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唯一一個被志願軍俘虜的日本戰俘

2022-07-04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韓戰,唯一一個被志願軍俘虜的日本戰俘

1951年5月24日,韓國春川北部山區的志願軍180師部隊正在組織又一次撤退。當部隊向北轉移時,在一座山上有19個身穿志願軍軍裝的人卻沒有跟隨部隊撤退。他們躲在山上,目視著180師部隊遠去。看著180師部隊遠去,這19個人長舒了一口氣,小心翼翼從躲藏的地方探出頭,謹慎地觀察著周圍的情況,然後這些人向著南方的美軍第7師的防區走去。

這19個人難道是志願軍叛徒,準備向美軍投降?180師中有大量的在四川收編的原國民黨軍士兵,這種情況在第五次戰役轉移階段並不罕見。

但,並不是這樣的。

本圖只是示意,沒有島村三郎的歷史照片

這19個人中,18個人是白皮膚、藍眼睛的正宗美國人,最後1個人是黃皮膚,長著東方人的面孔,但身材矮小敦實,留著小鬍子。很明顯,這是個日本人,他的名字叫島村三郎。

原來是被志願軍俘虜的美軍戰俘,借著戰爭中的混亂逃脫?也不是這麼簡單的。

這要從志願軍入朝參戰和長津湖戰役說起。

美軍一開始並沒有想到志願軍會入朝作戰,所以當志願軍入朝後,有一項工作成為了美軍的重中之重,那就是「敵軍工作」(註:志願軍和美軍都有敵軍工作,所以本文敘述到美軍的「敵軍工作」,用引號;志願軍則不用引號)。

這樣一來,美軍急需大量的熟悉中國情況和會說漢語的「中國通」。美軍中這種人才非常少,因此美軍把目光投向了國民黨軍和侵華日軍。

對於美國主子的要求,蔣介石自然積極響應,國民黨方面派出了3000多個人為美軍服務。而另一個來源日本,經濟崩潰、在一片廢墟上艱難求生的日本人,他們連女人都奉獻出去給美國主子了,這種能吃飽肚子,待遇還很高的工作,非常吸引那些侵華日軍中的老兵。

島村三郎就是其中一個。

日本,不是韓戰的參戰國,沒有軍隊參加戰爭,但很多日本軍人卻因此來到了朝鮮戰場。

弗蘭克·諾爾

侵朝美軍中有大量的「日本人」,但這些「日本人」都是美國籍,是日裔美軍,有步兵、炮兵、工兵、裝甲兵、通信兵,屬於戰鬥人員,在韓戰中共計傷亡411人(126人死、258人傷、27人被俘)。不過這些國民黨軍和原侵華日軍並不是美軍,他們是美軍僱傭人員(穿美軍服裝、掛美軍軍銜、拿美軍工資津貼,但沒有軍籍。被志願軍俘虜的美聯社記者弗蘭克·諾爾也是這樣,不過他就是掛美軍上尉軍銜,不拿工資),從事翻譯、審訊、對志願軍宣傳、廣播等工作,並不是戰鬥人員,在一線步兵師和團中數量很少。

但島村三郎的運氣卻很不好,他來到朝鮮後被分到美軍第7師第31團從事翻譯工作,這個原日軍軍曹掛上了美軍下士軍銜,搖身一變成了《小兵張嘎》里的「胖翻譯」。1950年11月,他跟隨美軍第7師在興南登陸。根據美軍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少將的命令,美軍第7師組成豪斯特遣隊(即美軍第31團戰鬥隊,第7師副師長豪斯准將指揮),前往新興里、內洞峙地區接替美軍陸戰1師陸戰第5團,以保護陸戰1師的側翼。島村三郎跟隨在美軍第31團團長麥克萊恩上校的前進指揮所。

11月27日,長津湖戰役開始,志願軍27軍80師對新興里、內洞峙的美軍第31團戰鬥隊發起進攻,在志願軍攻勢下,美軍第31團團長麥克萊恩放棄內洞峙向新興里撤退,在路過豐流里江大橋時,麥克萊恩誤以為前方的志願軍是自己手下趕來歸建的2營,竟然制止了美軍第32團1營向這支部隊開槍:「笨蛋,停止射擊,那是我的部隊。」然後麥克萊恩興奮異常地跑了過去,結果被志願軍的子彈打傷被俘,幾天後傷重而死。島村三郎也是這奇葩的一幕的親眼旁觀者。

