肌張力低,常會出現肌肉收縮乏力,沒有能力進行有效的吮吸和吞咽動作;移動困難,大運動、精細動作等發育遲緩;練習坐、爬、走的過程遇到更多困難等。

左邊正常,右圖肌張力低。

寶寶肌張力高有啥表現?

換尿布時,能明顯感覺阻力升高,肌肉關節很難被拉開或活動。如果用一點力去拉伸,寶寶會因疼痛而大哭;

仰臥時頭一直向後背;

上肢肘關節、腕關節一直保持屈曲狀;

手指拇指內收,雙手緊握拳而很難張開;

雙下肢總表現為伸直狀態,雙足尖著地(芭蕾足);

若全身肌張力顯著增高,可導致寶寶全身僵硬,肢體運動減少。

注意!肌張力高≠腦癱

不能簡單粗暴的把肌張力高和腦癱劃等號。肌張力高的確是腦性癱瘓的主要表現之一,但還有很多其他原因:

1 新生兒時期的特殊性

新生兒時期全身屈肌張力高是正常的,在3個月後被動性肌張力逐漸減弱,到6個月後屈肌張力進一步下降,伸肌張力進一步升高,為站立做好準備。

2 寶寶的情緒影響

如果寶寶情緒緊張不能放鬆,自然檢查的時候不配合,無法很好的判斷,這要結合孩子日常的情況一起來判斷。

3 病理性原因

多和腦部疾病有關,腦癱是其中一種。

踮腳、後仰就是腦癱?

如何識別所謂肌張力高,飛機手,頭後仰,足尖著地等所謂的腦癱早期表現呢?

芭蕾足:在7-8月齡的寶寶,扶著站立位時,可以有足尖著地的現象。其實寶寶的走路大都是從足尖過度到整個腳掌走路。

有些寶寶在1歲以內出現足尖著地的現象,只要足尖可以正常彎曲一般問題不大。

頭後仰:出生幾個月的寶寶在側臥位時可以有頭後仰,仰臥位和扶坐位時均沒有頭後仰,屬於正常現象。

很多正常嬰兒,躺著時經常有頭後仰,還有嬰兒不願意媽媽橫著抱,頭後仰表示反抗。

但如果豎起來抱,頭就不後仰了,扶坐位的時候,頭部也能豎立的很好。還有躺著時有時頭往後仰,這些都不是病態,是正常的表現喲。

寶寶身體已呈反弓形,肌張力比較高

飛機手/飛機腳:5 個月內的寶寶只有俯趴的時候間斷性短時出現飛機手飛機腳,每次不超過 1 分鐘,可能情緒較愉快,都屬於正常的原始反射現象。

肌張力是不是真的高?

家庭初步檢測方法:看看寶寶的內收肌角和足背屈角

寶寶取仰臥位,檢查者握住嬰兒膝部使下肢伸直,將嬰兒下肢緩緩拉向兩側,儘可能達到最大角度,觀察兩大腿之間的角度。

觀察寶寶的內收肌角和足背屈角

如何判斷

內收肌角正常值參考:

1~3個月40°~80°;

4~6個月70°~110°;

7~9個月100°~140°;

10~12個月130°~150°。

檢查足背屈角時,一手握住孩子的小腿,一手推小兒足底向小腿前方。足背面和小腿前面之間的角度即是足背屈角。

足背屈角如果小於80度為正常,反之則最好找小兒神經科醫生排查。

其實,大多數寶寶體檢中被指肌張力偏高或低,可能只是正常發育範圍內的輕微差異。

有任何疑問,不妨多找幾家專業醫療機構來明確診斷。

丨加入好媽 育兒無憂

好媽手冊是長江日報報業集團和武漢醫學會聯辦的母嬰服務平台。無論您是備孕的准媽媽,還是已有大寶或二寶的媽媽,歡迎加入「好媽團」QQ社區:

奔向好媽媽(備孕懷孕)QQ群:742954372;

做個好媽媽(親子交流)QQ群:680053094。

還可長按下面二維碼添加「好媽團隊小助手」微信,進入好媽微信群,向專家提問。

這幾個群不僅是媽媽們交流分享的社群,我們還將定期邀請專家進群免費答疑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NRNhW4BMH2_cNUgDgW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