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價格戰打得火熱,藥明生物下調業績預期,CXO板塊現「黑色星期一」

2023-12-04     時代財經

原標題:行業價格戰打得火熱,藥明生物下調業績預期,CXO板塊現「黑色星期一」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藥明生物下調業績指引,CXO板塊驚現「黑色星期一」。

12月4日,藥明生物在官網更新業績展望,今年新冠業務快速下降,整體收入不及預期。由於生物技術融資放緩,行業在未來兩年預期個位數增長,而藥明生物在過去10年的增速達到了行業的3-4倍,未來的增速目標是行業的2倍。

藥明生物指出,今年年初,公司在假設行業增長15%的基礎上設立了2023年增長30%的目標。「儘管行業增速降至個位數,我們仍預期扣除新冠項目,2023年增長逾36%。」

儘管藥明生物強調,公司對中長期的增長保持樂觀,並預計會在2024年下半年逐步回暖,但業績指引發布後,藥明生物股價開盤大跌超過20%,並於上午10點49分起暫時停牌。截至暫停交易前,藥明生物跌23.8%,報33.15港元/股,市值為1411億港元,創下2020年4月以來新低。

行業龍頭往往是風向標,藥明生物的大跌也隨之「帶崩」CXO板塊。截至下午收盤,凱萊英A股、H股雙雙大跌逾10%;藥明康德A股、H股分別下跌6.92%和8.80%;康龍化成A股、H股分別下跌9.87%和14.49%。

被冷清的行情潑了盆水

據藥明生物的披露,業績不及預期主要是由於藥物開發(D端)和生產(M端)的影響。

藥明生物預計藥物開發的收入下降18%-20%。藥明生物分析稱,生物技術融資放緩導致新增項目減少,2022年藥明生物新增項目數136個,即使扣除新冠項目,新增項目數也有127個,但截至今年11月底,新增項目數僅有91個,比去年減少40個新項目意味著約3億美元收入的減少。在行業下行周期中,藥明生物此前制定的在2023年新增120個項目的目標顯然過於激進。

西南證券研報指出,2022年全球醫療健康行業投融資總額5609.7億元,同比大減52.8%,融資事件總數為2970件,同比減少26.2%;2023年前三季度,投融資總額4483.7億元,同比微增0.5%,融資事件總數2264件,同比減少2.4%。

對於生產收入(M端),藥明生物則給出了下降15%-18%的預期。藥明生物表示,由於監管機構批准滯後,3個來自大藥企的重磅藥延期,影響了約1億美元的收入。此外,2022年新冠生產收入占比達到35%,新冠收入的快速下降也對M端收入不及預期造成了影響。

根據2023年上半年的區域營收占比情況來看,藥明生物約8成的收入來自海外地區。今年以來,北美地區貢獻超55%的新增項目。國際化的營收結構,也使得日趨緊張的地緣政治問題成為高懸在藥明生物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2022年2月7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公布,將33家中國實體列入「未經核實名單(Unverified List,UVL)」,藥明生物位於無錫和上海的兩家子公司出現在名單中。在經歷了大半年的努力後,藥明生物才得以被移出上述清單。

就地緣政治對公司訂單的影響,以及上述受影響的延期收入確認時間等問題,時代財經在12月4日聯繫了藥明生物方面,但對方僅表示以公司公布的信息為準。

藥明生物表示,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將會是公司面臨挑戰最嚴峻的時期,但公司仍然對未來增長充滿信心。公司的財務狀況良好,可以支撐持續投資、提升能力和規模建設,預計2024年可以恢復穩健增長,2025年及以後恢復強勁增長。

行業「價格戰」白熱化

藥明生物的收入不及預期並非沒有預兆。

2023年上半年,藥明生物實現營業收入84.92億元,同比增長17.8%;實現凈利潤23.38億元,同比下滑10.8%。

在6月20日舉辦的投資者開放日上,藥明生物CEO陳智勝表示,上半年公司新簽25個項目,低於往年四五十個項目的預期水平,其中中國項目占比不足兩成。當日,藥明生物股價大跌超過17%。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競爭對手三星生物2023年上半年綜合收入達到15871億韓元(合超12億美元),同比增長約36.5%;營業利潤達到4452億韓元(約3.5億美元),同比增長49.3%,創下新高。

今年以來,三星生物連續官宣大額訂單,與眾多國際製藥巨頭達成合作。僅7月4日-7月10日一個星期內,三星生物就先後宣布達成了與輝瑞、諾華的合作協議,合同金額達到13億美元。

有分析指出,CXO行業正在進行「價格戰」,一些CXO企業通過降價搶單。藥石科技也在今年4月披露的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中坦言,目前市場對於價格的競爭比較激烈,在訂單引入期公司也會做一些適當的讓步,以提升訂單規模。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陳智勝此前曾表達過對價格戰的看法。他表示:「摩根史坦利有一份針對生物藥CDMO行業的報告,關於如何選擇CDMO企業有七項標準,按照重要性依次為端到端服務能力、早期研發能力、技術能力、產率、產能規模、質量體系和價格。這其中,最後一個標準才是價格,依靠價格戰來搶市場份額在生物藥CDMO行業是一個悖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01905a0692f26e4da9f26824b8b85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