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不有武大郎這個人,《水滸傳》中的描述是真的嗎

2023-12-22     千年史館

原標題:歷史上有不有武大郎這個人,《水滸傳》中的描述是真的嗎

1992年冬,武家那村武氏族人,挖掘了武大郎古墓。墓穴呈圓井型結構是座懸棺墓,未發現尚存遺物。為緬懷先祖,武氏族人又對武大郎墓修葺一新,並於1996年,籌資修建穿廳、展室、圍牆、大門、甬道。

而武家族人記載的武大郎與歷史有很大的差別的。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裔胄,後徙清河縣孔宋莊(現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數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從這段武家的家譜中可以看出來,武大郎不但出身名門,還中過舉人,官拜七品。

這與《水滸傳》、《金瓶梅》中懦弱的武大郎形象差之千里。

傳說一

其實關於《水滸傳》都有很多傳說,更何況是武大郎這個人了。

有人說《水滸傳》的成書時間是元末,有人說是南宋,這些說法都莫衷一是,畢竟從小說中去探尋真實與否,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麼至於這個人的真假與經歷,就只能整理一下各方的看法了。

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是,武植與武松是一對相依為命的兄弟。雖然父母雙亡,但是武大郎卻是一個聰明非常的人。

他努力讀書,高中狀元,最後還做了山東陽穀縣令。而他有一個同窗,叫做黃堂的,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這個黃堂了,如果按照諧音來看,與「荒唐」很像,古人善於用這種春秋筆法,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就有待考證了。

黃堂名落孫山後,家中又起了大火,這才叫做「屋漏偏逢連夜雨」,他只好來向武植借錢。

可是來是來了,也在陽穀縣一住半月,只是來的當天見了武植一面,便再也見不到了。那是什麼原因呢?不是武植不見,而是武植一直忙於興修水利,讓陽穀百姓順利趕上播種時節。

於是黃堂非常生氣,以為武植是故意避而不見,所以一氣之下回了清河縣。在路上他為泄私憤,於路邊道旁樹上,牆上寫了很多武植的壞話,如:武大郎攀槓子——上下夠不著…還畫了很多譏諷武植形象的圖畫。

可是他回去一看,家裡的房子早就修好了,這是武植悄悄拿錢資助的,可是他一路寫的字被一個叫施耐庵的看到,覺得非常有意思,於是就把這個武大郎與潘金蓮寫到了書里。

其實看看這個傳說也是漏洞百出,在古代父母官是不能隨意侮辱的,連民告官都要付出代價,更何況是辱官。斗升小民告官無論誣告還是控告不實,皆要被反坐,乃至《秦律》中「告盜加贓」,多一點都要論處,《唐律》中誣告自己長官,親屬,罪加二等。

所以不要說這麼肆無忌憚的辱官,就是告官,都要想到後果。

傳說二

此武大郎非彼武大郎,明代永樂年間,清河縣有一個武大郎,中過進士,當過陽穀縣令,現在河北清河縣還為他蓋了一座武植祠。

但是有人具體查證過,並沒有武植這個人,倒是查到了陳世美。查康熙陽穀縣誌卷二職官、光緒陽穀縣誌卷四職官。明代陽穀縣知縣並無武植此人。甚至沒有一個姓武的。

所以武植這個人並不存在,為什麼武家要弄個武大郎的生平呢?

近年來的旅遊業非常發達,這也是一個營銷的手段,能顛覆《水滸傳》、《金瓶梅》中武大郎的形象,確實很符合現在的主流。

當然不排除族中確實有這麼一位武姓青年,優秀得緊,然後不小心與小說中的武大郎撞了「名字」。

小說家言,當個故事看看就好,何必去故紙堆里尋求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f0e66e83e2658ff53cdd5c082c2a63a.html