內洞峙的美軍和新興里的美軍合兵一處後並沒有改變他們悲慘的命運。志願軍第9兵團副司令員陶勇親自指揮80師和81師241、242團發起進攻,這就是著名的「北極熊團被全殲」。島村三郎卻成為了其中的幸運兒,他和1049個美軍殘兵敗將(其中665人是傷員)一起逃出了生天,在12月1日,被美軍陸戰1師第1汽車營營長比爾中校率領的收容隊帶回下碣隅里。

急於逃命,深感兵力不足的美軍陸戰1師把從新興里逃出的美軍第31團殘餘人員和其他美國陸軍分隊編成了一個陸軍暫編營,美國海軍陸戰隊才不管島村三郎的翻譯身份,直接扔給他一支步槍,島村三郎在5年後再次成為一個步兵。

1950年12月6日晚,阻擊美軍陸戰1師南撤的志願軍26軍76師發起決死的進攻,奉命保護左側翼的陸軍暫編營被打得節節後退,擊斃了美軍陸戰第7團副團長陶賽特中校和3營營長哈里斯中校。面對衝上來的志願軍戰士,島村三郎沒有開槍抵抗,他直接把槍一扔,就舉手投降了。

島村三郎一點都不傻,他雖然沒有被八路軍俘虜過,但八路軍向來優待俘虜,他可是非常清楚的。自己現在只不過是美國人雇用的翻譯,幹嘛還跟中國人拚命。

就這樣,島村三郎成為了韓戰中唯一一個被俘的日軍士兵。

對於自己創造了歷史這件事,島村三郎並不知道,就算知道他也不會在意。他關心的是自己接下來的命運。

非常了解八路軍,又很聰明的島村三郎很清楚自己該怎麼做。

於是,原侵華日軍軍曹、美軍翻譯島村三郎在一轉眼之間就搖身一變成為了「美軍戰俘中的積極分子」。

我們中國人是非常講究改造的,著名的碧潼戰俘營並不是關押戰俘那麼簡單,它的重要職能就是改造那些外軍戰俘。一投降就直接成為「積極分子」的島村三郎根本不需要改造,這讓島村三郎幸運地躲過了被美軍戰俘稱之為「死亡行軍」的送戰俘前往碧潼戰俘營之旅。

而且島村三郎的特殊身份、高度覺悟和積極表現,讓志願軍認為這是一個可以使用的人才。

志願軍的敵軍工作部是1952年才成立的,在這之前並不是沒有敵軍工作。敵軍工作是我軍傳統之一,志願軍從入朝後就相當重視,在統一的敵軍工作部成立之前,敵軍工作是由各個部隊的政治部負責,有的是保衛處,有的是宣傳處,有的是秘書處。

在志願軍各個軍中並不是所有戰俘都送去戰俘營的,每個軍都會從美軍戰俘中挑選出可以信任的「積極分子」,成為「留用人員」。這些被志願軍「留用」的美軍戰俘享受與志願軍同等的待遇(生活待遇還更高一點),為志願軍工作。這些美軍戰俘「留用人員」主要從事幫志願軍製作對美軍的宣傳品,對敵廣播(後期),翻譯,審查敵軍俘虜,識別重要文件等工作。

像島村三郎這樣的身份特殊,又是「核心積極分子」的人才,待遇比普通美軍戰俘「留用人員」更高,他還承擔著甄別美軍戰俘中的「積極分子」,做政治思想工作,培訓指導等任務。

被島村三郎「發展」出來的美軍戰俘,自然會成為新的「積極分子」。

說白了就是一句話,島村三郎除了普通工作外,還策反美軍叛徒。和他一起工作的美軍戰俘以及被他「發展」的美軍戰俘,全是美軍叛徒。

1951年4月,志願軍政治部集中了60來個美軍戰俘「留用人員」分給了新入朝的第3兵團和第19兵團。文章開頭所說的18個美軍和島村三郎就是分給第3兵團的。4月22日起,這些人跟隨志願軍開始了新的前線敵軍工作(18個美軍中有人說志願軍是要釋放他們,很可能是掩蓋自己為志願軍工作的託詞)。

但是,這些美軍能輕易背叛自己的國家,怎麼可能對志願軍死心塌地?隨著志願軍在第五次戰役中戰局變為不利,這些美軍戰俘開始動起了逃跑的心思。

當志願軍大踏步的向後轉移時,島村三郎和18個美軍戰俘逃跑的慾望越來越強烈。在美軍的一次炮兵火力突擊時,這19個人趁著志願軍防炮的機會,躲了起來。志願軍忙於向北轉移,沒有時間也抽不出人員來尋找這些美軍戰俘。最後這19人用牆紙做成一個對空聯絡板,上面寫著「戰俘-19救援」,被一架美軍飛機發現,隨後被美軍第7師的部隊找到。

都已經當了叛徒了,志願軍還給他們很好的待遇,他們為什麼還想逃跑?

對這些美軍戰俘來說,當叛徒為志願軍工作只是為了被俘後日子能過得好一點。志願軍給的待遇雖然高,那只是按照志願軍的標準來看。在美軍戰俘眼裡,這種待遇是極差的。在朝鮮的「聯合國軍」有一句廣泛流傳的話:「不打仗,待在美軍最好;打起來後沒辦法的情況下,向中國人投降最好;回國則比待在美軍和向中國人投降更好。」

志願軍的敵軍工作一開始是在摸索中前進的,問題很多,畢竟缺乏和外軍作戰的經驗。隨著戰爭的進程,志願軍的敵軍工作水平越來越高,特別因為我軍優待俘虜的傳統,戰俘管理這一塊被全世界公認為「Best」。在志願軍碧潼戰俘營的3000多個美軍戰俘中被志願軍定為「積極分子」的雖然只是300多人,但美軍認為幾乎所有的美軍戰俘全部違背了被俘軍人準則,向中國人提供了不該說的情況:「大多數被俘虜的美國人幾乎都做了朝鮮和中國人讓他們做的每件事。」美軍指出:「15%的戰俘完全投向了中國人,只有5%的戰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而其餘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但是無論這些美軍戰俘合作程度有多高,他們最終想要的還是回家。

所以300多個美軍戰俘中的「積極分子」(包括50多個「核心積極分子」)中在停戰後,93%的人都選擇了返回美國,哪怕明知道回去後會被定罪。對於戰爭中被俘的軍人來說,回家才是他們最大的渴望。

但這些人回去後的命運並不好。

和島村三郎一起逃回去的18個美軍戰俘就是屬於「積極分子」這類的。我們的網絡上一直有一種誤解,美國人對自己歸來的戰俘的態度是很友好的。這完全是一個錯誤的認識。其他戰爭中的美軍戰俘確實如此,但韓戰不是這樣,我們不要忘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是麥卡錫主義盛行。美軍戰俘回國後的情況和志願軍被俘人員的情況是很有相似之處的。

「細菌戰」主要證人之一弗蘭克·H·施瓦布爾上校

韓戰停戰後,美軍立即成立了戰俘審查委員會,被遣返的美軍戰俘回去後要進行三次審查,在朝鮮一次,在回國的船上一次,回到美國後一次。大部分人都被指控為「叛國」,雖然最終判刑的只有192人,但很多沒有坐牢的人依然被視為叛國者(比如「細菌戰的主要證人」之一的施瓦布爾上校,他就沒被送上軍事法庭,但調查結論卻是他在被俘期間的所作所為嚴重損害了美國聲譽,並徹底影響了個人前途),被開除軍籍,沒收所有的工資和津貼,沒有退役金,最終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又沒有錢,淪為流浪漢。在美國,沒有積蓄還沒有收入,很難生活。

但這些和島村三郎沒關係了,他不是美國人,他只是被美軍雇用的日本人,所有的指控都落不到他頭上。島村三郎回到了日本,之後再也沒有了他的故事。但作為原侵華日軍、「侵朝美軍」、志願軍的「戰俘留用人員」、朝鮮中唯一一個日軍戰俘,島村三郎的人生經歷已足夠傳奇。

韓戰戰俘這一方面的內容,全世界的研究還比較少,資料並不多。而且敵軍工作這一方面的內容本來就是不向公眾透露的,我雖然閱讀了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關於敵軍工作的各種文件檔案,但文件中幾乎不涉及具體的人和事。比如志願軍向敵軍中派出了大量的「派遣人員」,其實就是特工。但我只知道有「派遣人員」,具體是誰,做了什麼事,幾乎一無所知。加上本人才疏學淺,因此本文中錯漏之處在所難免,如有方家批評指正,不勝感激。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fcea1508a987ceb226ecacc87b6f6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